蔣 亮 關天雨 許勁羽
廣東省陽紅市中醫醫院,廣東 陽紅 529500
?
關節鏡微創治療復發性髕骨外脫位的臨床觀察
蔣亮1關天雨許勁羽
廣東省陽紅市中醫醫院,廣東陽紅529500
【摘要】目的:對關節鏡微創治療復發性髕骨外脫位的臨床療效進行分析。方法:選取本科室收住的88例復發性髕骨外脫位患者,分為實驗組52例,對照組36例。實驗組患者采用關節鏡下微創治療;對照組采用開放手術進行治療。術后并對其進行為期10~18個月的隨訪,對其臨床療效進行觀察。結果:實驗組患者的平均手術時間、術中出血量、住院時間顯著小于對照組患者(P<0.05)。術后隨訪,兩組患者的Q角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按Lysholm膝關節標準,實驗組患者的評分為93.2±2.7分,治療的優良率達到92,31%,實驗組患者的Lysholm評分、治療的優良率顯著高于對照組患者(P<0.05)。結論:關節鏡微創治療復發性髕骨外脫位的臨床成效良好、手術時間短、損傷小,療效顯著,值得臨床推廣。
【關鍵詞】關節鏡;微創;復發性髕骨外脫位
復發性髕骨外脫位是由多次創傷性脫位后引發的膝關節疾病,常見于兒童,其中女童發生的幾率較大[1],是造成兒童特別是女孩慢性膝關節疼痛的常見原因。這種疾病可造兒童成長期諸多問題,包括膝關節疼痛、不穩定、絞鎖、脫位感和腫脹等癥狀,嚴重影響兒童的日常活動及膝關節的正常發育[2],但臨床研究表明,保守治療效果不理想,因此對于該疾病的治療通常采用手術治療[3]。本研究對關節鏡微創治療復發性髕骨外脫位的臨床療效進行分析,以下為本研究的回顧分析。
1資料與方法
1.1一般資料選取本院于2012年1月至2013年12月收治的88例復發性髕骨外脫位患者,所有患者均經髕骨傾斜試驗和患側X線片確診,將患者分為實驗組52例,對照組36例。實驗組男性22例,女性30例,年齡8~19歲,平均年齡(15.2±1.8)歲,平均Q角(18.2±4.7)°,平均脫位次數(3.1±1.2)次。對照組男性16例,女性20例,年齡10~20歲,平均年齡(15.7±1.5)歲,平均Q角(18.7±4.9)°,平均脫位次數(3.4±1.4)次。兩組患者的性別、年齡、Q角、脫位次數等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具有可比性。
1.2方法所有患者術前進行患側膝關節正側位X線片檢查,及膝關節磁共振成像檢查等檢查,確定手術部位和脫位程度。對照組采用開放手術進行治療:手術采用硬膜外麻醉,取仰臥位于牽引手術床上,患側墊高。沿大腿遠端前側往下切開,切至脛骨結節處,充分暴露髕骨,切斷股外側肌腱遠端,從起始處切斷股內側肌腱,將切斷的兩側進行縫合,將髕骨外側支持帶進行松懈處理;實驗組采用關節鏡下微創治療,手術采用采用硬膜外麻醉,取仰臥位于牽引手術床上,患側墊高。于膝關節周圍切口,穿刺,放置關節鏡,在關節鏡下,直視下對脫位髕骨進行復位,檢查是否存在韌帶損傷,如有則進行修復,完成后,逐層關閉切口。
患者手術后均行常規置留負壓引流24~48h,使用抗生素預防感染,同時給予氣壓泵及低分子肝素鈣預防下肢深靜脈血栓,并進行消腫、止血等處理?;颊咝g后一周內進行檢查,由專業康復醫師指導進行CPM康復鍛煉,行股四頭肌收縮鍛煉和下肢主動肌鍛煉。
1.3觀察指標和療效判定記錄患者手術時間、術中出血量、療效及住院時間等,術后膝關節功能按Lysholm膝關節評分標準: 分為四級,86-100分為優、70-85分為良、60-69分為中、<60分為差[4],此評分均為本科室對患者手術后10~18個月隨訪評分。

