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翟梅宇 指導專家/王旭
?
遠離「第四高」合理膳食
文/翟梅宇指導專家/王旭
隨著人們飲食結構和生活方式的改變,我國高尿酸血癥的發病率逐年上升。專家表示,高尿酸已成為繼高血壓、高血糖、高血脂之外隱形“第四高”,是引發痛風、腎臟損害、心血管疾病的重要因素。改變生活方式和堅持“低嘌呤飲食”對于控制高尿酸有明顯的作用。

Q:尿酸高容易引起哪些疾病?什么樣的人群容易尿酸高?
A:高尿酸血癥是指體內尿酸的生成量和排泄量不平衡,導致血尿酸升高引起的一種代謝性疾病。高尿酸血癥之所以被稱為“第四高”,是因其與高血壓、高血脂、高血糖等一樣,會導致全身多器官、組織損害。長期的尿酸高,不僅是引起痛風的主要原因,還會引起2型糖尿病、高血壓、心血管疾病、動脈粥樣硬化、腦卒中、尿路結石、腎衰、外周血管疾病等。有研究提示,在普通人群中,血尿酸水平每增加60微摩爾/升,新發糖尿病的風險增加17%、高血壓發病的相對危險增加13%、冠心病死亡的風險增加12%。容易尿酸高的人群常見于40歲以上男性、肥胖者、高嘌呤飲食習慣、有家族遺傳史,女性則多在更年期后發病。
Q:老百姓對高尿酸的認識有哪些誤區?
A:老百姓對高尿酸的認識誤區最常見的有以下幾種觀點:
(1)高尿酸就等于痛風。血尿酸增高主要見于痛風,但少數痛風患者在痛風發作時血尿酸測定正常。高尿酸血癥中,也常見血尿酸增高而無痛風發作者,無癥狀高尿酸血癥可持續10~20年。因此,高尿酸不等于痛風。
(2) 高尿酸只會引起痛風。高尿酸不僅是引起痛風的主要原因,還會引起2型糖尿病、高血壓、心血管疾病、動脈粥樣硬化、腦卒中、腎衰、尿路結石、外周血管疾病等。
(3)尿酸高,沒有痛風就不需要醫治。尿酸高雖然沒有痛風表現,但長期血尿酸高,可引起許多全身性疾病。因此,尿酸高有必要定期監測,并根據血尿酸增高的程度進行醫治。
(4)高尿酸不需要藥物治療。有人認為高尿酸是吃出來的,只要控制飲食就可以控制尿酸。血尿酸的三分之一是由食物而來,三分之二是體內自行合成。 持續高尿酸,通過飲食控制效果不佳的,應請專科醫生分析原因,針對性的采用藥物治療。
(5)高尿酸是吃出來的。高尿酸雖然與飲食不當有關,但有些患者是因為某些疾病引起嘌呤代謝增加所產生的。如慢性溶血性貧血、橫紋肌溶解、紅細胞增多癥、骨髓增生性疾病及化療或放療時會產生尿酸高。過度運動、癲癇狀態、糖原貯積病,都可加速肌肉ATP的降解。心肌梗塞、吸煙、急性呼吸衰竭也與APT加速降解有關。因此,高尿酸不完全是吃出來的。
Q:高尿酸的正規治療途徑?
A:高尿酸的治療通常以血尿酸維持在正常水平為目的。關于高尿酸的正規治療途徑是由專科醫生根據患者的病情治療。藥物治療有西醫治療和中醫治療的不同。西藥治療只適合在短期內使用,長時間使用容易引起副作用;長期治療中藥為宜。西醫常用藥物如下:①排尿酸藥:常用藥物有苯溴馬隆、丙磺舒等。②抑制尿酸生成藥物:臨床常用別嘌醇,常用于尿酸生成過多或不適合使用排尿酸藥物者。③堿化尿液的藥物:碳酸氫鈉,用以堿化尿液,使尿酸不易在尿中積聚形成結晶。中醫治療可采用中醫辨證論治和針灸治療。
Q:食療對控制高尿酸可以起到多大的作用?
A:飲食是高尿酸患者外源性嘌呤和尿酸的主要來源之一,約占體內總尿酸的20%。通過食療對控制高尿酸有明顯的作用。中醫自古以來認為“藥食同源”。我國唐代杰出的醫藥學家、養生學家孫思邈將食療列為醫治疾病諸法之首,提出“安神之本,必資于食”。中醫歷來重視治未病,善于運用食療預防疾病的發生,防止疾病的發展。在高尿酸人群中,很多人都是無癥狀性的,甚至終身不會出現癥狀。食療可以說是控制高尿酸的第一道防線。
Q:哪些食物可以有效的預防和控制高尿酸血癥?哪些食物最好少吃?
A:飲食控制對高尿酸血癥患者很重要,做到“三低一高”,即低嘌呤飲食、低鹽、低脂膳食和大量飲水。
建議高尿酸人群應避免進食動物內臟、含糖飲料和酒,限制肉、海鮮、豆制品和甜點的攝入,主食可適量選用白米、白面、白面包、饅頭、蛋及蛋制品,鼓勵多食蔬菜如卷心菜、胡蘿卜、青菜、土豆等,櫻桃和低脂或脫脂奶。
烹調用油應完全選擇植物油。輔食可以適當選擇含堿的食物,如蘇打餅干、堿性礦泉水等。此外,鼓勵多飲水,最好選擇白開水,盡量多食用含維生素B、C豐富的食物,以促進組織內淤積的尿酸鹽溶解。

