黃劍鋒
【摘 要】以南寧市第二中學化學組課改成果展示課“富集在海水中的元素——氯”為例,闡述構建魅力課堂的元素、構建的過程及實質。
【關鍵詞】課改展示 魅力課堂
【中圖分類號】G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0450-9889(2016)04B-0038-02
為了落實“啟牖智慧,活潑身心”的校訓,南寧市第二中學(以下簡稱南寧二中)結合高中課程改革,組織各學科進行省級課題“基于魅力學生培養的課程設置與實施”的研究。2015年12月16日,南寧市化學學科普通高中課程改革樣本展示活動在南寧二中舉行,南寧二中化學組展示了體現課改成果的研究課:“富集在海水中的元素——氯”。
一、課堂教學的精彩回顧
1.新課的引入
向學生展示一幅從太空看地球的照片,呈現問題鏈,啟發學生思考:(1)為什么地球照片主色調是藍色的?(2)海水的主要成分是什么?(3)為什么說氯元素是富集在海水中的元素?(4)為什么自然界中沒有游離態的氯?(5)是誰首先將化合態的氯變成游離態的氯?結合這一問題鏈,教師向學生呈現舍勒發現氯氣的化學史料:1773年,舍勒在研究過程中驚奇地發現,當把黑錳礦(二氧化錳)和濃鹽酸混合加熱時,很快就產生了一種黃綠色的氣體。舍勒簡直興奮到了極點,因為在當時人們很少能看到有色氣體。但是,他的興奮很快就變成了厭惡,這種黃綠色氣體源源不斷地產生,幾乎使舍勒窒息,肺部極為難受。受事業心的驅使,舍勒對這種氣體進行了觀察和研究,發現它有魔術師般的本領,把鮮艷的花朵或翠綠色的葉子放進其中,美麗的色澤很快就退去了;火遇到它立即熄滅;將蚱蜢放進去蹦跳幾下就死去了;若把它溶解在水里,所得水溶液對紙張、蔬菜和花朵都具有永久性的漂白作用。此外,他還發現這種氣體能跟很多物質發生化學反應。然后請學生認真閱讀并從史料中提煉出氯氣的有關知識。
2.氯氣性質學習
學生從教師提供的“化學史料”中提煉出有關氯氣的知識:氯氣的實驗室制法、物理性質、化學性質,并將之填寫到學案上。教師通過展示學生所提煉的知識,組織學生互相評價,完善知識。隨后學生進行課堂練習,寫出實驗室制取氯氣的化學方程式,氯氣與鐵、鎂、鋁、銅、氫氣反應的化學方程式。教師點撥、師生互動共同完成氯氣性質的學習。
3.氯水成分的探究
接著教師引導學生發現化學史料中的深層次問題“若把它溶解在水里,所得水溶液對紙張、蔬菜和花朵都具有永久性的漂白作用”。提出為什么氯氣溶解在水里才能對紙張、蔬菜和花朵具有永久性的漂白作用?干燥的氯氣有沒有漂白作用?我們能設計什么實驗來驗證嗎?
得出結論:干燥的氯氣不能使有色物質褪色。引導學生思考:氯氣與水發生什么作用?
教師演示:向裝有氯氣的塑料瓶中加入水,振蕩發現瓶子變癟了。
提出問題:氯氣去哪了?和同學討論并提出你的猜測。
學生經過討論提出三種假設:①氯氣溶于水了;②氯氣和水反應了;③氯氣既溶于水又與水反應。
通過觀察新制氯水呈淺黃綠色,說明水中有氯分子,因此氯氣能溶于水。
問題探究:那么氯氣能否與水反應?如果反應生成物是什么呢?
分組討論,提出猜想并設計實驗進行驗證。
結合實驗閱讀課本了解到氯氣與水反應生成的另一種具有漂白性的物質是次氯酸(HClO)。師生共同建構知識:
(1)氯氣與水反應的化學方程式:Cl2+H2O=HClO+HCl
(2)次氯酸的性質:
①具有弱酸性,酸性比碳酸弱,HClO H++ClO-
②不穩定見光分解:
③有強氧化性,有漂白性,有殺菌作用。
(3)新制氯水成分:氯單質、鹽酸、次氯酸、水,所含的微粒有H2O,Cl2,HClO,Cl-,ClO-,H+,OH-。
久置氯水成分:稀鹽酸,所含微粒:H2O,Cl-,H+,OH-。
(4)氯氣與水反應離子方程式:Cl2+H2O=HClO+H++Cl-
4.課堂小結
(1)通過這一節課的學習,你了解到了氯氣哪些性質?
(2)你知道了如何去研究未知物質的性質嗎?
