劉照普++張偉

去年上市車企中,國產品牌汽車板塊異軍突起,業績亮眼,部分產品超越合資汽車水平,《中國經濟周刊》選擇了吉利、長安和比亞迪等三家知名的國產品牌車企進行了采訪,浙江吉利控股集團公關總監楊學良、長安汽車新聞發言人楊大勇和比亞迪汽車銷售有限公司總經理助理杜國忠分別對相關問題進行了細致深入的回復和解答。
《中國經濟周刊》:吉利汽車2015年報顯示,吉利汽車全年銷量509863輛,與2014年同比大增22%,首次突破50萬輛大關。營收301.38億,同比增長38.64%;凈利潤22.6億元,同比增長58.01%。吉利汽車在低迷后重新崛起,吉利博瑞收獲良好銷量和口碑,沖破了中國車企自主創新品牌的天花板,給外界一種令人振奮的民族自豪感,這種“豪華逆襲”背后的力量來自哪里?
吉利汽車:吉利一直堅持打基礎、練內功,堅持自主創新和人才培養,在全球范圍整合資源,取得了初步的成功。我們會一直以市場和消費者需求為導向、持續對標改進、整合資源,以嶄新的技術支撐、融合國際審美潮流和中國文化元素的設計語言及卓越制造工藝,為消費者潛心打造高品質、高技術、高附加值的“精品車3.0時代”產品,樹立各個細分市場的標桿。
博瑞上市一年多以來突破了中國品牌B級車市場天花板,最高單月銷量突破6000輛,成為中國品牌B級車當之無愧的銷量冠軍,也將中國汽車的整車品質水準提升到了全新高度。帝豪連續5年蟬聯中國品牌轎車銷量冠軍,年銷量突破20萬輛,累計用戶近百萬;新遠景也實現月銷量破萬輛,與帝豪一并成為A級車市場“雙雄”;新金剛月銷量已過萬輛,成為A0級細分市場銷量冠軍。進入2016年,我們又連續向市場投放了兩款具有戰略意義的全新車型,吉利博越和帝豪GS,博越上市月余訂單已過四萬輛,帝豪GS上市不到一個月,訂單也超過了一萬輛,目前這些產品處在供不應求的狀態。接下來幾個月,我們還將向市場再投放兩款重磅車型。
吉利汽車已經開始全面邁進“精品車3.0時代”,就像手機行業的華為和家電行業的海爾一樣,這些產品將成為中國汽車工業發展的分水嶺和中國制造業的新名片,我們要讓國人為擁有吉利的精品車而感到驕傲,要讓中國品牌汽車銷量占據半壁江山,要讓Made in China受人尊敬,這是時代賦予我們的使命。
在生產制造環節,我們采用國際一流的生產設備和制造工藝,以及全球領先的生產標準和質量體系,全面確保吉利3.0精品的品質。同時,我們對細節嚴苛要求以及追求“工匠精神”的高素質技工技師隊伍,一定會讓用戶體驗到越級的品質感、價值感。
我們的營銷和銷售體系也一定會跟上產品升級的步伐,為消費者提供比肩合資品牌的服務。我們將不斷優化服務網絡,提升渠道體系能力,堅持開門造車,通過開展體驗式營銷,加強同消費者的溝通、互動,形成強大的品牌口碑和粉絲文化。
《中國經濟周刊》:吉利汽車在2015年報中表示,2016年公司銷售目標約為60萬輛,同比增加18%,這個目標看上去比較“低調”,這個目標的設定基于何種考慮?
吉利汽車:60萬輛的銷售目標是基于對2016年汽車市場的宏觀預判,以及吉利現有的產品結構及布局所做出的理性判斷。我們希望穩扎穩打,不斷深化戰略轉型,堅持精品車戰略,打造細分市場的標桿產品。同時我們要不斷提升產品品質,形成優越的用戶體驗和良好的口碑,讓用戶體驗到充足的價值感。另外,我們要加強品牌形象塑造及市場推廣,用開放的心態為客戶創造更加豐富多彩的體驗活動。
《中國經濟周刊》:吉利汽車在外觀設計上有了一些變化,這種設計上的改進對2015年銷量增長貢獻怎樣?
吉利汽車:吉利致力于打造世界一流的造型設計能力和國際化團隊。吉利汽車在上海、哥德堡、巴塞羅那和加州建立了四大全球造型中心,300多名世界一流的設計人員從事造型創意和開發工作。全球造型中心承載著搭建未來最新潮流設計體系,構建最新的設計語言,拓展全球化設計理念的任務。
吉利在內部進行了有效的整合,充分利用和消化吸收全球一流設計師的資源進行全新的品牌詮釋,為吉利汽車品牌發展注入全新活力。在浙江吉利汽車集團高級設計副總裁彼得·霍布里的帶領下,吉利充分汲取全球優秀的造型設計理念和設計風格,致力于打造融合國際審美潮流和中國文化元素的設計語言,讓中國消費者擁有比肩世界一流汽車品牌設計感和細節處理的汽車精品。
《中國經濟周刊》:長安汽車2015年共銷售277.7萬輛,同比增長9.14%,實現營收667.72億元,同比增長26.19%;實現歸屬于上市公司股東凈利潤99.53億元,同比增長31.63%,其中自主品牌乘用車銷量首次突破100萬輛,同比增長30.9%,是中國所有車企中自主乘用車突破百萬輛用時最短的車企,可謂業績驕人,成為去年重慶43家上市公司中最賺錢的上市公司,請問這驕人業績的背后原因是什么?
