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赟
[摘要]近年來,維權類節目存在樣態同質化日趨嚴重、節目的選題主觀性過強,系統性不足,專業類維權節目主持人的駕馭能力欠佳等問題。結合安徽經濟廣播《維權先鋒》這檔節目從節目選題,主持人駕馭能力和節目未來方向談如何做好廣播維權類節目。
[關鍵詞]維權節目;選題;駕馭能力
近年來,維權類節目因警示和幫助功能促使它的公信力和影響力不斷提升,已經成為解決維權問題的有效手段之一。它以普及知識、服務受眾為特點,備受人們的喜愛,但同時也存在一些問題:節目樣態同質化日趨嚴重、節目的選題主觀性過強,系統性不足,專業類維權節目主持人的駕馭能力欠佳等。現結合安徽經濟廣播《維權先鋒》這檔節目從節目選題,主持人能力和未來方向淺談如何做好廣播維權類節目。
一、維權節目如何選題
在創辦《維權先鋒》之初,節目負責人當時提出從空間、時間、性質來確定選題范圍。也就是說,空間上立足安徽、輻射周邊。時間上近期已發生,最好是正在進行中。性質上具有典型代表性或者特例但有足夠警示作用的維權類事件。在這基礎上,節目組通過各種渠道來收集選題的來源,如:自己自采、聽眾電話、微信反映、網站和其它媒體的爆料和報道。因此選題來源較為豐富,但如何選出對受眾最有用效果最大化的選題卻考驗著節目組每個參與者,因此,對選題價值的分析尤為重要。以《維權先鋒》為例,節目選題的價值除了基本的真實性、時效性、典型性外還包括以下一些基本要素:
政策相關性。每當國家出臺一些和老百姓切實相關的政策時,我們會選擇專業的律師解讀相關政策和法律條文,并且以事實為依據,從公眾的視野,法律的角度去解析相關事件。如在2014年3月15日我們請專業律師解讀《新修訂的消費者權益保護法》,一年后,在“3·15”國際消費者權益日那天,推出特別節目《網絡消費維權到底難在哪?》編輯主持人按照“3·15”消費者權益日的主題—一新消法的亮點——網絡消費維權的難點——網絡消費提醒這條主線梳理節目,通過錄音報道、聽眾熱線、微信互動,及時分析總結出網絡維權成本高、跨地投訴難、證據搜集難等維權難的原因。該期節目緊隨政策法規,貼近生活,強化了節目及時、權威的形象。
公正性。維權節目在使用話語權方面要謹慎,避免片面渲染、過度維權,要架起消費者、企業、政府相關職能部門的橋梁,并擺正他們之間的關系,要公平公正的表述和評價相關事件,不能偏袒任何一方。
重要性。重要性往往和受眾關注度成正比,這也是選擇節目主題中需要考慮的一部分,《維權先鋒》節目一般從事件的影響力和危害程度來考量。例如2014年7月20日,媒體曝光了麥當勞、肯德基、必勝客等國際知名快餐品牌企業的肉類供應商一上海福喜食品有限公司存在大量采用過期變質肉類原料的行為。隨后記者組對合肥市涉及的餐飲店進行走訪,并詢問相關職能部門,雖然事件源頭不在安徽地區,但因為此事的影響力和危害程度讓它也成為了我們的選題之一。
系統性。除了突出選題的重要性之外,還應注重系統性。比如三月選題側重消費維權類、五一節側重勞動者維權、國慶節側重節日消費提醒等。在短時間內集中對某一主題進行系列或連續報道,形成一定的宣傳攻勢。
二、維權節目的駕馭
(一)與聽眾的交流能力
維權類節目的成敗與主持人的素質和能力密切相關,除了要有法律方面的專業知識外,還應把握節目中的語言措辭,尤其是與聽眾的交流能力。《維權先鋒》節目有一個版塊是熱線電話的互動環節,經常會接到兩類電話,聽眾對某一問題表述不清、噦嗦且無邏輯,聽眾利益因受侵害而表現的情緒激動。針對以上兩種情況,節目主持人一般也采取三種應對方式:一是主持人要恰如其分地打斷聽眾的講話,并從聽眾的話語中提煉出問題的核心內容,請嘉賓解答。二是聽眾因為權益受到了侵害,在陳述過程中難免情緒激動,主持人就需要運用問話和交流中的語言技巧,穩定對方的情緒,讓事實陳述得更客觀、更清楚,千萬不能推波助瀾、火上澆油。主持人做到合情、合理、合法地撫慰、引導聽眾。如:在網絡維權到底難在哪這期節目中,聽眾在朋友圈買到假包,情緒比較激動,打電話訴說,交流過程出現以下對話:
主持人:鑒定的結果這個專賣店是說真的還是假的?
聽眾:假的嘛。
主持人:假的,然后后期你有沒有跟這個賣家再進行溝通呢?