王旭醫學博士、教授、主任醫師、博士生導師、江蘇省中醫藥學會糖尿病專業委員會主任委員
飲食與尿酸生成關系密切。食物中雖然沒有尿酸,但食物中一種稱為「嘌呤」(又稱「普林」,purine)的物質,幾乎無處不在。嘌呤經過一系列代謝變化,最終形成的產物就是尿酸。嘌呤的來源,分為內源性嘌呤和外源性嘌呤。外源性嘌呤主要來自食物攝取,占總嘌呤的20%。也就是說,了解食物嘌呤值的高低,養成科學的飲食習慣,對于降低尿酸大有裨益。

食物嘌呤有高低
一般食物分為高嘌呤、中嘌呤和低嘌呤三類。每100克食物嘌呤含量小于50毫克的為低嘌呤;每100克食物中含50-150毫克嘌呤的為中嘌呤;每100克食物中含150-1000毫克嘌呤的食物為高嘌呤。
通常,營養學醫師會建議高尿酸群體,采用如下大致的飲食指導原則來實現低嘌呤飲食。①避免動物內臟、肉湯、啤酒等高嘌呤食物;②限制海鮮、肉類等中等嘌呤食物;③鼓勵低脂脫脂牛奶、雞蛋、蔬菜等低嘌呤食物。
高嘌呤食物:
(150-1000mg/100g)
內臟;
漁產:馬加、白鯧、鰱魚、虱目魚、吳郭魚、皮刀、四破、白帶、烏魚、鰻仔、鯊魚、小魚干、沙丁魚、扁魚干、蚌蛤、蛤蜊、干貝、海鰻、牡蠣;
胚芽、黃豆、嫩芽蔬菜如蘆筍頭、豆苗、發芽蔬菜如綠豆芽、黃豆芽、苜蓿芽;
紫菜、香菇;
熬煮很久的肉湯(汁)、雞精、酵母粉、健素糖;

中嘌呤食物:
(50-150mg/100g)
牛肉、羊肉、兔肉、鴨肉、雞肉、豬皮、豬肉(瘦);
旗魚、黑鯧魚、草魚、鯉魚、紅鲙、紅甘、秋刀魚、鱔魚、鰻魚、烏賊、蝦、小管、螃蟹、蜆仔、鮑魚、翅魚;
綠豆、紅豆、花豆、栗子、蓮子、小麥、燕麥、麥片;
豆腐、豆干、豆漿、味噌、黑豆;
各式菇類(如洋菇、鮑魚菇)、花椰菜、四季豆、皇帝豆、豇豆、豌豆、菠菜、青江菜、茼蒿菜、海藻、海帶、筍干、金針、白木耳、九層塔;花生、腰果、杏仁果;
枸杞;

