邱振剛
[摘要]隨著智能手機等互聯網終端的日漸普及,越來越多的讀者選擇通過手機、電腦進行數字化閱讀,傳統紙媒受到巨大沖擊。其中,紙媒的副刊版面面對洶涌而來的無紙化、即時化閱讀趨勢,難以為低齡讀者所接受。副刊版面應該利用當前手機閱讀用戶付費意愿淡漠,手機閱讀盈利模式尚不成熟的機遇,利用虛擬網絡社區等手段,爭取并鞏固自己的讀者群體。
[關鍵詞]數字化閱讀;紙媒;副刊;網絡社區
一、數字化閱讀時代紙媒副刊面臨的困境
當前,隨著智能手機不斷普及,應用程序或客戶端花樣翻新,手機上可供讀者閱讀的內容日趨豐富,已經有越來越多的讀者選擇將手機作為最重要的閱讀平臺。根據新華書店總店閱讀行為調查中心2015年5月的一次調查結果顯示,有75%的讀者表示,自己平時有使用手機進行閱讀的習慣。從這次調查數據還可以看出,80后、90后讀者的手機閱讀比例最高,比重均超過80%,而50后讀者利用手機閱讀的讀者比例最小。另外,中國新聞出版研究院最新公布的第十二次全國國民閱讀調查結果顯示,2014年,在傳統紙質媒介中,我國成年國民人均每天讀報時間最長,超過閱讀書籍和閱讀刊物的時長,但也僅為18.80分鐘。但我國成年國民人均每天互聯網接觸時長為54.87分鐘,人均每天手機閱讀時長為33.82分鐘,分別比讀報時間多了198%、79%。
單從上述數字來看,似乎印證了人們的印象,就是在當今時代,傳統紙媒在迅速衰落,新媒體在逐漸成為主要閱讀方式。然而,值得注意的是,根據我國的實際情況,現在的網絡內容服務商尚不具備和紙媒相當的新聞采寫權限,它們所提供的新聞性內容,主要來自于傳統新聞機構。這其實為平面媒體的新聞板塊保留了極大的生存發展空問。但是,與新聞內容不同,紙媒的副刊性內容因為缺乏新聞時效,其可替代性更大。并且,對于文學作品、文娛信息、服務資訊等副刊性內容進行整合也歷來是網絡媒體的優勢。所以,總的來看,在手機閱讀大行其道的今天,副刊才是紙媒中受到無紙化、網絡化這一閱讀趨勢沖擊最大的部分。
對于這樣無可回避的挑戰,大量紙媒選擇把原有副刊進行特刊化變革作為應對手段。其實,副刊特刊化的趨勢并非始于手機閱讀興起的時期。從上個世紀90年代中期開始,隨著我國經濟、科技發展水平以及人民收入水平的提高,人們的文化生活空前活躍,娛樂方式的選擇大為豐富,在這種狀況下,人們對傳統的文藝副刊逐漸失去了興趣,讀者對于副刊的閱讀期待從趣味的滿足變成資料的獲取,大量紙媒為了吸引讀者,把副刊變成了特刊,這就導致副刊的文藝屬性被極大淡化,資料性大大提升,如《北京青年報》的《汽車時代周刊》《IT時代周刊》《廣廈時代周刊》等。特刊是集中刊發專題性信息的版面,強調針對特定話題組織內容,這類版面的確比常規的副刊更突出可讀性和服務性,不可否認,這一變革也的確為紙媒副刊帶來了起色。但是,網絡媒體興起后,它們的靈活性、豐富性終究是紙媒難以比擬的,尤其是在當前無線網絡隨處可見、信息資料高度易得的閱讀環境下,特刊的信息量大、專業性強等優勢已經被極大蠶食。從這個角度來說,特刊自90年代中期到本世紀初的輝煌期已經基本結束,走向衰落的命運似乎已經無可避免。如果特刊這一最后的武器都宣告失靈,那么,紙媒副刊如何才能走出目前的困局,求得未來的發展空間?
