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倩
【摘要】伴隨著大數據時代的到來,一種新型報道形態——數據新聞橫空出世,它是數據技術對新聞業全面滲透產生的結果,一定程度上改變了傳統新聞的生產流程和報道模式。本文選取網易所推出的數據新聞板塊“數讀”為例,解讀網易“數讀”的內容設置,在此基礎上歸納其特征。對比英國《衛報》的數據新聞,分析我國門戶網站數據新聞的不足之處,并提出解決措施。
【關鍵詞】數據新聞;網易;數讀
網易“數讀”屬于網易新聞的一個獨立板塊,與國內新聞、國際新聞、社會新聞、新聞評論、軍事新聞等同屬網易新聞的下設分類。網易“數讀”的創立主旨是用數據說話,提供輕量化的閱讀體驗。下設國際、經濟、政治、民生、社會、環境、其他等板塊,并已開設網易“數讀”新浪微博和微信公共號。網易“數讀”逢周日、周二、周五更新新聞內容,每逢周五推出“一周數讀”,解讀本周發生的熱點事件。
分析網易“數讀”的內容,筆者立足“網易‘數讀新聞主題使用”和“網易‘數讀數據圖使用”兩個角度進行分析,選取網易2015年1月至2015年11月的70篇數據新聞為樣本,研究發現:
在“網易‘數讀新聞主題使用體驗”方面,軍事領域內容占比30%,政治領域內容占比10%,經濟領域內容占比10%,社會領域內容占比40%,文教衛體領域內容占比10%。可見,網易“數讀”新聞主題偏重社會新聞領域。
在“網易‘數讀數據圖使用體驗”方面,條形圖占比25%,折線圖占比10%,扇形圖占比25%,刻度圖占比6%,散點圖占比2%,放射圖占比3%,地圖類占比20%,其他占比9%。可見,網易“數讀”新聞在呈現方式上主要選用條形圖和扇形圖。
一、網易“數讀”特點
(一)議題選擇:關注公共利益,尋求個人關聯
數據新聞的特點之一即以服務公共利益為目的。西蒙·羅杰斯曾將數據新聞比喻為朋克音樂:數據新聞帶來了數據民主化,數字不再只屬于專家,而是屬于我們所有人,人人都能夠做到這一點[1]。從公眾利益出發是新聞報道的出發點,數據新聞作為新聞報道的一種新形式,也要遵循這一基本原則,把社會公眾的利益放在首位,為社會大眾服務。網易的數據新聞主題基本是這一時間段內全球媒體共同關注的熱點話題,以2015年11月為例,該時段新聞標題中國內新聞與國際新聞各占一半比重,其中國內新聞以社會新聞為主,新聞主題與受眾實際生活息息相關。
(二)報道方式:使用數據說話,建立相關關系
數據新聞以公開的數據為基礎。公開的數據來源是數據新聞產生的前提,只有依靠海量的數據資源,數據新聞才有可能保持自身的準確性和可靠性。
從數據新聞與傳統新聞比較的角度來看,傳統新聞以文字純文本為主,文字在前,數據在后;而數據新聞則是數據在先,文字在后,屬于數據驅動下的新聞,網易“數讀”的數據圖表在代替傳統新聞文字敘事方面發揮的作用尤為明顯。
網易“數讀”的海量數據大多來自于政府部門公布的統計數據、公司在官網上發布的公司財務報表以及其他媒體在公開報道中使用的數據或者由媒體自行抓取的第一手數據[2]。
二、網易“數讀”的不足和解決措施
2009年1月16日,英國《衛報》網站開創了“數據博客”,專門進行數據新聞的報道。目前,無論在其報道方式還是報道理念上都得到業界、學界的廣泛認可,是當之無愧的數據新聞領域的國際領軍團隊,其數據新聞報道的模式和思路有很多值得我們研究、學習和借鑒的地方[3]。現以英國《衛報》為參照,分析網易數據新聞“數讀”的不足之處,并探尋解決措施。
(一)忽視社交媒體平臺,對社交媒體利用不充分
近年來,社交媒體發展日新月異,為新聞業的生產和消費帶來了巨大的發展前景,其互動性、分享性、開放性、及時性等優勢是數據新聞的強大助力,能為數據新聞提供更加豐富的第一手資料。《衛報》“2012美國大選報道”中的每一篇報道都設置有轉發按鈕,方便用戶在瀏覽時將其一鍵式分享到Facebook、Twitter等多個平臺。可見外國媒體對社交媒體的重視程度[4]。但是,以網易數據新聞“數讀”為代表的我國門戶網站數據新聞報道沒有很好地利用社交媒體上的原始信息,沒有深入挖掘社交媒體上的數據來源。研究網易的“數讀”新聞,以社交媒體上的數據作為信息來源的內容極為少見。