低嘌呤食物:
(<50mg/100g)
各種乳類及乳制品(酸奶因抑制尿酸排放不推薦食用);
蛋類(雞蛋、鴨蛋、鵝蛋、鴿蛋)、豬血;
海參、海蜇皮;
其它蔬菜、各類水果;
各類植物油、瓜子;
葡萄干、龍眼干、蕃茄醬、醬油、果糖、冬瓜糖、蜂蜜、果凍;

TIPS!
由于不同國家、不同地區對食物的測定方法不同,所選食物的品種、產地、成熟度和水分含量也不同,導致不同版本的食物嘌呤含量表在數值上不盡一致,有的差異還相當大。本文選登的食物嘌呤值分類來源于臺北醫學大學。事實上,目前很難獲得一份精確的食物嘌呤含量表。不過,即使是有限的資料,如果能合理的應用,仍然具有一定的參考價值。
除了飲食以外,高尿酸患者在生活方式上也要做出積極的改變,從而減少高尿酸帶來的困擾。
掌握烹飪小技巧輕松降低嘌呤值
改變一下日常烹飪方式,也可以降低食物的嘌呤值。
研究人員通過實驗,將豬肉、牛肉、雞肉樣品分別以水煮、清蒸、煎炒、油炸4種烹飪方法處理,比較1、3、5、10分鐘烹飪時間下食物嘌呤含量的變化。檢測發現,煮和蒸隨時間延長嘌呤含量下降,達最佳時間后趨于平穩,煎和炸則先降后升,呈V或W曲線變化。
數據顯示,水煮后肉中嘌呤含量降低最明顯,最佳水煮時間為3分鐘,此時豬肉、牛肉中嘌呤含量降低50%,雞肉中嘌呤含量降低30%,3分鐘后變化趨于平緩;結合口感,最佳清蒸時間為10分鐘;油煎最好不要超過2分鐘,因為2分鐘后嘌呤含量不降反升,4分鐘達到峰值;最佳油炸時間應在4分鐘內。
由于嘌呤為水溶性物質,在高溫下更易溶于水。所以,高尿酸患者在食用魚肉類食物時可先用沸水氽過后再烹飪,這樣就能減少此類食物中的嘌呤含量,水煮過的肉湯不要喝。

(1)多飲水: 每天喝水2000ml以上,以增加尿量,使體內尿酸迅速排出;同時也降低尿中尿酸濃度,可預防尿道結石的形成,延緩腎臟進行性損害,為了防止夜尿濃縮,提倡夜間也應補充水分。
(2) 堅持運動:堅持適量有氧運動,如健步走、慢跑,每周5次以上或每日中等強度運動30分鐘以上。
(3)控制體重:肥胖者應減體重,使體重控制在正常范圍。研究發現,肥胖是引起高尿酸血癥及痛風的重要原因之一,所以控制體重對于痛風患者來說非常重要,每日總熱量應比正常人低10%左右。不過減肥應循序漸進,否則脂肪分解過快容易導致酮癥。
(4)戒煙限酒:盡量動員患者戒煙戒酒,尤其不飲啤酒。研究顯示,酒精容易使體內乳酸堆積,對尿酸排出有抑制作用,易誘發痛風,特別是啤酒和葡萄酒含大量嘌呤,應限制。
專家推薦

冬瓜薏米羹
做法:選取冬瓜、薏仁米適量,姜絲少許。先用油將姜絲爆香,此后將冬瓜和薏米一起放入鍋中,加水及適量調味料煮成湯,即可食之。
功效:冬瓜、薏仁米都有利尿的作用,若能經常進食冬瓜薏米羹對降低高尿酸有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