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恩梅
?
正視齊讀的意義,打造書聲課堂
◎張恩梅
齊讀作為一種傳統的朗讀形式,曾經活躍于課堂教學之中。但隨著新課程改革的發展,它越來越多地受到人們的質疑,漸漸已有退隱之意。這不得不讓我們重新審視它,認真思考應該怎樣對待曾經的功臣。下面筆者將從三個方面談論個人的看法和做法:
在影視節目中古代的學生們搖頭晃腦齊誦的場面比比皆是。這說明齊讀在我國語文教學中有著悠久的歷史。古人正是用這種方式培養了一代又一代中華民族的脊梁,創造了輝煌燦爛的中華文明。從這個角度說,齊讀就是語文教學的功臣。因此,我們應該正確認識功臣的意義和價值。
首先,齊讀是學習漢民族語言的需要。
語感是學好一門語言的靈魂,雖然漢語是我們的母語,孩子們從牙牙學語開始就已經對口語有了初步的感受能力,但是他們對書面語言還比較陌生,因此培養孩子對漢民族書面語言的感受能力是教師必須認真做好的事。
漢民族的書面語言有它獨特的美,不管是古代還是現代的文學作品中都蘊含音韻節奏、遣詞用語等方面的獨特魅力。這種魅力對于小學生來說往往只可意會不可言傳,要培養學生感受漢語魅力的能力,最好的方法就是朗讀。通過朗讀,學生可以感受漢語的音韻之美,遣詞用語之妙,并且通過視聽的結合,讓學生更充分地感受漢語獨有的魅力。
齊讀作為朗讀的一種形式,有它獨特的優勢,是培養學生語感的重要途徑。
其一,齊讀可以活躍氣氛,激發學習興趣。一個人的朗讀是寂寞的,容易疲勞的,而齊讀則大不相同,大家彼此之間相互比較、合作。誰也不想掉隊,拖大家的后腿。因此,齊讀往往是歡快的,興趣盎然的。其二,齊讀可以發揮一部分語感比較好、能力比較強的學生對語感比較差、能力相對弱的學生的帶動、糾正的作用。齊讀的過程中,學生除了注意到自己的表現,還會注意到大家的表現,會自覺地合上大家正確的節拍,糾正自己的錯誤,找到朗讀的感覺。其三,通過小組與小組之間的賽讀,培養了孩子們團結協作的精神。
其次,齊讀是班級授課制下,實現面向全體學生的重要途徑。
班級授課制最大的優點是可以大大提高教學效率,一個老師可以教好幾十個學生。但它的缺陷也是很明顯的,就是很難做到面向全體學生,關注到每一個學生的個性。
要想做到語文課堂充滿瑯瑯的讀書聲,就必須發揮齊讀的優勢。試想,一個班級少則三四十人,多則五六十人。如果采取個別讀的話,平均每個人攤不到一分鐘,顯然學生的朗讀是不可能得到有效訓練的,這樣的課堂也不能稱之為書聲瑯瑯的課堂。因此,書聲瑯瑯的課堂必然是齊讀使用得比較成功的課堂。這樣或許可以保證每個學生在課堂上都能得到10到15分鐘朗讀課文的時間,這才是盡最大的可能實現面向全體最有效的方法。
誤解之一,齊讀讀不出語調,讀不出感情,容易出現頓讀、唱讀等毛病。其實不然,出現這些問題,恰恰說明孩子不會讀書,這絕對不是齊讀的錯。如果某個班級的學生齊讀時,經常出現讀不出語調、讀不出感情的情況,出現頓讀、唱讀等毛病。筆者敢說這個班至少有一半的孩子不會讀書,即使讓他們一個一個地讀,可能出現同樣的問題。齊讀只不過是大家一起來讀,齊讀出現了毛病,說明大多數人都有這樣的毛病,說明大多數人不會讀書。如果大多數人都能正確地讀書,少數人頓讀、唱讀毛病也能在齊讀中慢慢地被糾正過來!
