梅興慧
[摘要]對于傳統紙媒而言,純粹的服務性報道容易變成枯燥的“說明書”,這就需要融入新聞元素,來加強其時效性、關注度和生動性。文摘類報紙要做“鮮活”的服務,在服務中加入新聞元素,讓“服務”“活”起來。
[關鍵詞]文摘類報紙;服務性報道;新聞性
先來看兩則信息——
一則是載于“久久健康網”的報道《重大突發災難對人們生活有哪些“后續影響”》。文章是一則知識普及,缺乏新聞背景,顯得枯燥,無法引起共鳴。
另一則是刊登在《文摘周刊》2015年11月18日生活版的頭條消息:《“巴黎恐襲”造成殃及全球的心理傷害——八法應對“悲慘新聞”》,文章以11月13日法國巴黎發生的街市大屠殺作為由頭,認為,雖然這個悲慘事件發生在遙遠的巴黎,但傷害卻波及全球。研究證明,當我們一次又一次被這類事件刷屏時,與自己被殺害的情緒體驗是相似的。而且,災難會讓人們的認知變得短視。進而引出本文的主旨:我們該如何應對悲慘新聞造成的心理影響?
相較之下,第二則信息更能抓住讀者眼球。為什么?因為它融入了新聞元素多了一份“靈氣”。
對于傳統紙媒而言,死板的服務,雖然實用性不減,可缺少了新聞的靈性。缺少了生機,讀者便減少了一份閱讀的激情。因此,文摘類報紙就要做“鮮活”的服務,堅持做新聞性服務。
一、做好服務性報道的重要性
服務性報道有廣義和狹義之分。從廣義上講,傳播新聞信息本身就是為讀者提供基本的服務;從狹義上講,是指一種特殊的新聞品種,讀者看了這樣的報道后覺得有用。這里,主要談狹義的服務性報道。
1917年普利策新聞獎剛創立時,只有“公共服務成績優異獎”和“新聞獎”兩個獎項,后來增至14項,“優質公共服務獎”仍居首位。可見,服務性報道一直備受重視。
服務性報道,也稱實用性報道,可以理解為從政策服務、信息服務到生活服務,如黨的政策在執行過程中,新聞幫助群眾解疑釋惑;逢年過節,天氣如何,出行、飲食需要注意哪些細節,做一些生活提示、健康提醒;以及通過新聞輿論監督,給老百姓解決一些具體難題。在報道中,新聞性只是一個由頭,突出的是服務性。
如今,新聞傳媒已經進入了一個嶄新的時代,而多元化的信息需求使得媒體的競爭日趨激烈。拼新聞性,文摘類報紙拼不過時時更新的網媒,拼不過日日出新的都市報;拼服務性,文摘類報紙卻有獨特優勢,可以做專題或專版,做集納式、綜合性報道。
《文摘周刊》目前32個版,服務性的版面占據了一半左右,有生命系列《健康》、《益壽》,生活系列《生活》、《書香》,歷史系列《歷史》、《鉤沉》、《檔案》等。這些版面都深受讀者喜愛,尤其是健康版,自《文摘周刊》創刊以來,一直是讀者心目中的“明星版面”,是《文摘周刊》的品牌版面。做好服務性報道有助于提高媒體影響力,助力《文摘周刊》打造“一流文摘報”品牌。
二、做好“鮮活”服務的七條路徑
做服務性報道,不能死板地只為服務而“服務”,只有在服務中加入新聞元素,讓“服務”“活”起來,才能讓服務性報道更出彩,讓讀者對報紙愛不釋手。那么,該如何做“鮮活”的服務呢?
