楊帆
日前,教育部與財政部等部委聯合印發了《教育部等五部門關于印發〈職業學校學生實習管理規定〉的通知》,從制度層面規范和加強了對職業學校學生實習的管理。
職業學校作為學歷型職業教育任務的機構,承擔著為地區社會培養實用型人才的義務和責任。但是,一些職業學校辦學定位偏頗,將更多的精力置于理論知識的教授,而忽略技能訓練的實踐,導致很多學生畢業后步入社會無法勝任崗位工作。當不斷降低的職校生就業率倒逼職業學校不得不重視技能實踐時,一些職業學校又因對實習實踐缺乏正確的認識,疏于管理和規定,使得實習亂象叢生。
《中國青年報》曾進行過一項調查,結果顯示,57.5%的受訪者認為,職校生畢業實習中存在學校以實習“捆綁”學生的問題,56.7%受訪者認為職業學校在學生實習中充當“包工頭”,63.8%的受訪者認為產生這些現象的原因是企業和職業學校“唯利是圖”。受訪者中,“90后”占28.3%,“80后”占47.1%,“70后”占17.0%,“60后”占5.4%。
職校生實習亂象一直受人詬病,各級教育行政部門也曾專門出臺文件。但總的來看,近年來整治職校生實習亂象處于“按下葫蘆浮起瓢”、治標不治本的狀態,“放羊式實習”較為常見。職校生實習是實現職業教育培養目標、增強學生綜合能力的基本環節,是教育教學的核心部分。既然實習如此重要,為什么會出現“放羊式實習”的現象呢?從某種意義上來說,這是職業學校在教育教學方面存在問題的集中反映。不難想象,如果專業設置不能對接社會需要,學生專業知識和技能不能滿足崗位需要,綜合素養欠缺,職業精神缺失,實習的各種亂象也就在所難免。要破解這一難題,職業學校應從根本上改變認識,走產教融合、校企合作的創新實習路徑,推廣多學期、多段式實習組織形式,將訓練實踐融入學生的知識學習中。
第一,產教融合是組織好學生實習的堅實基礎。職業教育依產業而生又反哺于產業。首先,要依托產業辦學,推進產教結合,加快產教融合。這需要加快推進以下方面融合:一是專業建設規劃與區域產業規劃融合;二是新專業開發與新材料、新工藝、新技術、新產品開發融合;三是學校技能人才培養結構與產業用工結構融合;四是人才培養層次與產業發展水平融合。其次,依托高端產業辦學是提高學生實習質量的關鍵。推進職業學校與區域性產業深度融合是拓展和建設學生優質實習基地的有效途徑。
第二,校企雙制和工學一體是提升實習效果的途徑。職業學校的培養目標就是培養企業合格的技術工人。企業對職校生提出的基本要求主要有三個方面:職業技能、職業素養和與企業相適應的職業行為規范。因此,職業學校培養高技能人才不能僅僅依賴于學生到企業實習,必須重視創新培養模式,推進校內學習實訓與企業實習對接,大力度推進教學模式的“三項改革”。一是工學合一的一體化教學改革;二是企業通用職業素養改革;三是企業化學生管理改革。
第三,多學期多段式實習是值得推廣的新模式。以四年制職業學校為例,就是將學生的四年學制劃分為三個實習階段。第一階段為認識實習,也可稱之為企業崗位認知實習。時間安排在新生入學軍訓之后,時間為一周,組織學生到企業考察。第二階段為跟崗實習,也可以稱之為企業崗位鍛煉,時間為三個月,安排在第二學年的下學期,組織學生到企業輔助性技術崗位跟班鍛煉。第三階段為頂崗實習,時間為六個月,安排在第四學年,組織學生到企業技術崗位頂崗實習。第三階段頂崗實習結束后回學校進行技能鑒定和實習考核評價,可再安排一個月的就業創業能力拓展培訓和就業崗前培訓。這樣,四年學制安排一年時間進企業進行三段實習,實現了校企合作共同培養的目的。
第四,嚴格操作程序是履行學生實習安全職責的保障。學生安全責任重于泰山。職業學校只有嚴格落實《規定》中明確的操作程序和配套措施,才能履行好學生安全職責。一是必須實行學生實習就業部門統一管理;二是教師必須經過企業掛職鍛煉;三是必須建立健全學生實習管理機制;四是學生實習工作必須做到依法實施。
職業學校集中實習是檢驗學生技術、豐富學生實踐經驗和學生通向社會的一條重要途徑。只有認真貫徹落實《規定》,堅持依法實施,推進校企合作,才能扎扎實實做好學生實習工作。強化校企協同育人,將職業精神養成教育貫穿于學生實習全過程,促進職業技能與職業精神和企業文化高度融合,為經濟社會發展培養高素質技能型人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