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立群
從經濟數據判斷,2016年的中國經濟是觸底企穩、穩中向好的一年?!胺€”主要指的是市場需求水平、增長水平的走穩,“好”主要是指通過轉型和結構調整,供給端不斷向更高水平提高的過程。
當然,我們不能因為一時的數據稍有好轉而掉以輕心,也不必因為一時的數據稍有回落而驚慌。宏觀政策要穩住,既向市場發出可以預期的明確信號,又為經濟穩中求進提供必要的政策環境支撐。
經濟“L”型走勢,實際上是形成促進供給側結構性改革的倒逼壓力。這一方面可保持穩定的必要的經濟增速,使企業有起碼的財力投入結構調整;另一方面又倒逼企業苦練“內功”。因為調結構是痛苦的,如果企業在高增長中過得舒舒服服,就不會有調結構的動力;但如果企業被困難擊垮,也就失去了調結構的主體。
過去幾年,中國經濟經歷了增速換擋這一重要變化,經濟從10%以上的高速增長轉變到7%以下的中高速增長。中國經濟的增速換擋是由兩方面的原因導致的。
第一個原因是國際金融危機。國際金融危機深刻改變了中國出口的市場環境,使得中國外貿的出口速度出現了大幅度的下降。2003年—2007年,中國的外貿出口年均增長29.2%,但是在2008年—2014年,中國出口的年均增長率為8.57%。2015年,中國的外貿出口按照美元計算,為負增長2.8%;今年1—4月按照美元計算,外貿出口依然是負增長。在這樣的背景下,國際訂單明顯減少,中國外銷型企業的開工率受到很大的影響,其中就包括鋼鐵業中的外銷型企業。
第二個原因就是中國的汽車和住房市場需求發生明顯下降。2002年—2010年,中國汽車銷量的年均增長率為24%,但是2011年—2014年的年均增長率只有7%,2015年為4.68%。中國汽車市場的增長速度近幾年出現了大幅度的下跌。從住房市場看,中國城鎮商品房的銷售面積在2002年—2009年年均增長19.8%,但是2010年—2014年年均增速下降到3.6%。
中國的汽車生產和住房建設近幾年發展的步伐明顯減慢,因而重化工業訂單水平明顯減弱,這是中國經濟放緩更為重要的原因。
中國的汽車和住房市場需求發生下降與城鎮化有關。中國目前的城鎮化進展面臨著重要的轉型,其主要矛盾是人口過度向少數城市集中。大城市裝不下,中小城市又不愿意去,這個矛盾已經給汽車和住房市場的發展帶來了實質性的約束。
過去的城鎮化主要表現為蓋房子,特別是在“造城運動”中,房地產企業在中小城市建設了大量樓盤,而這些地方人氣明顯不足,因此就形成了房地產企業賣房難的困局。在拿地難和賣房難的雙重壓迫下,房地產的發展速度在過去幾年有一個大幅度的下降。
2012年以來中國政府采取了穩中求進的工作總基調?!胺€”主要是穩需求、穩增長,政府不能任由市場訂單減少,使得企業的困難日益增大,下崗失業的問題不斷發展,銀行的壞賬不斷蔓延,進而由下崗導致生活消費需求的萎縮,以及由金融緊縮導致生產投資萎縮。這個過程發展下去,最終就有可能導致經濟的全面衰退。
值得欣喜的是,當前經濟結構發生了多個方面的積極變化,新舊動能加快轉換的特征愈加明顯。今年一季度經濟發展數據顯示,產業結構在優化,6.7%的一季度GDP增長構成中,服務業增長7.6%,占比達56.9%;投資結構在改善,高技術產業和戰略性新興產業的投資均呈現兩位數增長;消費結構也在改善,過去居民消費結構中50%都在食品上,而今恩格爾系數已經降到30%左右,信息消費、網絡消費的增長率接近30%。
