紀政雪子
【摘要】“淮秀幫”是網絡創意配音視頻團隊中的佼佼者。本文在后現代文化視域下以“淮秀幫”作品為研究對象,由點到面觀照目前我國網絡創意配音視頻文本的特征,即創意:聲畫幽默表達;符號:與現實的互動;拼貼:打破事物疆界;置換:顛覆原始意義等特點。
【關鍵詞】淮秀幫;后現代文化;視頻文本
【基金項目】四川外國語大學2015年研究生科研創新項目《網絡搞笑視頻中的“淮秀幫”現象研究》(SISUYY02)
“淮秀幫”是網絡視頻中知名的創意配音團隊,其創造性的改編《新白娘子傳奇》、《還珠格格》、《西游記》等經典電視劇,并自己編寫劇本,通過創意剪輯、配音,以犀利的語言風格、亦正亦邪的搞笑方式廣受青睞和好評。從2011年至今,“淮秀幫”每年大約發布30部左右的視頻,其制作的水平、畫質清晰度、配音相似度等硬性條件都在進步,內容覆蓋面、話題選擇、文本語言等軟性條件同時也在提高。其團隊成員也從最初“玩玩而已”少數人的“自娛自樂”,不斷吸引、招募配音演員、策劃、剪輯師等,其中不乏專業配音演員加入,擴大團隊規模。人氣、名氣、才氣與日俱增,當初的“純惡搞”漸漸轉型為帶有話題性、內涵性的“創意文本”。
一、“淮秀幫”創意配音的視頻文本分析
(一)聲音敘事化
聲音不僅是影視語言的構成元素,同時它還承擔了其它責任。作為對影視事件、空間、心理、情緒、意境風格等方面的深入刻畫、擴展時空的一個手段,聲音發揮著表達和敘述的作用。[1]“淮秀幫”的視頻作品以創意配音見長,同時聲音也是構成文本連貫性的重要敘事手段,所以分析其特色的聲音敘事是有必要的。
1、音色作為敘事標志
在視頻中,每一位人物有自己的聲音、自己的音色,這是他的某種“標志”。比如說出的話是同步的,契合人物的視覺表現。后期配音和從一種言語轉換成另一種言語也都盡可能地遵循這些原則,這是一個人物(敘述者)或者暗含的敘述者講述故事時最常見的處理方法。而“淮秀幫”惟妙惟肖的運用畫面拼接和模仿多個演員特色聲音之間的轉換,使每一部視頻作品完整的表現主題,營造一種仿真明星聲音的聽覺奇觀。筆者粗略的統計了經常出現在視頻中的角色,其聲音的識別度高,如:周杰倫、周星馳、《西游記》中的師徒四人、許仙、白娘子、容嬤嬤、小燕子等等,通常一部大約6分鐘左右的視頻,其中的角色可以達到二三十種,當然對于聲音和文本內容的呈現也有很多敘事手段。
同樣的畫面、聲音,在“淮秀幫”的視頻中,表現出的是圍繞視頻主題所設定的人物,這時候聲音、畫面沒有改變,但是視頻中的人物“身份”變了,在《小燕子紫薇考公記》里是“拼命想考上公務員”的“小人物”,在《漲工資體——群星總動員加薪何時有》中是“被老板虐待”的形象。這種一個聲音用于兩個主體的敘事,比比皆是。同一個聲音,在不同的文本中被賦予不同的身份,展現不同的故事,但都是在推動故事的發展。
2、非線性敘事
線性敘事是人們常用來敘述事件發展的重要手段,然而在后現代主義者眼里,線性敘事是一種強制敘事,因為事物根本不存在這樣一種線性的因果關系,這種關系是人類理性幻化的結果,是一種有目的的政治手段,因此線性敘事是應該堅決予以取消和否定的。[2]兩種觀點都有自己的理性論證,孰是孰非在這里不加評述,但是“淮秀幫”作為網絡時代中后現代文化的產物,不露聲色地滿足了非線性敘事的觀念。
“淮秀幫”的很多視頻都具有非線性敘事的特質,現以視頻《九月最強恐怖巨制〈開學傳說〉》為例:
上圖是非線性敘事文本的常態,樹狀或者傘狀圖示,可能y1/y2/y3還能夠繼續擴散延伸下去。在視頻內容里,X(開學)是最開始引出話題的,由此展開生發出7個線索,分別是y1(作業)、y2(選課)、y3(軍訓)、y4(暑期檔電視劇)、y5(食堂瑣事)、y6(室友)、y7(摸底考試),這7個方面如果不礙于篇幅和時長限制,可能還會在每一個分主題下再生發出更細小的主題和事件,成為一個無窮線索的永無止境的敘事。
(二)畫面符號化
福柯認為:“符號與其所指的關系形式,通過適合、仿效、特別是同感這三者之間的相互作用,”“為了讓符號成其為所是,符號在呈現為被自己所指稱的物的同時,還必須呈現為認識的對象。”[3]福柯所說的“同感”,既是一個獲得符號意義的過程,也是一個意義交換的過程,傳播符號的意義既不是傳播者一方的“所有物”,也不是先驗地存在于符號中的“事實”,具有不同文化背景的人之間進行符號交流,傳播符號所生發的意象和由此產生的知識、思想和情感,就會有許多可能性。