長安汽車:作為自主品牌中的“技術派”,長安汽車一直堅持自主創新和正向研發。每年將銷售收入的5%投入到研發,至“十二五”已累計投入490億元,擁有涵蓋振動噪聲、碰撞安全、制動性能、底盤試驗、驅動系統等16個領域、194個國際先進實驗室(其中汽車噪聲振動和安全技術實驗室為國家重點實驗室)。在重慶、上海、北京、意大利都靈、日本橫濱、英國伯明翰、美國底特律建立起全球研發格局,實現24小時不間斷協同研發。目前擁有員工9萬人,其中全球研發人員1萬人(長安品牌研發6000余人),有來自15個國家的高級專家400人,先后13人入選國家“千人計劃”專家,居中國汽車行業前列。根據國家發改委公布的國家認定企業技術中心2015年評價結果,長安汽車已連續4屆8年位居中國汽車行業第一研發實力。
長安汽車產品質量完全達到合資水平,部分超過合資平均水平。2015年,逸動、CS35、CS75、悅翔等核心產品已占據中國品牌細分市場領先位置,助力長安汽車在2015年實現中國品牌首次乘用車年產銷過百萬的里程碑式突破。不僅去年產銷雙雙突破百萬,今年第一季度長安集團銷量106.2萬輛,排名汽車行業第三。長安品牌汽車銷售61.9萬輛,銷量居中國品牌第一,長安品牌乘用車銷售43.6萬輛,同比增長10%,銷量居中國品牌第一,在乘用車品牌銷量排名中(含合資企業),長安汽車是唯一進入前五的中國品牌乘用車企業。
《中國經濟周刊》:長安的自主品牌戰略一直很成功,你們SUV車型表現搶眼,請預估一下2016年新投入的CS15、CS95等SUV車型銷量將呈現一個怎樣的態勢?
長安汽車:在各自領域實現銷量和口碑雙贏的CS75和CS35,已成為中國汽車市場SUV領域的排頭兵和品牌先鋒,我們又推出CS15、CS95,分別有著不同的使命,將強化長安汽車中國汽車品牌領導者地位。CS15作為一款面向年輕群體打造的車型,在外觀、空間、科技配置、安全、個性化方面都處于細分市場領先地位。我們相信,CS15在市場不斷年輕化的過程中,銷量一定會不錯,我們的規劃是8萬~10萬臺級的產品。
《中國經濟周刊》:比亞迪發布的2015年報顯示,歸屬于上市公司股東的凈利潤為28.23億元,上年同期為4.34億元,同比增551.28%。2015年比亞迪新能源汽車的銷量是多少?新能源汽車的市場占有率達到多少百分比?在乘用車方面,比亞迪推出了插電式混合動力SUV車型唐及新款秦、元,銷量如何?
比亞迪:在乘用車領域,比亞迪2015年新能源車銷量達61722輛,全球新能源車年度銷量排名第一,全球市場占有率超過11%,創造了中國汽車品牌的歷史。如今,比亞迪新能源汽車的足跡,已遍布全球六大洲,48個不同的國家和地區,200個不同的城市。
而在今年第一季度,比亞迪新能源汽車累計銷量超1.6萬臺,同比增長126.25%。新能源轎車秦4月銷量1225臺,自上市以來累計銷量超5萬臺。新能源SUV唐4月銷量3145臺,自上市以來累計銷量超3萬臺。
《中國經濟周刊》:從比亞迪的年報可以看出,新能源汽車的火爆和你們在新能源汽車上的優勢,讓其成為貴公司的利潤奶牛,但新能源汽車的補貼政策會存在“補貼退坡”情況,你們有何應對和準備?

浙江吉利汽車有限公司沖壓廠
比亞迪:在新能源領域,比亞迪提出“7+4”戰略,就是要把中國道路交通領域所有用油的地方全部用電搞定。7代表7大常規領域:城市公交、道路客運、出租車、私家車、環衛車、城市商品物流、城市建筑物流;4代表4大特殊領域:倉儲、機場、礦山、港口。比亞迪的全市場布局策略,將會對沖乘用車領域補貼退坡的不利影響。另外,支撐其銷量冠軍頭銜的則是對核心技術的掌握,也是比亞迪引領行業邁向“中國創造”新高度的關鍵所在。未來,比亞迪汽車將具備高度智能、超強動力以及極致安全的顯著特征,并在這三個領域成為行業標桿。
《中國經濟周刊》:從去年5月起,比亞迪的新能源汽車銷量持續超過海內外競爭對手,成為全球新能源汽車的銷量冠軍,這背后的原因在哪里?競爭優勢何在?
比亞迪:我們憑借雄厚的技術實力,不斷創新,特別是在新能源這塊的核心技術主要是電機、電池、電控,比亞迪都是在自己的手里,并通過集成創新的三擎動力、全時電四驅等世界領先科技,全面實現“542”標準(百公里加速5秒以內、全時電四驅、百公里綜合油耗2L以下),為大家帶來無可比擬的強勁動力、萬無一失的極致安全、實實在在的節能舒適。這些技術,都是比亞迪奠定“王朝”的基石。此外,在J.D. Power 2015年中國新車質量研究(IQS)報告中,比亞迪秦以75分的優異成績喜登榜眼,躋身主流合資品牌前列,充分說明了秦的過硬產品力,品質值得信賴。未來,比亞迪汽車將具備高度智能、超強動力以及極致安全的顯著特征,并在這三個領域成為行業標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