蘭迪·扎克伯格
我們最多只能與大約150人建立親密關系
在這個新的互聯網時代,我們的注意力變成了有價之物。
你一天的經歷似乎就是所有事情都在爭奪你的注意力,或者你努力爭取別人的注意力。智能手機和社會化媒體在最近幾年給我們的生活帶來了很大的變化,同時也降低了我們在任何時刻集中注意力的能力。現在全社會達成了一個共識:對于面前正在跟你講話的人,你不將注意力百分之百放在他身上,在社交層面也是允許的。
2013年華盛頓大學傷害預防中心的研究人員發現,在他們觀察的1102名在20個“高風險”地段行走的人當中,有1/3都在打電話、發信息或者聽音樂。還記得媽媽告訴你過馬路之前要左右看一看嗎?現在你還要記得往前看。
同樣的道理,你可能身在公司,卻整天關注社交網站,所以你拿了老板的錢卻沒有做自己最應該做的事:全神貫注地工作。(當然,如果你在Facebook工作,事情就不一樣了,反倒是你不整天看Facebook的頁面才會有問題。)
你是否在現場已經不能證明你是否在關注。“注意力”現在比你的出現或者身在何方更加重要。事實上,注意力已經被賦予了價值,成為一種社交貨幣。如果一個陌生人給你發了幾十封長郵件,只為了跟你通一次不必要的電話,他就從你的注意力銀行里支取了很大一筆錢。如果你與朋友相處的過程中沒有因為電話或者電子郵件分心,那你就是在為你們的關系投資,也為那個人的賬戶存入了很大一筆錢。你的注意力是一種稀缺的、很有價值的資源,因此不管是用在朋友、家人、工作還是自己身上,都應該以你認為最重要的方式來使用。
當然,不要從字面上理解,以為我在將人類的情感貨幣化。你不應該對自己的孩子說:“媽媽現在沒空聊天,你不知道我的時間有多寶貴嗎?”這種話他們理解不了。你不能像交換商品一樣來交換自己的注意力,即使有些人不“值得”你關注,這也不意味著你有權忽略所有“不值得你浪費時間”的人,否則你就是個渾蛋。
關注一些人而非另一些人不能說明你目中無人,只反映了一個殘酷的現實:我們的注意力有限,只能關注幾個人,或者只能與幾個人培養關系。有一些科學家甚至認為,我們能與多少個人保持穩定的社會關系取決于我們的大腦。進化人類學領域的知名教授羅賓·鄧巴提出過一種理論,認為我們的大腦最多只能與大約150人建立親密的關系,這個數字現在被稱為“鄧巴數字”。不管這個理論正確與否,至少可以肯定,我們無法與每一個人交朋友。
人類有一個很奇怪的心理,即有時候我們以一種不尋常的方式來給所有的關系排優先順序,這會影響我們分配自己的注意力。試著想一下:人們往往對于欠陌生人的錢感到壓力很大,卻不著急還與自己關系緊密的人的錢,因為未來還會見到。心理學家能從還錢周期的長短準確判斷出兩個人關系的遠近。
也許這個現象可以解釋為什么我們急著回復陌生人的郵件,卻讓熟人的信件爛在收件箱里。如果收到某位同事或不太熟悉的人發的郵件我們卻給忽略了,就會覺得欠了他們人情,惦記著趕快彌補。但如果一個好朋友發郵件,我們會覺得沒有必要立刻回復,因為我們知道很快有機會當面交流。
我和馬克還在Facebook共事的時候,馬克在女朋友普莉希拉(現在是他的妻子)每次打來電話時都會及時回復。無論他在做什么,總會將她作為第一關注對象。我和布倫特也是一樣,不管我有多忙,只要手機來電顯示是他的名字,我都會盡量接起來。如果我的注意力是我能給別人的最值錢的東西,那么最應該得到它的就是我的家人。
技術進步使人們給予和接受關注的方式變得比以前多了,但是當太多人試圖吸引我們的注意力時,生活中就多了一些艱難的選擇,我們不得不對人際關系進行限制,只保留最重要的人。在決定給誰的注意力多一些時,我們需要區分朋友和“朋友”。人們已經忘記了,曾經有一段時間,“朋友”還只是一個名詞,而不是動詞。那時候朋友是最親近的人,我們會定期見面、喝酒、互相透露小秘密。在Facebook時代,社會化媒體的發展改變了所有的一切。現在,“朋友”可以是密友,也可能是隱秘的對手、同事、遠房親戚、鄰居家的狗,還有金·卡戴珊。
除了Facebook,不同的溝通方式也對我們的注意力有不同的需求。如果某個人通過某種方式給你手寫了一封信,或者寄來了一份禮物,我們要用好幾天的時間來弄清楚是誰。與視頻聊天相比,一次通話對注意力的要求沒那么高,因為我們還可以同時做其他事,也不用一直整理頭發。面對面交流時關掉手機,是我們能給予別人的最大限度的關注。
將每天有限的注意力當作一種貨幣,有利于我們區分事情的輕重緩急,分配給它們不同程度的注意力。我們往往出于壓力,要回復郵箱里的所有郵件,只有看到收件箱不再有新郵件時才能放松,否則腦子里總覺得欠下了債。有些服務機構真的把注意力的價值換算成貨幣,向商務郵件的發送者收錢。對于科技企業來說,這是一種非常大的轉變。在社交網絡早期,每家服務機構都參與到一場規模龐大的客戶爭奪戰中,努力在社交界擴展自己的疆土,盡可能多地結交朋友。現在人們的網絡關系已經過于飽和,鐘擺已經向回擺,新的服務機構開始重點服務那些愿意簡化關系、將注意力放在真正了解和關心的人身上的客戶。社交應用Path是一個例子,這個社交網絡將好友上限設定為150人;Pair也是一個例子,它只為情侶提供服務。
我們最終要將注意力放在最重要的人身上。
(文章節選自本書第五章,有刪改,標題為編者所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