第一,需堅持讀者立場。讀者立場是指服務性報道的根本目的是對讀者實用。現在,要一改過去“我想讓你知道什么”和“你應該知道什么”的傳播本位做法,突出和強調“讀者喜歡什么”、“讀者想知道什么”,向“讀者本位”轉變。因此,視野不能太窄,不能以滿足個體的服務需求來替代公眾的需求,必須是當下讀者最關心并關注的信息。
第二,跟著熱點做服務。可以做些跟時令、節氣相關的服務。比如春夏秋冬養生各有什么側重點,24節氣前后有什么獨到的健康提示等。《文摘周刊》養生版就有“時令養生”等相關欄目。可以跟著節日做服務。幾乎每年春節前一期,《文摘周刊》生活版都會做“過年專版”,因版面內容及時、實用等,經常獲讀者好評,并屢獲“好版面”獎。還有“愛眼日”、重陽節等,可以做些跟節日有關的健康類報道。可以跟著名人學健身,針對名人病亡事件解析相關病癥。名人效應往往更能引起讀者共鳴,激發閱讀、了解的興趣。可以跟著熱點解讀病癥。埃博拉疫情肆虐后,各家媒體都及時報道了這種致命傳染病,《文摘周刊》連續多期關注此疫情,并對此病癥的“前世今生”進行梳理,對其防治措施等予以報道,并追蹤疫情發展情況及相關疫苗研制進程。
第三,時效性必不可少。這是做“鮮活”的服務最有效的一點。可以從國家大事、大政方針政策中找服務點。比如2015年10月19日至23日,習近平主席對英國進行國事訪問,聚焦版報道《國事訪問不僅關乎國家關系,也關乎百姓實惠——習近平訪英,你有啥紅利》。可以緊跟時下證券市場熱點、焦點事件,做理財類的服務性報道。2015年中,股災之下,生活版就做了一系列相關的理財提醒。比如2015年8月28日的生活版提醒您《六種“炒股心態”要不得》,這是基于:全球股市暴跌痛擊股民,很多股民喜歡死扛,結果常常是死虧。
第四,以鏈接方式做服務。在新聞性報道后鏈接服務性內容。如2015年6月1日健康版刊登的《我國確診首例輸入性MERS病例》,在報道新聞后,花了大部分篇幅介紹MERS病理和防治方法。這些知識起到了對讀者答疑解惑的作用。
第五,實現與讀者互動。可發揮報紙的溝通功能,實現與讀者的直接交流,搭建互動平臺、提高內容針對性,如請專家和權威部門負責人回應讀者的疑問。
第六,引入策劃理念。借鑒“新聞策劃”的方法,對選題做整體分析和統籌規劃,遇重大題材可做專版或專題策劃,以強烈視覺感第一時間抓住讀者眼球。
第七,在新聞版做服務。針對比如養老金并軌、藥價改革、“全面二孩”等這些全民關心關注的新聞,更多的讀者不只是關注新聞本身,而是更關注該新聞對我們生活的影響,這就需要報紙為讀者詳細解讀。比如2015年11月2日的頭版,聚焦“二孩政策全面實施”,整版以此政策作為貫穿,融入服務性內容,比如《百姓五問計生新政》、《計生政策變遷》等,新聞中有服務,服務里透著新聞性,二者形成了有機融合。
顯而易見,強化報紙的服務功能,是提高報紙競爭力的一個重要手段。如何服務好讀者、使讀者從中獲益,是紙媒爭奪讀者的重要環節。因此,鉆研讀者需求已成為當前媒體面臨的一個重要課題。讀者的需求就是媒體的生命線,而做好服務性報道,做“鮮活”的服務就是這條線上最重要的一環。
三、關于增強報道服務性的幾點思考
如今,網絡媒體不斷更新、擴容,紙媒等傳統媒體為了留住更多的老讀者、拓展新讀者,滿足讀者的信息“消費欲”,服務性是必不可少的一個屬性。但純粹的服務越來越不被人接受,那么,如何增強服務性報道的新聞性,為廣大讀者“代言”呢?
首先,編輯要主動搜羅以新聞為由頭的服務內容。學會綜合多家媒體的報道,融時效性和服務性于一體。比如有的媒體只報道了新聞事實,編輯就需要有發現新聞中服務點的慧眼,以新聞事實為由頭,主動搜索關鍵信息點透露出來或隱匿在其背后的服務信息。堅持“三貼近”原則,把現階段群眾關注的熱點問題、焦點事件,尤其是與平常老百姓生活休戚相關的話題,作為報道的選題,比如關注房價、股市、高考、養老保險、醫療改革、就業創業等相關服務信息。
其次,擴大服務性報道的內涵。在服務性報道的基礎上,又有了“服務新聞學”的說法。服務新聞學首先是新聞,價值判斷標準是有用性與相關性,其基本要素是:有用——對自己有價值;可用——具有可操作性;想用——結合自己結合實際,想實踐。
再次,在具體運用上下功夫。服務性報道的運用主要有兩大類:一是實際的有用性,可以提供如何應對氣候變化(比如《文摘周刊》2016年1月25日生活版頭條《“世紀寒潮”生活攻略》),如何做好火災、地震、沉船災害中的人身保護,如何在節日旅游等這樣的信息,避免簡單的說教,又為讀者提供有用的信息。二是閱讀的有用性,讀者可以通過導讀(《文摘周刊》每期頭版的顯要位置都會刊登三到四條本期內容的導讀)和圖表(根據各版及稿件需要配發)等方式,為讀者梳理信息,方便讀者快速找到對自己有用或者自己感興趣的信息,為讀者節省閱讀時間,提高閱讀的有用性。
總之,純粹的服務性報道容易變成枯燥的“說明書”,這就需要融入新聞元素,來加強其時效性、關注度和生動性。隨著服務性報道漸漸成為媒體的競爭方式之一,在媒體服務性報道的長度不斷壓縮的情況下,新聞性服務的運用必將越來越廣泛。
(作者單位:安徽文摘報刊社)
責編:周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