在近幾年經濟增速下降過程中,我國社會消費品零售總額增速的減緩,比經濟增速減緩要小,到2015年4月,我國社會消費總額的同比增長率仍然達到9.2%。居民收入增長大體穩定,必然會支持生活開支大體穩定,這就為多類消費品生產帶來了穩定的訂單支持。據國家統計局的測算,2015年最終消費對經濟增長的貢獻達到66.4%,穩消費方面,精準就業、精準扶貧、保就業、穩收入的效果是比較明顯的,由此可以判斷,中國經濟不會出現硬著陸。
在保民生方面,十幾億中國人的生活基本正常,困難企業雖然增加了,但困難家庭并沒有顯著增加。這就是中國經濟在需求方面的一個重要托底因素。
在投資方面,政府認識到一攬子計劃這樣的高強度擴張是不能持久的,會導致債務問題、通貨膨脹和貨幣超發的問題,所以在2010年之后撤出了一攬子計劃。但是在2012年的穩增長過程中,政府仍然重視投資,但是注意把握一個度。
近幾年,通過推進新型城鎮化與“一帶一路”戰略,我國基礎設施投資的項目儲備大量增加。新型城鎮化要實行大中小城市聯合發展,以城市群的方式有效地擴展城市的承載能力,要促進大中小城市之間基礎設施公共服務同城化,進而使產業在大中小城市之間有廣闊的調整空間,使得人口布局在大中小城市之間有更廣闊的調節空間,從而使房地產和汽車發展有更廣闊的地域空間。
中國的城鎮化不是一個短期的任務,是涉及到子孫后代多少代的福利。我國目前正在開始考慮建設城市的地下綜合管廊,其投資強度在很多地段比地鐵可能還要高。2016年,我國城市地下綜合管廊開工的數量要不低于2000公里,其帶來的項目建設投資量也是非常大的。
資金方面,近幾年通過地方債置換、規范政府和銀行之間的融資關系,使得過去分散的地方投融資平臺所帶來的銀行金融風險在很大程度上得到了控制,政府與銀行之間融資關系改善了,基礎設施投資在資金方面就有了基礎上的保障。所以,基礎設施投資在今年應該是穩中趨升的基本態勢。
2016年要著力推進供給側的結構性改革。這要求宏觀調控必須從兩個方面著力,既要穩需求、穩定增長水平,更要著力推進供給側結構性改革,使供給體系適應市場需求的變化。
當前,中國經濟仍然面臨較大下行壓力,穩增長面臨嚴峻挑戰,亟須提高經濟發展新舊動能的轉換效率,讓新動能盡快釋放出強勁的動力,讓經濟陣痛期變得更短一些。
新舊動能轉換的背后實質是能否通過改革建立起促進兩者合理、有效、快速切換的體制機制。過去一段時間,通過一系列放權讓利的改革,大大增強了市場活力。未來,要加快新舊動能轉換的效率,需要在放權讓利的基礎上,進一步強調責任和約束的重要性,把責權利三者統一起來。企業一味擴張而不擔責,發生重大損失卻僵而不死的事情不允許再發生。
當前市場供求關系已發生深刻變化,由供不應求的市場轉變為供大于求的市場,企業生產必須從過去主要解決“有沒有”的數量擴張,轉到解決“好不好”問題的質量效應型發展。目前,我國工業各個方面的轉型升級正在持續推進,但這是一個由量變到質變、爬坡過坎的過程。
同時也必須看到,結構調整也是一個從產業下游逐漸向上游傳導的過程,目前以鋼鐵、煤炭為代表的重化工業正處于調整關鍵期。過去比賽誰擴張得快,現在比賽誰做得好。為此,對于低水平、長期看沒有市場需求的過剩產能,要把握結構調整的“窗口期”,以壯士斷腕的精神下決心淘汰,決不能讓其阻礙供給體系提質增效的步伐。
要通過改革,不斷增強市場競爭機制優勝劣汰,優化要素組合的功能。要進一步調整好政府與市場的關系,形成政府搭臺、裁判,企業唱戲的格局。只要把握好穩增長與推進供給側結構性改革的關系,使兩者緊密配合,相互良性促進,就一定可以把中國經濟推入健康可持續發展的新軌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