聽眾:我跟她講了,我講你不要我去驗么,我驗回來了,假的,然后講現在可以退錢嘛,我把包還給你嘛,把錢退給我可對,然后哪知道她又講那你退給我的萬一不是我給你的那個呢,我哪知道你寄給我的是不是我寄給你的那個呢,然后就不知道了,打電話又不接啊或者不回這樣子。(此時情緒已相當激動)
主持人:好好好,這位聽眾你的這個心情我們能夠理解,你啊先平復一下自己的情緒,畢竟你打電話來是為了解決問題。對不對,我們來請律師和消費者協會的工作人員來給你最專業的幫助。
主持人此時的語速是緩慢的,在非常具有安慰性和親和力的交流中先穩住聽眾的情緒,然后趕緊把對事件的抱怨轉移到對事件的解決上,較好的控制了節目的氛圍和節奏。
(二)歸納總結能力
維權節目因為熱線多,問題散,容易給人很混亂的感覺,這就要求主持人在節目制作中,要適時的歸納、總結和點評。在堅持正確輿論導向的前提下,要緊扣有價值的關鍵信息,同時又有“平等”色彩及交流意味,用受眾易于接受的方式和貼近的角度去闡釋。主持人必須非常清楚節目所代表的立場,以法律為依據,用事實說話。
三、維權節目的發展
(一)加強立法宣傳
建設法治社會是依法治國的必然要求,而隨著國家相繼出臺一些法律法規,老百姓對此的關注度相對較高,但如何正確理解這些規定,和我們自身的關系有哪些?未來的維權節目要加強這一部分的宣傳。改變以往對條款逐一解讀的方式,以故事為引線,吸引聽眾,解析新規。總之,用新穎的手法加大對新法規的宣傳,增強聽眾對立法活動的理解。像《維權先鋒》曾經推出過《新消法新在哪》、《工傷新規定》、《<食品安全國家標準包裝飲用水>影響你我他》等專題,節目通過記者采訪、故事演繹、專家解讀、律師分析等方式對此進行集中報道,引起了強烈的反響。
(二)服務經濟建設
大多數頻率都有維權節目,側重點不同,交通廣播側重車輛維權、農村廣播服務農民朋友,那么經濟廣播的維權節目雖然涵蓋的內容較為多樣,服務的群體也相對廣泛,但對經濟建設的服務能否深入是要思考的問題。在貼近受眾生活的同時,也應該具有前瞻性的目光,承擔起為經濟建設服務的任務,也就是對一個行業,一個地區的經濟起到監督和推動作用。
(三)與新媒體的融合
對維權節目來說,廣播的單一性和轉瞬即逝的缺點影響了節目的傳播效果。比如,鑒別產品質量好壞通過圖片比語言描述更加直接和容易辨識,所以,未來的維權節目要和新媒體較好的融合,彌補廣播的不足,擴大節目的影響等,它可以成為廣播節目關鍵信息的文字+圖片版,甚至成為廣播音頻的精華版。而且信息利于保存和回溯,并且更好的和聽眾進行聯系。聽眾隨時隨地關注公眾號提出維權問題、提供維權線索,主持人集納遴選并進行整理,運用到廣播或者反饋到新媒體上。另外可以運用大數據分析受眾最常見最渴望解決的問題作為節目的選題,有效提升節目的實用性,同時,新媒體也可以架起企業、政府和民眾之間的橋梁,為他們提供更為方便的交流平臺,形成傳統廣播和新媒體的良好融合,為辦好維權節目提供更為簡便且重要的手段。
(四)走到聽眾身邊去
在節目中解答聽眾提出的法律問題,提供服務和幫助,那么在節目之外,我們應該怎么做呢?服務還能跟進么?維權節目歸根結底是對人的關懷,所以,要在節目外組建一個法律服務團隊,建立一張維權網,織起工商、消協、法援、殘聯等部門,這樣才能更好更快的推進維權的進度。比如,《維權先鋒》節目和本地的一家律師事務所合作,定期組織律師進社區,進工廠,幫助有需要的聽眾解決法律問題,另外,每年的“3·15'都會聯系相關部門和部分企業組織大型戶外的宣傳活動,搭建老百姓和職能部門面對面直接交流的平臺,節目也不僅只限于此,在活動之后對所有問題進行跟進,把維權落實到位,貫徹始終在聽眾身邊、有規劃的持續服務的宗旨。
其實要想做好維權類節目,不僅要注重節目選題,加強主持人的節目駕馭能力,更要在節目之外下功夫。只有不斷的發現和改進節目自身存在的問題,融合其它媒體的優勢,發揮自己的特點,并讓受眾有一定的歸屬感、信任度,維權類節目才能在未來的道路上走得更遠。
(作者單位:安徽經濟廣播)
責編:姚少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