宋藝
[摘要]“新聞反轉劇”其本質是一種新聞失實,真實性作為媒體安身立命之本,其泛濫正嚴重威脅著媒體的公信力、惡意消費公眾的善意與信任。越是熱新聞,越需要冷思考。新媒體時代,新聞傳播需要更多理性和有效的信息,需要媒體增強社會責任感。
[關鍵詞]新聞反轉劇;新聞專業主義;媒體公信力
一、“新聞反轉劇”頻現
2015年,兩例在安徽發生的“新聞反轉劇”在網絡上引起一片嘩然。9月8日晚,淮南某大學生發微博稱,當日上午扶摔倒老人被訛,尋找目擊者證清白。有網友表示自己是目擊者,并愿意作證。但隨后又有幾名目擊者實名作證,稱曾親耳聽到袁某承認撞人。新聞事件隨之發生反轉。9月21日,淮南警方通報稱,經多方調查取證,認定這是一起交通事故,女大學生騎車經過老人時相互有接觸,女大學生承擔主要責任,老人承擔次要責任。
10月13日,毫州媒體刊登新聞《為救女童女子被狗咬成重傷》,文章引述傷者利辛女子李娟的丈夫張宏宇的說法稱,9月1日晚,李娟為救被惡狗追趕的一名小女孩,而被咬成重傷,手術醫藥費已花去40多萬元。張宏宇稱希望小女孩及家長能站出來證明李娟的確是救人受傷。10月14日起,省內外多家媒體報道該事件,李娟事跡感動了眾多愛心人士,短短幾天,全國各地網友的捐款數一度達到80萬元。然而經調查,真相逐漸浮出水面,10月20日上午,張宏宇已向警方實交代了整個事件過程:與“見義勇為”形成反轉的是,李娟其實是在張宏宇的養狗場內被狗咬傷。最終張宏宇承認撒了謊,并坦承曾主動找媒體“策劃”這一事件。
類似的新聞反轉事件并非孤例。外國小伙在北京扶大媽被訛、成都男司機暴打女司機、云南女導游嫌游客購物少口出惡言、廣東交警打婦女……近年來,一幕幕“反轉劇”屢見不鮮。事件發生后,一經媒體報道,先是出現輿論一邊倒的情況,后隨著調查的深入,經官方披露的事件真相卻完全推翻了之前的“大眾意見”,令人嘩然。
真實性是媒體安身立命之本。“新聞反轉劇”的本質就是新聞失實,“新聞反轉劇”屢屢上演正嚴重威脅著媒體的公信力。
二、思維定勢與標簽式傳播
很多時候,影響大眾的判斷和態度的,不是信息本身,而是思維定勢。人們更愿意相信自己的最初判斷,相信自己的正義感。有一些人物符號就帶有特定的思維定式。例如農民工、患者、“寶馬車主”等。公眾傾向于用自己的慣性思維認定事實,更容易相信和偏向“弱者”,“只論立場,不問真相”,盲從而缺乏理性思考。
為了吸引受眾眼球,符號標簽式傳播也經常被采用。一條普通新聞貼上令w人矚目的標簽,就會立刻引發高度關注,并迅速成為搜索熱詞,在各類網絡媒體上榜,新聞隨之開始發酵。
同時,這些標簽通常以關鍵詞在新聞標題中體現,極易刺激輿論產生。以安徽利辛女子被狗咬事件為例,“被咬”是事實,是慘劇,“為救兒童”是原因,是舍身救人,是正能量,“無錢治療”直指“英雄”到了流血又流淚的尷尬地步。最初報道中的新聞價值因素,充斥字里行間,成功煽動大眾的情感,引發了輿論的沸騰。
三、“新聞反轉劇”“反轉”的是什么
在媒介融合的大背景下,隨著媒體的市場化和商業化不斷推進,新聞報道普遍求新、求快、求異,新聞表現出故事化、娛樂化、煽情化,新聞內容追求刺激性、庸俗性、標簽性,對信息真實性的質疑精神和謹慎求證往往在所謂的“熱點”新聞面前被淡化、被忽略。
那么,“新聞反轉劇”真正“反轉”的是什么?