比如,對于80后、90后來說,《新白娘子傳奇》里的許仙和白娘子是兒時電視畫面里的記憶,他們言說的是經久不衰的故事,但“淮秀幫”卻“借用”其中的某段情節、某個畫面來言說自己的故事。畫面還是同一個畫面,可是消費的意義隨著不同受眾接收信息、自我傳播等,呈現出了不同的意義:童年觀看過這部電視劇的人,他們更多生發出了一種懷念、懷舊的情感;沒有看過這部電視劇的人,可能更多感受到的是一種搞笑、有才的想法。《新白娘子傳奇》的片段畫面,作為一種具體的物化形態,通過象征的手段掀開了當時那個年代人們的共同記憶,引起了共鳴。
(三)語言網絡化
海德格爾說“語言是存在的家園”。[4]在網絡上,語言不僅構成了人的存在,而且是一種可以真切體驗到的存在,語言不僅是存在之家,而且構成了存在本身。[5]
人們通常用各種組合符號來傳情達意、增添生活情趣、豐富藝術效果,但由于人們所處環境與使用媒介形式的不同,各種符號的組合方式也不同。對“淮秀幫”視頻內容涉及到的表意組合進行梳理,主要有以下幾種形式:①混雜使用外國語言。比如“wuli”這個詞,是由朝鮮語衍變過來的,意思是“我的”;“圖樣圖森破”這個詞,是由英語“too young too simple”衍變而來,意思是“很傻很天真”等;②網絡新生詞。比如“白富美”、“高富帥”、“屌絲”、“坑爹”、“吐槽”、“犀利”、“碉堡”等;③同音異義詞。比如“土豪”、“人生贏家”、“毯星”、“奇葩”等。
這一新組合使作品形式上有較多變化,語言流動充滿網絡性、時代性。此外,這些特殊詞匯與用法增添了某些幽默元素,加強了受眾與創作者之間的認同,營造出了一種“熟悉”的語境,使受眾在觀看時更容易產生共鳴。
傳統的文學語言是與日常語言相分離的,它通過對實用語進行阻撓、變形,使人們在欣賞文學作品時,不是躍過語詞指向語詞以外的他物,而是關注語詞本身的各種特點,從而擺脫慣常化的制約,重新回到觀察世界的原初感受之中。[6]而對于“淮秀幫”而言,語言是他們身份得以確認(引人注目)的表征之一,于是在創造新詞的同時,對我們熟悉的用語進行戲謔化的變形,這種具有“范圍性”的表達,也是網絡社會中對于語言規則和編碼規范行為的大膽、隨意、自由的解構。這種極富個體性和隨意性的語言編碼行為,讓人們體驗到了某種藐視、突破和顛覆既有語言權威帶來的快意,也使網絡語言呈現了一種新意和生機,盡管它有時與粗俗的邊界是模糊的。[7]
二、后現代呈現:網絡創意配音中的“淮秀幫”
從以上的分析中不難看出,“淮秀幫”的視頻文本充滿了后現代網絡文化特征。但從后現代主義的視角看,“淮秀幫”的作品是矛盾的,一方面它想抓住文化藝術的內涵,同時融合創意內容,避免落入后現代文化的窠臼;另一方面它又脫胎于網絡這個充斥后現代文化表征的平臺,漸漸被商業和主流意識形態規訓。當然,除了上述的總體特征外,以下將具體剖析幾個“代表性”特征。
(一)創意:聲畫幽默表達
創意實際上是人類內在、深層的愿望與傾向,是人類共有的。富有新意的作品可以更為有力地吸引觀眾的審美注意,許多具有獨創性和探索性的作品才有可能得到觀眾的認同。顯然,一部好的視頻作品在題材的新穎、主題的獨創、風格的奇崛、語言的創新等方面的審美追求也是這部作品內在的吸引力、生命力。
“淮秀幫”運用創意模仿明星配音的形式,自己創作文本,通過剪輯技術制作出的短小搞笑視頻受到追捧。聲畫的無縫對接,營造了一種明星在演繹另外一個貼近現實生活、貼近社會的故事,創意元素與傳統元素并存,哪怕畫面上的明星穿著古裝、扮相與現實差別巨大,恰是這種創意——視覺反差、聽覺享受的過程,契合了觀眾需求。
(二)符號:與現實的互動
蘇珊·朗格認為“符號是思維的工具。”[8]符號是復雜的,它可以讓人們思考超越事物即時的存在以外的東西,它是人們對事物進行概念化的工具。比方說,在“淮秀幫”的作品中,雖然笑聲是歡樂的象征,但我們可以把“笑聲”轉化為一種符號,它可能在歡樂的指涉之外產生出許多不同的意義,如嘲弄性模仿、挖苦、享受等。對于人類而言,符號化的過程與吃飯、睡覺一樣重要。[9]我們通過聲音符號、畫面符號等來理解適應“淮秀幫”的作品,通過作品了解他們,我們給事物或體驗所賦予的意義要比它們實際的指涉更為重要。
