吳運英
【摘 要】教師在課堂教學中要發揮人性化的主導作用,以此磨練學生的人格意志、激發學生的學習熱情、喚醒學生的主體意識、發掘學生的身心潛能等,從而實現教育教學目的。
【關鍵詞】人性化 課堂教學 導學作用
【中圖分類號】G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0450-9889(2016)04B-0008-01
愉快地學習,是教育教學追求的最佳情境。課堂教學中教師應當充分發揮人性化的主導作用,在尊重、理解、鼓勵中磨練學生的人格意志、激發學生的學習熱情、喚醒學生的主體意識、發掘學生的身心潛能。
一
課堂教學應當是一種在平等、民主的氛圍中的對話。現代教育思想認為,學生只有在民主和諧的教育環境中,才能喚醒其內在的學習需求;把教育活動變為自己樂意的活動,才能進行目的明確、主動有效的學習。
人性化作用不僅是體現在知識的傳授中,而且更是體現在與學生共同開展的探究知識的過程中,要求教師“走下”高高的講臺,組織和引導學生重新去經歷知識形成的過程,賦予知識以生命,給課堂注入活力。而平等、民主的氛圍只有在相互尊重的境界中才能營造,因此,教師與學生的關系應該是相互信任和相互尊重的知心朋友的關系,應當對學生進行社會的人、文化的人、道德的人的修養教育,把國家的利益、民族的振興與個人的理想、追求結合起來,幫助他們明確學習目的,樹立正確的學習觀。充分發揮非智力因素在學習中的效能,在追求知識的過程中實現自己的理想和奮斗目標。積極主動地、耐心細致地去研究并理解、尊重學生在學習上的心理需求和興趣所在,在情感交流順暢的基礎上建立起探索知識的平臺,使教師和學生在理性和情感的相互交融中進行有意義的教學活動。
二
愛因斯坦說:“興趣是最好的老師。”當學生對學習產生濃厚的興趣時,就會自主凝成一種內在的動力,積極參與學習。同時“教學的藝術不在于傳授的本領,而在于激勵、喚醒與鼓舞,而沒有興奮的情緒怎么能激勵人,沒有主動怎么能喚醒沉睡的人,沒有生氣勃勃的精神怎么能鼓舞人呢?”(著名教育家第斯多惠語)。在課堂教學中,教師應當以飽滿的熱情,關愛每一位學生,尊重學生人格,因材施教。挖掘教材中的情感因素,巧妙地將教學內容的邏輯結構與學生的心理結構融合起來,創設生動活潑的課堂情境。在各種教學手段的靈活運用當中,展示自己的人格魅力,使教學內容觸及學生的情緒和意志領域。激發學生的學習熱情,讓學生在興趣盎然、急于求解中進入一個良好的、有利于發現知識、理解知識的學習環境。在新穎趣味、生動形象的氛圍中,將知識的傳授演變成有趣的探索,給學生創造自主參與、充分展示自己才能的機會,深切感受學習活動的全過程并升華到自己精神的需要。理解和掌握知識的內涵,實現有意義的發現,獲得成功的喜悅與體會,從而最大限度地挖掘學生的才智潛能的同時實現教學的高效率、高質量。
課堂情境的創設應避免為趣味而趣味,或與教學內容無關,甚至庸俗的趣味,應以喚醒學生求知欲望、啟導學生思維為立足點,應當遵循的原則是:(1)能引起學生的學習興趣,愿意與教師在教學過程中進行情感交流。(2)能讓學生在情感上做好迎接挑戰、主動探索的心理準備和知識準備。(3)能讓學生在“知其然,仍不知其所以然”的結節上產生欲罷不能的探索沖動。(4)能在不斷獲取知識的同時保持飽滿的探索精神。在迭宕起伏、充滿奇趣的求知旅程中實現情感的升華和能力的提高。對學習的情感是為了保持學習的興趣,而學習的良好效果又能激起強烈的情感呼應。只有當學生在愉快的學習中學有所得,才能有持久的興趣自信自覺地學習。教師應努力使二者有機地統一起來,注重學生綜合能力的培養,引導學生把現在的學習和理想、追求聯系起來,把學習熱情傾注在高效的學習當中。讓成功的喜悅給學習注入旺盛的活力,把興趣的學習過渡為理性的學習,使對知識的追求,以及對所學知識的基本內容及思想方法的深刻理解成為學習的源動力,形成正確的人生觀與價值觀。
三
我們知道“親其師而信其道”,教師應加強自身的道德與知識修養,以自身的優良品質喚起學生情感的共鳴。在教學活動中應精神飽滿、樂觀豁達、和藹熱情,注意觀察學生的學習情緒與心理活動。對學生的要求要恰當,結合學生的學習情況把握教學進程,課堂語言應當清晰、條理、富有幽默感、具有號召力。應充分利用各個教學環節,言傳身教,以身作則,培養學生具有積極健康的思想情感和不怕困難的學習精神。
另外,教師整潔的儀表、得體的談吐、流暢的板書、淵博的學識等形象都能給學生一種可敬可親的愉悅情感,學生 在教師的人格魅力感染下樂觀自信地開展學習。應當努力讓我們的學生在教育教學的情境中愿參與、能思考、善交流,提高學習自信和自覺性,體會知識的探索過程,掌握所學知識的基本思想與方法,獲得情感、能力、知識的全面發展。培養學生創業、學習、生活、處事的獨立人格,成為以德性統馭能力、以能力探索未知、不斷開拓進取的創新人材。
(責編 盧建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