梁小冰
【摘 要】闡述營造良好語言學習環境的具體策略,提出為學生打好學習基礎,是營造良好學習環境的根本;認真做好教學引導,是營造良好學習環境的關鍵;積極活躍的課堂氛圍,是營造良好學習環境的保障;完善校園文化建設,是營造良好學習環境的推動力。
【關鍵詞】語文 學習環境 學習基礎 教學引導 活躍課堂 校園文化
【中圖分類號】G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0450-9889(2016)04B-0121-02
語文是我們的母語學科,是學生全面發展和終身發展的基礎。能否營造一個良好甚至優化的語文學習環境,不僅關系到學生是否能學好語文知識,而且關系到他們能否學好其他課程知識,能否對各方面知識做到均衡吸收發展的關鍵所在。在長期的教學實踐當中,筆者一直把營造良好的語文學習環境、激發學生學習語文熱情作為最重要的工作目標之一,也因此積累了一些心得和體會。在本文當中,筆者主要就如何營造良好的語文學習環境淺析一二。
一、為學生打好學習基礎,是營造良好學習環境的根本
漢語作為我國的母語和官方語言,我們從小就會和語文有各種交集,語文這門課程可以說是源于生活,又應用于生活。語文的學習環境與其他課程相比,也更為廣泛和易得。筆者認為,營造良好的語文學習環境,不能僅局限在課堂上;夯實學生的語文基礎,也不能僅依賴我們一周為數不多的語文課堂。教師應站在學生的角度,多渠道、多方面營造良好的語文學習環境,積極為學生打好學習語文的基礎。
開書單,做交流,提高學生對語文知識的認知。每學年開學,筆者都會根據班上學生年紀的增長和知識接受能力的增強,對中外名著和少年兒童文學等書籍進行篩選,給學生開出一份適合課外閱讀的書單,并積極引導他們進行閱讀。此外,還根據閱讀的情況,在學期中和學期末兩個時間段組織學生開展“讀書報告會”活動,讓他們通過報告會交流讀書情況以及心得體會。盡管學生的閱讀能力和理解能力相對比較生澀和稚嫩,但通過這樣的閱讀方式和交流,可不斷提高他們的認識水平,使他們在閱讀當中打好了認字、組詞和造句等最基本的語文基礎。
走出去,做宣傳,增強學生對語文知識的喜愛。語文知識的獲取,僅僅依賴課本和閱讀顯然是不夠的,如何充分利用母語的便利和優越,也成為了筆者的一個考慮范圍。因此,筆者做好計劃,利用周末時間,指引學生制作一些簡單的基本的調查問卷,然后把他們帶出課堂,對當地一些比較有影響力的企業、人士,或者到農村當中,進行調查訪問,然后根據調查情況,寫一些簡單文章。這樣的方式,不僅可以讓學生接觸到更多的知識,而且在幫助學生制作問卷、調查和寫文章的過程中,可以積極引導學生從大的語文環境中學習到生活中的語文,讓學生切實感受到語文的魅力,增強他們對語文課的喜愛。
善利用,勤思考,提高學生學習語文知識的能力。既然語文存在我們的生活當中,我們就應該充分利用這樣的優勢和環境,積極提高學生學習語文知識的能力。在平常的課堂教學當中,筆者會把收集到的一些比較典型的宣傳單、說明書等素材,利用課堂結束前的幾分鐘和學生進行互動,讓他們談談對這些素材的想法,同時也用簡單易懂的語言告訴他們這些材料,在語言文字使用上的巧妙和樂趣。通過這樣的方式,不僅可以鼓勵學生在日常生活中善于利用身邊的一些素材學習語文,也可以積極培養他們的語境語意能力。
實踐證明,通過以上三個方面的鍛煉,能營造出良好的語文學習環境,使我們的學生能夠在學習中,為學好語文打下良好的基礎,增強他們對語文的學習興趣。
二、認真做好教學引導,是營造良好學習環境的關鍵
在教學實踐當中,筆者深刻體會到,要營造良好的語文學習環境,教師的引導至關重要。教師如何做好引導,關系到學生學習方式、學習習慣以及學習興趣的培養和形成。所以,教師的積極正面引導,不僅是營造良好語文學習環境的保障,而且也是不斷鞏固和提高語文學習環境的重要因素。在教學工作中,筆者主要從閱讀習慣、寫作習慣和聽說習慣這三方面入手,努力在學生當中營造一個濃厚的語文學習氛圍。
閱讀習慣方面,主要有三大“法寶”:一是要教會學生善于做標記。筆者要求他們在閱讀過程當中,把認為是重點、難點、生字、新詞、佳句等知識點,用各種標記符號或彩色筆進行標記,以方便日后的閱讀和記憶。二是要教會學生使用輔助工具書。學生在閱讀中碰到生僻字詞是比較普遍的。筆者要求學生養成經常性地使用輔助工具書或者參考書的習慣,這樣一來,不僅可以解決他們在閱讀當中碰到的障礙,而且保證閱讀的連貫性,同時也可以加深他們對生僻字詞的記憶和理解。三是要教會學生喜愛閱讀。筆者要求學生課余要勤閱讀,包括根據書單堅持完成部分課外讀物的閱讀,同時也收看一些文化性的節目和新聞,并要求他們注意做簡單的筆記,培養良好的收集信息的習慣。
寫作習慣方面,主要從多記錄、寫日記、練格式等三個方面出發,以培養學生的寫作興趣,提高其寫作能力。一是要求學生備好記錄本,包括課堂筆記本、讀書記錄本、書法練習本等,同時對這些本子如何使用提出具體要求,讓學生懂得分門別類,做好筆記及提高字體美觀性。二是要求學生善于捕捉日常生活當中的一些細節,認真寫好每天的日記,引導他們在日記中發表自己的看法和對事物或現象的理解。三是做好評比,在每學期末,筆者會將學生的課堂筆記和書法練習本進行評比,對好的記錄本,會進行張貼宣傳和表揚。這樣做,一方面便于學生有一個學習的榜樣,另一方面也可以激發他們學習語文的積極性。