“淮秀幫”從經典影視劇中獲得靈感,通過拼貼、置換等方式展示給受眾的是一個新的文本,創造了一個與現實社會相通的“虛擬世界”,而這個“虛擬世界”是以各種符號為“藍圖”,用視頻來表達現實意義。作為人們感知和觀看的符號(經典影視劇中的畫面)起到了連接“過去的意義”和“現在新生成意義”的紐帶,符號并不是僅僅用來再現事物和現象的,它們也不僅僅j是用來傳播意義的,實際上,符號創造了我們所處的現實社會性世界。
(三)拼貼:打破事物疆界
拼貼能打破不同事物之間的疆界,將各種差異性因素組織在一個文本之內,讓各種不和諧的元素統一在一個文本里,它們互相比照,形成一種強烈的反諷效果,從而消解原文本的完整性、莊嚴性。[10]“淮秀幫”聲明自己的視頻文本具有“創意性”,不可否認,新的文本內容確實如此,但是拼貼的手段運用也難以使其脫離惡搞文化的拉扯,所以筆者稱其作品具有“矛盾性”。《甄嬛傳》、《武媚娘傳奇》等古裝熱播連續劇中的片段,被其拼貼成一些新的故事,如《爆笑坑爹雙語大片
(四)置換:顛覆原始意義
利用數字化的音頻、視頻、圖片制作技術打碎原有作品的七寶樓臺,通過鏡頭剪輯、配音制作、夸張修辭等蒙太奇的編輯手法重新組合并賦予作品完全不同于原作品的表達主題,從而創作出耳目一新的藝術形象,并形成沖擊人們的傳統價值觀念和事實認定的效果,我們把這種現象稱之為置換。[12]其實從2014年開始,“淮秀幫”的每部作品結尾都會配上改編過的“片尾曲”,采用的方式就是對大家耳熟能詳的歌曲內容的置換,下面舉個例子。
這首歌是出現在《淮秀幫教師節致青春〈萌師奇譚〉》的結尾。周杰倫《聽媽媽的話》置換名為《聽老師的話》副歌部分的歌詞:
聽老師的話/耳朵長繭疤
想快快長大/才能告別他
早戀的想法/決瞞不過他
寫一份檢查/好好反省吧
可以說置換的手法“淮秀幫”在其片尾曲中運用最多,也最為突出。從結構的角度講,置換就是承認既有文本結構的合理性,它只是利用這種結構來表達自己對這個結構的不同理解,因為強調穩定性結構,所以置換常常不能面目全新地呈現事物的本質。從符號角度講,置換打破了原作能指/所指之間的既定關系,置換常常利用舊的能指符號闡釋新的所指意義。可能有人會覺得拼貼和置換的手法沒有區別,本文認為它們之間是有區別的:拼貼強調的多是兩種事物的合二為一,是一種合成或是組合關系;而置換強調的是在同一種模式或結構下,一種事物被另一種事物替換取代。但是兩者產生的意義是相仿的,都是在別人的成果上“盜用”,形成自己的文本表達,也都是網絡時代的敘事行為,也可以說這是大眾對于執掌文化創造權力的精英的一種話語挑戰。
結語
“淮秀幫”作為網絡創意配音團體的代表者,最先通過其創意搞笑配音視頻被人們所熟知。他們的視頻作品幽默中不乏深意,本文認為對其的視頻文本進行內容分析可以從另一個路徑認識以“淮秀幫”為代表的網絡創意配音團體,其作品也屬于費斯克所說的大眾文本——一種“生產者式的文本”。因而,我們要了解網絡創意配音,須將它們放在一個開放、流動的空間里加以研究,因為網絡本身也處于時刻變化的環境狀態,同時我們還應在這種環境空間里,對文本與文本之外現實社會、不同文本之間以及文本內部的關系加以審視,才能對網絡創意配音視頻進行更好的理解。
注釋:
[1]唐及超.電影改編中的敘事轉換[D].鄭州大學,2011.
[2][6]聶慶璞.網絡敘事學[M].北京:中國文聯出版社,2004.5:106.、213.
[3]米歇爾·福柯.詞與物[M].莫偉民譯.上海:上海三聯書店,1982:80-81.
[4](德)海德格爾.孫周興編.海德格爾選集[M].上海:上海三聯書店,1996:363.
[5]衡云云.論網絡傳播背景下的文學情感[D].西北師范大學,2012.
[7]周衛紅.論網絡語言的后現代文化內涵[J].晉陽學刊,2006(5):76-79.
[8]Langer,Susanne. Philosophy in a New Key. Cambridge, MA: Harvard University Press, 1942:63.
[9](美)李特約翰(LittleJohn,S.W.).人類傳播理論:第9版[M].史安斌譯.北京:清華大學出版社,2009.10:119.
[10]曾一果.惡搞:反叛與顛覆[M].蘇州:蘇州大學出版社,2012.5:40.
[11]王先霈、王又平.文學批評術語詞典[M].上海:上海文藝出版社,1999:679.
[12]藍愛國.網絡惡搞文化[M].北京:中國文史出版社,2008.2:6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