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曉甜
摘要 縣級廣播電視臺是市與基層之間信息傳播的橋梁,肩負著上傳下達的重要任務。近年來,作為縣級廣播電視臺,在發展創新中面臨著多重壓力。首先,在機構的頻道頻率設置方面的業務開展面臨制約。其次,在新媒體的沖擊下,發展空間日益狹窄,節目競爭乏力。因此,作為縣級廣播電視臺,在新媒體時代下的創新發展迫在眉睫。本文通過我臺創新的實踐經驗,與大家一起交流一下縣級電視臺的創新。
關鍵詞 新媒體時代;縣級電視臺;創新發展
中國分類號 G2 文獻標識碼 A 文章編號 1674-6708(2016)158-0067-02
在新媒體時代背景下,對傳統的縣級廣播電視臺的內容與創新性提出了更高的要求,瓦房店廣播電視臺立足實際情況,不斷創新,積極尋找突破口,在堅守宣傳陣地的同時,走出了一條新型的縣級廣播電視臺發展的路徑。
立足于提升宣傳質量:
向民眾關心的熱點領域傾斜,節目才會被群眾接受和認可。為此,廣播電視臺做活主題報道,做優民生報道。
1)關注民生
以記者獨特的視角,去發現和貼近我們身邊的小人物,通過關注尋常百姓,反映民生問題,反映基層百姓的所思、所想、所盼,用樸素的情感表達,積極倡導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凝聚社會正能量,同時也使我們的新聞節目更有可視性,更富于感染力,更接地氣。深入開展“走基層、轉作風、改文風”活動,通過好稿件評比,鼓勵記者深入基層、深入群眾,將報道的視角轉向基層、轉向群眾,采寫了大量反應群眾呼聲,關注百姓生活的稿件。我們從居民家中暖氣熱不熱、城市交通堵不堵、小區衛生凈不凈、市場貨源足不足、群眾就醫難不難、校園周邊環境好不好等諸多方面關注民生、體察民意,反映群眾呼聲,傳遞社會正能量,使新聞宣傳更貼近生活、貼近百姓、貼近基層。關注民生、關注基層,展現社會萬象,讓城市充滿溫情。
2)主動策劃
2015年是“十二五”的收官之年,同時瓦房店也迎來撤縣建市30周年,為充分展示瓦房店市30年發展,30年努力,30年輝煌,通過前期精心組織策劃,從欄目到具體人員的報道主題都進行了明確分工,我們在新聞專題節目里開設“輝煌三十年”專欄,對全市各行各業所發生的巨大變化和取得的輝煌業績進行專題系列報道,謳歌全市百萬人民創造歷史的精神風貌,從2015年3月26開始,分別在《視線》《城事》《鄉村四季》3個欄目集中推出“藍色唱響”、文化繁榮、農業發展、民生幸福、城市新貌、工業崛起、城市印記等9期系列報道,使新聞宣傳工作有聲有色。一年來,我們緊緊抓住市委、市政府的決策部署,積極組織策劃了“創新瓦房店”“新春話民生”“輝煌三十年”“迎接衛生城復審”“在鮮紅的黨旗下”等主題宣傳報道,為全市的中心大局添油助力。今年年初,瓦房店市委市政府提出了工作創新年活動,為此我們緊緊圍繞這一活動,積極策劃“創新瓦房店”專欄,重點圍繞一些鄉鎮、部門、企業面對新常態下增速放緩、經濟下行壓力加大等困難,堅持問題導向,以創新驅動增強發展內在動力,以結構調整促進產業轉型升級,以體制機制創新破解發展難題的典型經驗和做法,突出表現改革創新給我市經濟社會所帶來的強大動力。
3)本土化
為深入挖掘地方特色,將本土文化資源轉變為貼近群眾,不是新意的各類欄目內容,我臺重點推進電視專題節目的改版。《城.市》欄目不斷在挖掘城市文化內涵上下功夫,使節目里的人物角色更加豐富,在今年的節目里我們就對散落民間的老手藝人的絕活進行了系列報道:老手藝——最后的皮匠、老手藝——鐵匠、老手藝——復州唇齒留香的記憶、老手藝——探秘青磚黑瓦等報道很接地氣,不但把當地有特色的傳統文化表現出來,也大大拓寬了報道視野。通過這欄節目,挖掘身邊的平民百姓,弘揚具有時代精神和人文精神的先進人物,使本土文化和人文精神在新時代背景下發揚光大。
我國媒體近些年來發展迅猛,特別是在新媒體的沖擊下,傳統媒體記者的工作環境發生了重大變化,這些變化在某種程度上對記者的職業道德帶來了不少影響。在新媒體時代下,記者該如何自律,如何守住職業道德底線,這一問題顯得十分重要。新聞工作是一項政治性很強的業務工作,新聞從業人員必須講政治,堅決做到講政治、懂規矩、守紀律,確保輿論導向正確。
一要把好政治關。要牢固樹立政治意識、大局意識、責任意識、陣地意識,唱響主旋律,打好主動仗,堅持團結穩定鼓勁、正面宣傳為主的方針,更加自覺地為人民服務、為社會主義服務、為黨和國家的工作大局服務。新聞戰線工作者要傳遞人民好聲音,弘揚時代主旋律,使新聞宣傳出凝聚力、出生產力、出戰斗力,為實現“中國夢”凝聚強大的正能量。
二要把好宣傳格調關。新聞媒體奉獻給大家的必須是能夠鼓舞人、教育人的高格調、高品位的精神食糧,做到思想性與可讀性統一。作為新聞工作者,要把群眾滿意認可作為最高標準,從實際生活中發現線索、選定題材、挖掘新聞,講實話、講短話、講有用的話,使報道的內容、形式、語言、風格更加貼近群眾的需求,讓群眾明顯感受到文風方面的新氣象。
三要把好從業人員思想建設關。要建立長效機制,使改進文風轉化為廣大新聞工作者的自覺行動。要健全網絡突發事件處置機制,整合新聞媒體資源。傳統媒體和新興媒體融合發展,為新聞宣傳提供更廣闊的舞臺,但一定要嚴格新聞工作者職業資格制度,重視新型媒介運用和管理,規范傳播秩序,以達到安全優質播出的目的。
為突出職業特點,我們為記者重新制作了采訪證,記者掛牌采訪,體現了職業的專業性、嚴肅性和權威性,同時嚴格執行中央八項規定,嚴禁工作吃請、嚴禁索要錢物、提倡敬業奉獻的工作作風等等,對外重塑形象取得了明顯成效。我們邀請市委黨校老師為全臺黨員干部做理論輔導;邀請大連電視臺資深記者、副總編輯毛杰民為全臺新聞從業人員上業務培訓課;我們還把“走出去”作為業務水平提升的一個突破口,組織新聞和專題中心20多人次分別到大連、成都、北京等地學習;每周或不定期在新聞、專題中心的記者中開展業務研討活動;根據設備更新及時開展技能培訓活動。這些都極大地提高了干部職工的政治素養、業務能力和工作水平。我們還根據市委宣傳部的統一部署,在全臺干部職工中進行“講誠信、懂規矩、守紀律”教育活動,提升了職工的道德修養。
新聞事業是一個極具挑戰和不斷創新的事業。這條道路十分辛勞與崎嶇,但是我們與新聞同行,我們與新聞同在,做好黨和政府的喉舌,做好黨和政府聯系人民群眾的橋梁,我們積極創新,積極改革,為電視事業的發展做出我們應有的貢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