因此,網易“數讀”要結合我國社交媒體的特點和現狀,有針對性的增加與社交媒體互動的內容,比如轉發分享至微信、微博、人人網等。不僅能夠推廣數據新聞的傳輸范圍,增加受眾人群,更能夠以此作為用戶調查,收集第一手數據,作為新的新聞線索進行相關報道。
(二)可視化手段略單一
可視化是利用計算機圖形學和圖像處理技術,將數據轉換成圖形或者圖像在屏幕上顯示出來,并進行交互處理的理論、方法和技術。隨著數據新聞技術的不斷發展和進步,其可視化的要求不再僅僅表現在美觀的視覺展示,更體現在有趣的互動功能。數據新聞的可視化呈現方式分為靜態信息圖表和動態交互圖表。靜態信息圖表包括信息表格、柱形圖、餅狀圖等,動態交互圖表分為數據地圖、時間線、坐標系圖、泡泡圖、社會關系網絡圖、文字云、詞頻圖等。從目前發展趨勢來看,動態交互式信息圖表在《衛報》數據新聞中的應用日漸增多。以《衛報》“2012美國大選報道”專輯中的55篇報道為例,其55篇報道均使用了信息圖表,而且除了靜態圖表之外,還有近1 /3的報道運用了交互式動態圖表。與之形成對應的是網易“數讀”現階段對靜態信息圖表的使用頻率更多,動態交互圖表幾乎沒有。2015年11月13篇網易“數讀”新聞全部使用靜態信息圖表,互動功能為零。2015年12月24日的數據新聞《在北京,救護車離你有多遠?》一文中初見動態交互式圖表——數據地圖,在搜索欄輸入北京的某一位置,可以查看距離最近的急救站。
網易“數讀”新聞中交互信息圖表的比重小,不能完全發揮數據新聞應有的優勢和作用。隨著全媒體時代的到來和可視化技術的進一步發展,新聞媒體工作人員要更加注重整合數據資源,更加靈活的運用各種可視化呈現方式,給受眾提供更好的互動式閱讀體驗。
(三)數據挖掘深度不夠,看重眼球經濟
《紐約時報》專欄記者大衛·布魯克斯在總結數據新聞所存在的問題時提到了對“數據真實性”的質疑。大數據所采用的原始數據其實并不原始,原始數據往往會被扭曲。對領導們來說,他們所面對的一大問題就是:他們不可能一邊封網一邊還能收集到真實客觀的原始數據。封網和收集真實數據是彼此矛盾的。封網本來是想欺騙別人,最后卻可能只是騙了自己[5]。
《衛報》的數據來源除了政府部門公布的數據信息外,還會在自己的官方網站進行用戶調查,以此得到第一手數據。在一定程度上避免了官方數據的扭曲帶來的對新聞真實性的影響。網易“數讀”對官方數據的依賴程度較高,大部分新聞的數據來源都來自國內外政府機關和組織公布的數據,一旦數據扭曲,新聞的真實性將大打折扣,這不是一個對受眾負責任的公共傳媒應有的態度。
可見,數據真實性應該是每一位媒體工作者都不能忽視的原則,在對原始數據進行抓取的時候要心存求證意識,核實數據的準確性。在數據處理的時候不能“只見樹木,不見森林”,不能為比較數據而比較數據,把視線僅僅停留在視覺化報道的層面上,更要分析數據背后的意義,洞悉和解讀數據深層次的含義。
注釋:
[1]Simon Rogers. Anyone can do it. Data journalism is the new punk[N].The Guardian,2013.10.07.
[2]吳靜.網易“數讀”的數據新聞實踐探析[J].中國傳媒科技,2014(3).
[3]郝麗偉.英國《衛報》數據新聞研究[D].河北大學,2014.
[4]文衛華、李冰.大數據時代的數據新聞報道——以英國《衛報》為例[J].現代傳播,2013(5).
[5] David Brooks. What big data can not do? [N]. New York Tim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