二、數字化閱讀時代紙媒副刊的優勢
結合當前手機閱讀的發展現狀,我們應當看到,在今后的一個時間段,紙媒副刊仍然有著存在、發展的空間。首先,對于當前的手機閱讀客戶端而言,各種閱讀應用軟件雖然種類紛繁,但共同之處是用戶付費意愿普遍淡漠,導致內容提供商缺乏動力對網絡閱讀內容進行精致化制作,手機閱讀體驗和優質的紙質副刊相比還有較大差距。當然,網絡文學尤其是網絡長篇小說經過多年的發展,已經形成了成熟穩定的盈利模式,但它們所面對的閱讀群體和傳統紙媒副刊的讀者顯然并不一致。
其次,智能手機終端雖然在數量上取得了爆發式增長,目前手機閱讀客戶端的活躍用戶已經高達2.5億,但和我國人口總量相比,還有巨大的增長空間。更何況,在網絡閱讀的內容方面,讀者個性化需求巨大,就2.5億基數來看,讀者群體無論采用何種分類進行細分,這一群體內讀者的數量都是巨大的,這就為個性化閱讀內容提供了市場。
再次,無論紙媒如何迎合讀者設置版面、欄目,都無法在內容獲取的便利性上和新媒體相比,但這種便利性其實是一柄雙刃劍。從當前閱讀內容來看,大量的內容首發于網絡,并流傳于網絡,網絡內容編輯重在對既有內容進行整合,而對原創支持力度薄弱。雖然不乏新興公眾號等各種移動客戶端的制作者為趣味性較強的內容提供高額稿酬,但這類內容究其本源,實際上很多仍然是對紙質內容的重新整理。只不過整合手法、語言技巧上較為個性化,可以較為有效地激發讀者的閱讀興趣。以上種種,直接導致網絡文學創作變成了文字輸入,網絡內容在品質上和傳統紙媒的精致文本差距巨大。而網絡閱讀內容的粗糙,使得大量期待閱讀到高質量內容的讀者至今仍然排斥網絡閱讀。然而,一旦手機閱讀的盈利模式得以形成并穩定下來,讀者群體的分化完成,手機閱讀內容的品質必然顯著提升,傳統紙媒副刊在文本品質上的優勢將不復存在。
三、網絡社區化建設是紙媒副刊發展的突破口
所謂社區化建設,就是副刊(特刊)編輯在報紙整體編輯、發行方針的指導下,提升服務意識,以讀者的眼光來展開策劃,在版面和紙媒所在網絡站點共同營建信息集散中心,最后形成編讀之間密切合作、各取所需的網絡社區。這樣的網絡社區不僅僅是提供文藝作品、音視頻信息、服務資訊的閱讀平臺,還可通過論壇、微博、微信、聊天用戶群等方式最大程度地實現編輯與讀者、讀者之間的互動,從而成為讀者閱讀生活中心,并在此基礎上,兼具社交中心的功能。
我們應該看到,無論副刊、特刊以何種形態出現,都是依賴于母報存在的,而母報的定位決定了副刊的受眾。所以,副刊不應一味追求讀者數量的增加和不同讀者群體的全覆蓋,因為讀者的無差別化就必然要求內容的普及化、平庸化,這必將帶來特定讀者的流失。所以,副刊版面只要確保其內容能夠滿足特定受眾的需要,也就為未來發展奠定了空間。上述編讀共享社區正是在這一點上有著獨特優勢。因為,當今的讀者雖然可以在手機、電腦上快捷便利地獲得信息,但信息的豐富性也同樣帶來了信息的復雜性。現在的普遍情況是,無論是通過搜索引擎還是網絡專題板塊所獲得的信息,因為其面對的對象是某一話題的全部關注者,所有內容看似主題鮮明,其實往往層次不一,這樣也給讀者的個性化閱讀帶來困難。但社區化的紙媒版面和相應的網絡內容,能夠通過和讀者的互動,精細把握讀者閱讀需求,從而更具針對性地組織內容,牢牢吸引住讀者的關注目光。
總體而言,2015年,中國手機閱讀的發展速度超出了預期,傳統平面媒體尤其是副刊性版面遇到越來越大的挑戰,轉型迫在眉睫。在此過程中,紙媒副刊尋找適合自身特點的定位與內容構建模式,借助移動新技術大力發展和讀者的互動交流尤其重要,編讀群體之間建立更加廣泛、快捷的網絡社區,正是實現這一目標的重要策略。
(作者:中國藝術報理論副刊部主任)
責編:周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