聽說習慣方面,主要培養和提升學生的表達能力以及理解能力。在實踐當中,筆者每周都會抽出一節早讀課,每次安排兩個學生分別上臺為同學們閱讀一些文章或者古詩詞,要求其他同學認真聽,并說出自己的心得和體會。引導學生積極踴躍地互動與交流,這樣做,不僅可以活躍課堂氣氛,而且也可以在不知不覺中提高學生的理解表達能力。
三、積極活躍的課堂氛圍,是營造良好學習環境的保障
積極活躍的課堂氣氛,不僅能讓教師實現寓教于樂的目的,而且能為學生學習知識,提高接受知識能力起到保障作用。在教學過程中,筆者主要從三個方面作為切入點,做好活躍課堂氛圍的工作。
以生動形象的教學語言,激發學生學習熱情。我們要知道,學生對教師而言,就像一張白紙,他們期盼老師能用知識告訴他們、引導他們解開對世界的疑惑和好奇。所以,如何用更豐富多彩的語言,滿足學生的求知欲望,是我們做教師的責任和義務。如果教師的語言生動形象,那么不僅能吸引學生的上課注意力,而且也可以讓他們充分吸收知識,獲得他們對我們的喜愛和接受。因此,在教學當中,我們教師要積極將故事、典故、軼事、美文等內容,用生動形象的語言融入課堂教學中當,用靈活多樣的形式打動學生,把他們引入廣闊的語文天地中。
以豐富多樣的游戲,加強與學生的互動。實踐告訴我們,課堂教學不是教師一個人的事情,與學生的積極互動,方能完成我們既定的教學目標。我們也要知道,愛玩是學生的天性。我們作為教師,在課堂中既要引入一些生動活潑的小游戲,又要懂得如何掌控“教與玩”之間的度和平衡點,這樣方能實現學生在“玩”中學,學中“玩”,使學生不再被動地接受知識,而是快樂、有效地學習語文。
以懸念十足的意境,引發學生的求知欲望。就像愛玩是學生的天性一樣,對未知世界的迫切探究,是學生的興趣所在。教師可根據實際情況,在課堂中設置一些有趣的、充滿挑戰和懸念的意境,不斷引導學生積極參與討論,積極活躍課堂氣氛。在這種制造的懸念下,我們可以讓學生產生認知矛盾,并對懸念有迫切的探究欲望,觸發他們主動去思考和分析,引導他們找到答案和結果。這樣的氛圍,不僅可以讓學生欣喜因自己的思考而帶來的收獲,而且也會讓他們對下一堂語文課充滿著期待。
四、完善校園文化建設,是營造良好學習環境的推動力
校園文化包括物質文化、精神文化以及制度文化三個方面。在這之中,校園精神文化的建設和完善,是整個校園文化的核心,它躍動在講臺上,充溢在校園里,體現在教職工的工作以及學生的積極學習當中。因此,完善校園文化建設,不僅有利于師生健康成長,而且也是營造良好學習環境的推動力。筆者認為可以從以下三個方面著手,努力完善校園文化尤其精神文化方面的建設。
第一,開展德育活動,形成良好學風。以筆者所在的學校為例,通常通過抓好班集體建設,開展愛國主義、集體主義教育活動,做好學生的思想道德建設等方式,積極推進校園精神文化的建設。同時,我們還通過一些常規活動,不斷充實校園精神文化。如召開主題班會、開展校園專題廣播、組織黑板報評比、做好優秀學生評選和文明班級爭創等活動,利用這樣的一系列活動,對學生進行愛國教育和養成教育。這些校園精神文化建設活動,也正是我們學生學習語文知識、運用語文知識、理解語文知識的好機會及好方法,是營造良好語文學習環境的絕佳推動力。
第二,開設課外活動,培養學生學習興趣。我們充分利用課外時間或者節假日,積極組織學生開展形式活潑、豐富多彩的課外活動。如“爭當城市美容師”、“公德模范”和“規范使用漢字”等活動,讓學生在活動中得到感悟,受到啟發,有效培養他們學習語文知識的興趣。
第三,抓好科技實踐活動,開闊學生學習視野。在以往的教學當中,筆者會配合其他科目的教師,適當引入科技實踐活動,如組建科技興趣小組,并結合教師的授課內容,引導興趣小組完成一些簡單有趣的科技實踐活動,同時將活動成果寫成報告與同學們進行交流和分享。通過這種科技實踐活動,我們既開闊了學生的視野,培養了團結協作的精神,又培養了他們的邏輯能力和寫作能力,加深了他們對語文知識的理解和運用。
總而言之,一個良好的語文學習環境,不僅能讓師生有一個積極互動,使教師教學效果最大化,更可以促進學生開展有效學習,提高獲取和理解語文知識的能力。從另外一方面來說,師生在教學中的積極互動,也可以極大促進我們去營造良好的學習環境,推動我們校園文化的建設和完善。但我們也應該要意識到,營造良好的學習環境并不是一蹴而就的,也不是一勞永逸的。因為營造良好的語文學習環境的方法是多種多樣的,也是隨著我們的實際情況變化而變化的。我們作為教師,要有一雙善于發現的眼睛和一種積極探索的工作態度,并在長期的教學實踐當中不斷地去發現和總結,這樣才能找到最切合實際情況的方法,營造出一個最佳的語文學習環境。
(責編 盧建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