(一)公眾善意與信任
當前,“事不關己高高掛起”的漠視感、以及人與人之間信任感的缺失已經逐漸體現,成為社會群體的痼疾之一。由于信任體系的脆弱,原本那些“小概率”的、站在道德背立面的事件,經過媒體的宣傳,似乎放大成了普遍現象,這不僅加大了人們彼此之間的不信任,同時更容易傳播負面情緒,引發道德恐慌。
在安徽淮南女大學生扶老人事件中,該女生在微博上尋找目擊證人時,微博發布者以及不少網絡大號都紛紛轉發。在這樣簡單的“轉發式”傳播中,雖然沒有人驗證其真偽,但卻很容易形成群體的輿論傾向。而后來,一些都市媒體在發現這個信息后,立即跟蹤報道,正式面向社會大眾傳播,放大了事件的轟動效應。
在人人都有發言權的互動性網絡傳播中,多幾起老人故意倒地“碰瓷”、好心扶老人被訛等這樣的新聞,老人就成為了“倒地不能扶”的“特殊群體”。在“救人前留下證據、找好目擊證人、最好視頻記錄”等調侃中,隱藏的是社會對善意遭遇不良因素侵擾的擔憂。
伴隨著互聯網技術的迅速發展,如今,通過社交媒介向社會求助的信息與案例日漸增加。但信息的不對稱以及部分媒體的不嚴謹報道常常讓人們看不清真相。在利辛女子“見義勇為”的事件中,80萬元善款的背后,折射出的是社會對傷者的愛心以及社會進步的正能量。然而當真相浮出水面,劇情反轉,消費的是公眾的愛心、同情心。在媒體獨有的輿論放大和聚焦作用下,主觀“策劃”新聞的涌現,誤導了受眾,損傷了社會信義,令人深思。
(二)媒體公信力與理性
新媒體傳播信息的即時性、便捷的互動性同時也帶來了信息失真、網絡謠言劇增、淺閱讀等負面影響。我們在享受話語權的同時,也更容易陶醉于情緒化和極端化的表達帶來的眼球效應和快感。在這樣的情況下,媒體的責任首先在于營造健康的傳播環境。
記者的議程設置和片面化采訪,容易扭曲損傷事件真相;利用輿論“固定的成見”對新聞內容進行主觀性暗示,突出事件中的人物或價值標簽,很容易以偏概全;通過戲劇化和煽情化的方式包裝策劃新聞、加工悲情故事,消費慈善資源,會透支社會信任……
在淮南女大學生扶老人事件中,雖然最終警方調查結果令事件反轉,誰是誰非姑且不論,不采訪、不求證的媒體無疑在事件發展過程中“加了一把火”,造成了公眾輿論和情緒的“次生災害”。如此報道社會“熱點”,百害而無一利。世界上沒有盡善盡美的新聞報道,但每一次“逆轉”的出現,新聞當事人、讀者和新聞媒體本身都在承受著不同程度的傷害。
四、冷靜審視媒體責任
“新聞反轉劇”的頻頻出現,將網絡環境下的媒體責任,以及如何避免謠言傳播的問題再次拋到大眾面前。
新媒體技術使得信息在傳播過程中的即時性和互動性都大大增強。參與新媒體傳播的每一個個體都被賦予了前所未有的話語權。2015年,半數以上的安徽網絡輿情事件首曝媒介是新媒體,由網友通過微博、論壇等曝光,然后再由傳統媒體跟進形成的。有些事件倘若不通過網絡,影響往往只能囿于一地;而借助于網絡,它們就可能迅速演變為有著巨大影響的社會公共事件。
真實是新聞的生命,也是記者不能逾越的職業底線,這條特性適用于所有的新聞報道,包括“正能量”的新聞策劃。媒體應培養核實真相的基本新聞觀念,形成一種敬畏真相的共識。在探究真相的新聞報道中,作為“把關人”,媒體從業人員更需要有最起碼的質疑精神。
在利辛女子被狗咬事件中,求證并不困難,但在首發的報道中,記者只單方面采訪了女子丈夫。其實,在后期的反轉報道中,警方的調查就讓事件水落石出,有120急救司機的“救人現場”不一、當事人首次承認撒謊等更多細節,倒逼真相顯露。因此,此稿在淪為“反轉劇”前,就犯了第一大忌,“聽信單方面信源”和“未加求證式客觀主義描述”。
遏制“新聞反轉劇”可謂是一個系統工程。一些媒體不負責任的亂發、搶發、誤發,有關部門缺乏有效的管理規范和整治措施,客觀上也縱容和助漲了“新聞反轉劇”的發生。
新媒體時代,新聞傳播需要更多理性和有效的信息,呼喚新聞專業主義的回歸。在采寫方面,記者應該堅守職業責任,多方求證,不偏聽偏信,獨立思考而不盲從。在管理方面,媒體應堅持新聞自律,堅守社會責任,嚴把新聞“出口”關,提高公信力,重建信息信任。
越是熱新聞,越需要冷思考。面對輿情反轉,相關部門不能“裝聾作啞”,更不能“不知所措”,應第一時間發聲,及時引導輿論。一切謠言、謊言都將止于信息的公開透明。此外,政府相關管理部門應當針對新聞的“發布”、“轉發”、“信源”等方面制定操作規范,對編輯記者使用社交媒體制定嚴格細致的使用規范,以減少對未經證實消息的傳播,并根據新聞報道可能產生的社會后果,對媒體議題設置進行前瞻眭的監控。同時,著力培養大眾的媒體素養,提高大眾面對傳媒報道的各種信息時的選擇能力、理解能力和質疑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