師生共同回顧本節課學習知識,歸納探究物質性質的方法:提出問題→猜想與假設→設計實驗→實驗驗證→解釋和結論。
二、課堂教學的“魅力”展示
這是一節具有南寧二中文化烙印的“魅力課堂”,體現了以學生為本,尊重學生主體地位的課改理念,有效激發學生的學習動力,讓學生的思維“動”起來、“活”起來,學生的各項潛能得到發展,充分展現了課堂教學的魅力。
1.展示“教學啟發”的魅力
教學只能啟發,不能生搬。基于這樣的理念,本節課的教學注重啟發學生學習。教學啟發的手段以“舍勒發現氯氣”的化學史料為中心,以探究問題為學習過程,以解決問題為最終目的。教學環節一環扣一環,螺旋式上升,課堂高潮迭起。
(1)啟發學生思維。課堂引入環節,教師通過圖片加上問題驅動,激發學生的求知欲,讓學生帶著問題去閱讀去思考。教師依據教學的需要、學生的認知發展和學生已有的知識經驗與學習能力水平,為學生設計若干個有思維容量、有內在邏輯關系、連續的問題,所設計的問題能夠引發學生進行完整、深刻的思維活動。
(2)啟發學生自主學習。自主學習是課堂教學中教師在充分相信學生、尊重學生的基礎上,教會學生學會發展的一種教學策略,是在教師指導下的獨立學習過程。本節課中教師借助化學史料,讓學生根據自己的理解,從史料中提取有關氯氣的知識。這樣的設計體現了教師對學生的相信和尊重,啟發學生自主學習,使學生具有提取知識、建構知識的能力。知識的獲得是建立在學生自主學習的基礎上,學生的自主學習能力得到了提高。
(3)啟發學生參與探究。氯氣與水反應探究環節,教師設計的幾個實驗能啟發學生進行深層次思考。有思考的學習才是有效學習,有思考的學習才是有靈魂的學習,這就是生命課堂的特點。通過對實驗的觀察、分析、整理、討論,學生的智慧得以發揮。通過對問題的探究,啟發學生敢于猜測,敢于質疑、敢于探索、敢于設計、敢于實驗。課程改革所提倡的自主、合作、探究學習方式,只有在具體的活動中才能體現出來。
(4)啟發學生自我評價。課程標準基本理念積極倡導學生自我評價,使學生在學習過程中,學會反思和自我評價。基于新課標基本理念,本節課中教師關注學生的自我評價。通過展示學生從化學史料中提取氯氣知識的學案,為學生提供互相補充、互相評價的機會,及時反饋,及時了解自己的學習情況。充分展示不同學生對問題的不同理解,取長補短、共同提高。通過課堂小結,學生知道自己在這節課中的收獲,知道研究問題的方法。還對自己的科學探究能力、情感態度與價值觀等方面得到了正確評價。
2.展示“德育啟引”的魅力
教師不僅要教書,而且還要育人。課堂教學如何體現育人?本節課從以下幾方面體現。
(1)體現課堂教學的“民主性”。課堂上教師尊重學生個性、關注學生的個性差異,設計的課堂活動有層次性,使每一位學生都能參與其中,有所收獲。例如課堂通過學生閱讀化學史料提取有關氯氣知識的活動,充分尊重了不同學生個體對知識的不同理解,學生可以根據自己的學習習慣來總結知識,根據個人理解來提煉知識。教師在展示學生作業時讓學生發表自己的意見,這樣的師生、生生互動是課堂民主氣氛的充分體現。
(2)體現課堂教學的“自由 ”“ 平等”。通過學生閱讀化學史料提取有關氯氣知識的活動,還充分體現了尊重學生,知識面前人人平等的課改理念。教師不再是知識的權威,課堂上教師不再是簡單傳授知識,學生不再是知識的接受容器,學生和老師處于平等地位。教師設計的問題精準、適度,充分考慮學生的心理焦慮,營造師生平等、生生平等、寬松自由的學習環境。在探討“氯氣與水反應” 環節,根據高一學生探究習慣還沒養成,學習有一定難度的情況,因此課堂中教師與學生共同探究。教師引導、為學生搭架子、鋪設臺階,降低了學習的難度,削除學生的恐懼心理,體現了課堂的“ 綠色與安全”,也滲透了情感態度價值觀的教育。
(3)體現課堂的“和諧”氛圍。有一位化學家曾經說過:“化學可以給人以知識,化學史可以給人以智慧。”化學史的發展是反映化學學科的孕育、產生和發展演變的歷史,也是科學思想取得勝利的歷史。學習過程是以人的整體的心理活動為基礎的認知活動和情意活動相統一的過程。學生理解和真正獲得知識,所依靠的核心因素在于學生自有的情感和悟感。情感和悟感要靠學生自己體驗才能獲得,而不是依靠教師的傳授。本節課教學圍繞“舍勒發現氯氣”的化學史展開,其目的就是讓學生體驗科學家的探究精神,體驗科學成就必須是經得起時間考驗,經得起實驗的再次驗證。課堂中學生獲得了活動“體驗”,因此實現了認知與情意的和諧統一。讓學生領略了化學學科美,進而親近、熱愛化學,以至“ 著迷”,這是一種愉悅的“ 審美”體驗。
3.展示“文化啟潤”的魅力
每一門學科除了它的具體知識外,都還蘊含著獨特的文化智慧,化學也不例外。而發現和感悟這些學科的文化內涵與智慧之美不僅能增進學習興趣,而且有利于學生形成獨特的學科視角和思維觀念,這也是學生在若干年后忘記具體知識后頭腦中“剩下的東西”,即化學基本觀念。化學基本觀念,就是指學生通過化學學習,在深入理解化學學科特征的基礎上所獲得的對化學的總觀性的認識,具體表現為個體主動運用化學思想方法認識身邊事物和處理問題的自覺意識或思維習慣。
這節課中,借助“舍勒發現氯氣”的化學史料展開教學,學生的“物質觀”“元素觀”“實驗觀”“微粒觀”“守恒觀”“科學觀”等化學觀念得到了培養。這樣的課堂教學能夠使學生的學習方式發生轉變,這種轉變超越了“知識本位”教學模式下的接受式學習,讓學生在自主、平等、愉快的氛圍中學習知識。這樣的課堂能使學生的學習行為從被動地記憶知識、貯存知識向主動地理解知識、建構觀念轉變,從根本上改變以背誦記憶為特征的接受式學習方式,對學生的學習和發展產生深遠的影響。
我們認為智慧只能“順導”,不能生撥;教學只能啟發,不能生搬;為師不僅授予,還須啟引。“用自己高尚的人格去啟迪學生的人格,用自己燃燒的生命去點燃學生的生命”。打造“魅力課堂”的目的是促進學生各項潛能的發展。
(責編 盧建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