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易霏
【摘 要】分析中職語文教學開發紅色文化資源的必要性,以百色革命老區紅色文化資源開發為例,探索中職旅游專業語文教學與紅色文化資源的結合。
【關鍵詞】紅色文化資源 融合 中職語文教學
【中圖分類號】G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0450-9889(2016)04B-0062-02
紅色文化資源是革命先輩留下的寶貴財富,它對于塑造人的品格和樹立正確的價值觀具有重要的導向作用,對培養學生的愛國主義和艱苦奮斗精神具有巨大的影響。中職語文教學發揮和挖掘紅色文化資源的教育功能,對提高中職學生的職業素養有著十分重要的意義。
一、中職語文教學開發紅色文化資源的必要性
(一)學生的語文綜合能力和職業素養的提高需要紅色文化的熏陶。紅色文化資源是中華優秀文化的重要組成部分,在語文課堂教學中融入紅色文化資源,把教學活動置于真實的歷史情景和社會生活之中,能提高學生的語文應用能力和綜合能力,培養良好的人文精神。
(二)紅色文化資源對培養學生的愛國主義精神具有重要意義。紅色文化資源以革命戰爭年代遺留的紀念地、標志物及其所承載的革命歷史、革命事跡和革命精神為基本內容,以“緬懷前人、教育后人”為目的,具有極強的政治思想教育性。它通過具體的人物形象、真實的陳列品和厚重的歷史文化,使教學內容更形象化、具體化。它能有效地補充思想政治教育的內容,使紅色精神在潛移默化中影響著學生的認識活動、情感活動,使學生通過接受紅色文化的思想洗禮,知道今天美好生活的來之不易,從而進一步提高自身的思想道德,進一步培養理想信念和愛國主義情懷。
二、中職旅游專業語文教學結合百色革命老區紅色文化資源開發的實踐
旅游業的發展對從業人員的素質要求更高,需要從業者具備良好的道德修養、豐富的專業知識和流暢的語言表達能力,而這些能力的提高都與語文教育有著密切的聯系。
當前,紅色文化旅游已成為人們旅游的重要選擇之一。眾所周知,百色是著名的革命圣地、紅色之城。1929年12月11日,鄧小平、張云逸等老一輩革命家成功發動了百色起義,成立了中國工農紅軍第七軍,建立了右江蘇維埃政府,創建了全國矚目的右江革命根據地。百色起義是黨在邊疆少數民族地區創建革命根據地的偉大壯舉,為中國人民的解放事業建立了卓越的功勛。百色起義使這里形成了厚重多彩、獨具特色的紅色文化資源,使百色在紅色文化融入學校教育教學方面擁有得天獨厚的條件。本文以中職旅游服務與管理專業二年級學生到百色起義紀念館公園開展的語文綜合實踐課作為案例,探討中職語文教學中如何融入紅色文化資源。
(一)教學目標
1.培養學生語文綜合應用能力,有效提高學生的口語表達、寫作能力,形成實用的語文技能。
2.增強學生對百色紅色文化資源的認識,培養學生發揚革命傳統、傳承革命精神的意識和熱愛祖國熱愛家鄉的優秀品質。
3.通過參觀、搜集資料,幫助學生逐漸掌握查找資料、應用資料的基本方法,同時培養他們的觀察能力和寫作能力,進而使學生在獲取知識的過程中豐富文化內涵,提升文化品位。
(二)活動內容
1.對百色起義紀念館公園進行實地游覽、調查了解、搜集資料。
2.根據實踐活動中所獲取的相關知識,結合專業特點,由學生自己擬寫導游詞,寫游記。
3.學習實踐活動成果展示,交流感想和收獲。
(三)活動過程
1.教學過渡。在百色起義紀念館廣場鄧小平銅像前集中,先給學生講述鄧小平的豐功偉績和百色起義革命先輩不畏艱險、英勇戰斗的革命精神,激發學生對本綜合實踐課的興趣。
2.任務布置。綜合實踐活動分成四個小組,任務如下:
第一組:進入百色起義紀念館展廳參觀,搜集革命歷史資料。
第二組:到鄧小平手跡碑林參觀,搜集鄧小平題詞、語錄資料。
第三組:到百色起義英雄雕塑園參觀,搜集資料。
第四組:走“紅軍橋”,參觀銅鼓樓、右江民族博物館和百色起義紀念碑,搜集革命歷史文化資料。
3.小組討論。學生參觀及搜集資料一個小時后,在館前廣場以小組為單位開展討論交流,討論圍繞以下幾個方面進行:(1)結合參觀活動和搜集到的資料,談談你對百色起義和參加起義革命先輩的總體認識。(2)在參觀過程中,哪一位革命家或哪一件事件、哪一個細節讓你印象最深刻?(3)作為一名當代中職生,你打算如何繼承百色起義的光榮革命傳統,發揚百色起義的偉大革命精神,為社會貢獻自己的人生力量,體現自身的人生價值?