2結果
就手術時間、出血量、住院時間而言,實驗組顯著小于對照組 (P<0.05)。具體數據見表1。

表1 兩組患者手術時間、出血量和住院時間比較
注:與對照組比較,*P<0.05。
術后隨訪,實驗組患者術后Q角為(10.8±0.8)°,對照組患者術后Q角為(11.2±1.4)°,實驗組兩組患者的Q角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按Lysholm膝關節標準,實驗組患者的評分為93.2±2.7分,治療的優良率達到92.31%,對照組患者的評分為88.1±5.2分,治療優良率為75.00%,實驗組患者的Lysholm評分、治療的優良率顯著高于對照組患者(P<0.05)。具體數據見表2。

表2 患者的Lysholm膝關節評分和臨床療效比較
注:與對照組比較,*P<0.05。
3討論
復發性髕骨脫位通常是由急性脫位后的一個或幾個因素共同導致,包括:髕骨內側支持帶松弛或無力、髕骨外側支持帶攣縮、膝外翻畸形、膝反屈畸形、股骨頸前傾增大或股骨內旋、脛骨外旋、髕腱在脛骨結節部向外嵌入以及翼狀髕骨或高位-騎跨式髕骨[5]。手術方式包括軟組織平衡術和骨骼手術,但是由于兒童骨骺未閉,采用骨破壞性手術容易損傷骨骺,影響骨骼生長發育,故不宜采用,軟組織手術特別是外側支持帶松解、內側支持帶緊縮術使用尤為廣泛,但是根據臨床研究并做長期隨訪發現該手術方法有較高的復發率[6]。
在關節鏡的引導下,微創可以達到比開放手術治療更加理想的效果,因為在關節鏡中能對病人患處的內部組織進行直視觀察,可根據患者的患處組織損傷情況制定個性化的治療方案,在手術過程中能對髕骨的運動軌跡進行實時觀察,對于復位效果的判定更加準確,而且創傷小,符合美觀性的原則,尤其對于兒童來說,更容易被接受[7]。
本研究顯示,實驗組患者的平均手術時間、術中出血量、住院時間顯著小于對照組患者。術后隨訪,兩組患者的Q角差異無統計學意義,但按Lysholm膝關節標準,實驗組患者的評分為93.2±2.7分,治療的優良率達到92.31%,實驗組患者的Lysholm評分、治療的優良率顯著高于對照組患者。
綜上所述,關節鏡微創治療復發性髕骨外脫位的臨床成效良好,手術時間短、損傷小,療效顯著,值得臨床推廣。但手術實施者需要經過專業培訓,避免因內鏡視野小、無立體感、“魚眼效應”而造成錯覺,導致手術失誤。
參考文獻
[1]熊道海, 張克遠, 曹力. 關節鏡輔助下治療復發性髕骨脫位的康復治療[J]. 新疆醫科大學學報, 2008, 31(9): 1244-1245.
[2]張抒, 張強, 范長春, 等. 關節鏡監視下髕骨雙隧道內側髕股韌帶重建外側支持帶松解治療復發性髕骨脫位[J]. 中國矯形外科雜志, 2011, 19(1): 23-25.
[3]甄東, 邱冰. 關節鏡輔助下內側髕股韌帶重建治療復發性髕骨脫位[J]. 重慶醫學, 2012, 41(25): 2589-2590.
[4]Nam E K, Karzel R P. Mini-Open Medial Reefing and Arthroscopic Lateral Release for the Treatment of Recurrent Patellar Dislocation A Medium-Term Follow-up[J]. The American journal of sports medicine, 2005, 33(2): 220-230.
[5]沈生軍, 楊杰山, 官眾, 等. 關節鏡下與開放手術聯合治療復發性髕骨脫位[J]. 中國矯形外科雜志, 2009, 17(1): 73-75.
[6]Nomura E, Inoue M. Hybrid medial patellofemoral ligament reconstruction using the semitendinous tendon for recurrent patellar dislocation: minimum 3 years’ follow-up[J]. Arthroscopy: The Journal of Arthroscopic & Related Surgery, 2006, 22(7): 787-793.
[7]錢重陽. 韌帶重建結合關節鏡下松解治療復發性髕骨脫位[J]. 齊齊哈爾醫學院學報, 2014 (10): 1461-1462.
作者簡介:蔣亮(1982-),男,主治醫師。
【中圖分類號】R274.21
【文獻標志碼】A
【文章編號】1007-8517(2016)09-0096-02
(收稿日期:2016.03.2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