盧瓊
【摘 要】闡述在數學解題后進行反思的方法,即反思問題的多種解法和一法多用,對問題進行推廣變形,探究解決問題的一般化,以提高學生的思維品質和解題能力,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
【關鍵詞】數學 解題 反思
【中圖分類號】G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0450-9889(2016)04B-0116-02
數學少不了解題,而相當一部分同學是為了解題而解題,所以一旦題目獲解則心滿意足,且又將目光又轉入下一題,忽略了解題后的反思這一重要環節,從而在做題上很難使自己的認識得到提高,沒有在解題中收獲最大化。本文通過一道例題,說明解題后我們應該怎么反思,才能使學生的解題能力有更大的提高。
〖例〗已知數列 {an} 滿足 a1=1,an+1=2an+1,求 a2 ,a3 ,a4,并猜想 {an} 的通項,再用數學歸納法證明。
〖解法1〗由 a1=1,an+1=2an+1 得
a2=2a1+1=3,a3=2a2+1=7,a4=2a3+1=15
故猜想 an=2n-1
證明(略)
一、通過反思以求得一題多解的方法
在數學中一道題目往往有多種解法,而且不同的解法會有不同的思路,在做題中適當地進行一題多解的反思會更好地開闊我們的視野,也能更使我們融會知識,貫通思想。一題多解一般來說就是從不同的角度,用不同的思路、方法和運算過程去分析、解答同一道數學題。通過一題多解,一方面可以防止學生因馬虎、粗心造成解題的錯誤,從而提高解題的質量;另一方面,可以提高學生的思維品質,培養和發揮學生的創造性。
(一)反思題目的結論,獲得新的解法
從這個解法中,我們知道,數學解題方法是多樣的,從不同的角度采用不同的解法得到相同的結果,讓我們知道殊路同歸的道理。
二、通過反思,完善數學的認知結構
數學是一門邏輯性強的學科,知識之間有著緊密的聯系,通過題后反思,能將所學知識連結起來,把所學到的知識在其數學認知結構中建立起相對完善的知識體系,從而使學生的認知結構更加完善。
(一)反思題目的變式,達到以例帶類
所謂“變式”,就是對題目進行合理轉化,讓命題的思想更好地顯露出來。在進行“變式”的過程中不斷更換命題中的非本質特征,如變換問題中的條件或結論,轉換題目中問題和形式,使學生從“變”中發現“不變”的本質,從“不變”的本質中探究“變”的規律,從而學會融會貫通,并從無窮的變化中領略數學的魅力,體會數學的樂趣。
如在本題所給的遞推關系an=2an-1+1中,有兩個常量,即 an-1 的系數 2 和常數 1,由此可以反思:(1)當這兩個常量改變時,以上的方法是否還能用?(2)從特殊到一般,如果將所給的遞推關系化為一般式 an+1=qan+p(p,q都是常數),那么將會有什么結論?
這種反思,對培養思維的概括性有著重要的作用,達到解一題會一類,以少勝多的目的。
(二)反思解題過程中的知識與思想方法
數學思想方法和一些思維策略總是蘊含于學習活動之中的,學生獲得數學思想方法的途徑總的來說有兩種,一是來自教師有意識的滲透和訓練;二是來自學生自己在解題反思過程中的領悟。在解題后的“反思”過程中,通過反思與整合,把相關知識和方法提煉出來而形成的數學思想方法,學生才會有更深的體會,也更易于接受。也就是說,學生在反思過程中,反思自己是怎樣發現和解決問題的,是如何找到突破口的,運用了哪些基本的思考方法、技能和技巧,其中又走過了哪些彎路,有哪些容易發生(或發生過)的錯誤,原因何在,該記住哪些經驗教訓等。在反思中認識和掌握數學思想方法,并用這種方法來指導自己進行數學學習與探究,從而對數學的理解實現由量變到質變的飛躍。
從解法 1 中我們應用到了歸納—猜想—證明的方法,這是一種重要的數學思想方法。而在解法 2 中,從結論入手將所求數列通過轉化為等比數列來求,又體現轉化思想的作用,實現了非特殊數列與特殊數列的相互轉化。解法3從條件入手,利用遞推關系將所求數列的通項轉化為等比數列求和來求,挖掘了條件的內在聯系,把具體思維對象的本質屬性提煉出來。
這樣通過反思讓學生把新舊知識連接起來,促使知識的同化和遷移 。同時幫助學生建立科學的知識結構和體系。為了達到這樣的教學目的,教師要給予學生比較充足的時間,讓學生有時間來對自己的數學學習思維進行反思。當然給學生時間還不夠,還要教會學生如何反思,要訓練學生養成反思的習慣。當學生自己學會主動去反思,養成總結解決問題的方法、技巧和經驗教訓,并從中領悟數學思想方法,提高思維層次,激發智力,挖掘潛能,在學習中學會舉一反三,在做題中不斷地提高探究能力,從題海中走出來,輕松地學好數學。
【參考文獻】
[1]熊川武.反思性教學[M].上海:華東師范大學出版社,1999
[2]徐永忠.剖析錯因,反思教學[J].數學通報,2003(10)
[3]龍朝.數學中“悟”的教學策略探索[J].中學數學,2003(5)
[4]杜偉煌.培養解題后的反思習慣,優化學生良好的思維品質[J].世界教育信息·教育科研,2008(6)
(責編 盧建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