4.成果展示。(1)將隊伍集中到紀念館廣場鄧小平銅像前。集體活動開始前,由大家推薦一名同學,作為集體活動的主持人。(2)各組選派一名代表,根據本組的任務,以導游講解的形式,給大家介紹百色起義紀念館、鄧小平手跡碑林、百色起義英雄雕塑園、紅軍橋、銅鼓樓、右江民族博物館和百色起義紀念碑簡況。每人時間為3分鐘。這一環節結束后,全班推選表現最好的小組,被推行出來的小組計1分。(3)各組選派一名代表,說出本次參觀活動中讓你印象最深的一位革命先輩或一件事情。要求語言簡潔明了,充滿感情。每人時間2分鐘。(推選辦法同上)。(4)各組選派一名代表,以“作為一名當代中職生,我應該這樣做”為主題舉行即興演講比賽,把自己內心的真實想法告訴鄧爺爺、告訴全班同學。每人時間為3分鐘。(推選辦法同上)
綜合3輪結果,評出本次實踐活動表現最優秀的小組,并給小組每個成員發放小紀念品。
5.活動拓展。每人寫一篇游記或導游詞,兩天后統一交到老師處。
(四)評價反思
1.本次實踐課,體現了語文聽、說、讀、寫四種能力的綜合,有益于提高學生的綜合語文素質。在活動過程中,學生要實地參觀、搜集資料、交流體會,后期要撰寫游記或導游詞,這些環節使學生聽、說、讀、寫四種能力得到了鍛煉和提高。
2.本次實踐課,在體現“語文”的同時,凸顯“專業”。從學生的專業實際出發,通過對百色起義紀念館公園的介紹,通過主題演講比賽,著重訓練學生的口語表達能力,同時,在整個實踐學習的過程中,學生獲得了關于革命歷史、建筑、名人軼事等方面的大量信息,提升了旅游專業素養,是語文學習和專業學習的成功結合。
3.本實踐課立足“主動”,激發學生興趣。實踐課為學生提供了主動實踐的機會,使他們能“用自己的頭腦來思考,用自己的眼睛來觀察”,學生始終是知識、技能、能力的主動獲得者。學生通過 “模擬導游”、相互評價等實踐活動,體驗到了主動創意表達、角色表演所帶來的快樂,整個教學活動中,學生積極性很高,評比活動過程非常活躍。通過實踐課,將課堂由室內轉向室外,充分發揮學生學習主體的作用,效果比傳統課堂教學更加明顯,效果非常理想。
4.讓學生在實踐中學習,在實踐中應用,這是語文學科教學回歸本真的最好方式。通過這次實踐課,引導學生明白這樣一個道理:生活中處處皆語文,一定要把語文學習放在生活中進行,在生活中學習,在學習中應用,在應用中提高,從而擴大自己的視野,豐富自己的文化底蘊,培養熱愛家鄉紅色文化的感情。
5.這是一次語文學習和愛國主義教育、革命傳統教育的有機結合,這類活動如果組織得好,將會達到事半功倍的效果。作為新時期下的語文老師,應盡可能創造條件,讓學生在快樂中高效學習。
6.不足之處。在活動過程中,有些同學在文明參觀方面表現得還不盡如人意,集體活動中合作意識淡薄,依賴心理比較強,這些方面都有待改進。
三、紅色文化資源融入中職語文教學尚待解決的問題
(一)紅色文化資源的融入缺乏有效載體。目前,很多語文教師都認識到紅色文化資源融入中職語文教學的必要性,但是,在如何融入這一問題上缺乏有效載體,在紅色文化資源融入教學的途徑上、在紅色文化如何為中職學生所接受和喜愛等方面,是我們應該著重思考的問題。
(二)紅色文化資源的融入缺乏深度和廣度。紅色文化資源融入語文教學不僅是提高學生語文綜合能力的途徑,更是開展學生德育的重要載體。但是當前在紅色文化資源融入中職語文教學的開發中缺乏深度和廣度,主要表現在:一是在當地紅色文化資源的整理與提升方面,缺乏系統性;二是在當地紅色文化資源結合教學特點方面,缺乏有針對性的開發;三是在本地紅色文化資源如何更好地融入學校教學方面,途徑單一,而且缺乏優秀的教學案例。
綜上,中職語文教學融入紅色文化資源的實踐探索,旨在摸索具有中職學校語文教學的特色模式。中職語文教學不能孤立于專業之外,更不能脫離社會實踐,只有這樣,才能提高課堂教學效率,提升學生的語文素養和專業素養,這種形式的教學實踐才能與培養目標相吻合。
【參考文獻】
[1]吳曄.中職語文課堂分層教學模式初探[J].現代語文教學研究,2015(2)
[2]胡志春.淺議中職語文課堂教學的方式改革[J].中國科教創新導刊,2014(6)
[3]王愛華.活動教學法在中職語文課堂的應用[J]課程教育研究,2015(17)
[4]鐘啟明.中職語文模塊化教學對構建學生人文素養的探索和實踐[J].中國科教創新導刊,2014(13)
[5]劉繁榮,龔言.紅色文化資源融入大學生德育工作的途徑研究[J].中共山西省直機關黨校學報,2015(5)
(責編 劉 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