語調、停頓,語言抑揚頓挫的變化是什么?是語感。同樣一篇文章,有的人拿到手就能很有感情地朗誦,有的人讀了很多遍,依然不能讀出感情,甚至磕磕絆絆,原因就是語感的差異。
與口語相比,書面語言接觸的較晚,因此學生們對書面語言的感受能力就相差很多。教師的任務就是教會學生讀書的方法,學會通過朗讀來表達感情,培養學生對書面語言的語感。要想一個班五六十學生都能得到指導和訓練,齊讀仍然是最好的辦法。所以,不應把學生不會讀書的責任推到齊讀的頭上,而是要加強對齊讀的指導和訓練,讓每個孩子都學會讀書,這樣就不會出現讀不出語調、讀不出感情、頓讀、唱讀等毛病了。
誤解之二,齊讀會成為某些學生濫竽充數的掩護。這種看法,說明沒有真正承認差異,善待差異。如果勇于承認差異,我們就應該看到學生朗讀能力是有高低差別的,應該看到濫竽充數的價值。
現實中像南郭先生一樣愚笨和懶惰的學生是很少的,像齊宣王一樣的糊涂蛋老師,恐怕更是沒有幾個,自己的學生,對他們的情況,雖然不一定能了如指掌,至少也略知一二。齊讀時用眼神給以適當的關注和督促,想必那些“南郭先生”會有所收獲。話又說回來了,齊溟王一個一個聽吹竽,嚇跑了南郭先生。難道你也打算把學生嚇跑嗎?教師正是要利用多數人在不知不覺中帶動少數人“致富”。
誤解之三,齊讀不利于培養學生邊讀邊思考問題的習慣。如果學生良好的語感沒有形成,筆者想不光是齊讀,恐怕讓學生自由讀或是默讀,他也很難做到邊讀邊思考。如果良好的語感形成了,不管是哪一種閱讀形式,都不會阻礙學生的思考。默讀應該是大家認為最適合培養學生邊讀邊思考問題習慣的一種方式。但語文課標中,一二年級默讀的要求是“學習默讀,做到不出聲,不指讀”。三年級要求“初步學會默讀。能對課文中不理解地方提出疑問”。這說明只有到了三年級才要求學生在默讀中思考。那么一二年級的學生靠什么來思考呢?應該是朗讀。大聲朗讀不是學生思考的阻礙,恰恰相反,朗讀——有聲語言,可以幫助學生思考。心理學研究表明人的思維是靠語言來進行的,語言可以分為有聲語言和無聲的語言——文字。朗讀利用視覺和聽覺同時感知一段文字,更有利思維的進行。
作為朗讀的一種形式,齊讀自然不會是學生邊讀邊思考習慣形成的障礙。至于說一部分能力相對較弱的學生,為了跟上整體的節奏,無暇顧及思考。教師應該有寬容的心態。課文都不能讀好,又怎么能要求他邊讀邊思考呢!讀好課文對他來說才是最首要的。
誤解之四,齊讀不利于培養學生的閱讀個性。對于個性的問題,筆者認為應該建立在共性的基礎之上。就朗讀來說,抑揚頓挫的變化是根據文字表達的感情來處理的。不能把應該高亢的地方讀得低沉叫做個性;不能把高興讀成悲傷,叫做個性;也不能把該連續的地方讀斷了叫做個性……至于音色、音質等方面的個性是與生俱來的,不需要培養,想抹滅它都很難!
同時,筆者認為所謂的閱讀個性應該更多地表現在對文字內涵的理解和把握上,不應該過分地關注朗讀技巧。比如說,“我能行”這幾個字,如果課文表達的是自信,學生用猶豫的語氣來讀,這就不是個性,而是錯誤了。如果教師片面地追求所謂的閱讀個性,忽略共性的培養,將貽害無窮。當然,其他有利于閱讀個性培養的方法,可以配合使用。
由上文可知,齊讀是面向全體學生,訓練、培養學生書面語感最有效的辦法。因此,教師應該加強對學生齊讀的指導和訓練。
(一)發揮教師和部分語感好的學生的示范作用訓練學生的齊讀。心理學研究表明,模仿是學習的一種重要方式。唱歌要有樂感,讀書要有語感。感覺的獲得,主要是靠模仿、體會得來。孩子在開始學說話的時候,主要就是靠模仿,他們的口語語感正是在不斷模仿和不斷的糾正中獲得的。孩子和成人相比,模仿能力甚至更強,模仿是他們主要的學習方式。根據這一特點,我們應該充分利用教師和部分語感好的學生在朗讀方面的語感優勢。筆者的做法是:一二年級的時候,筆者經常利用早自習的時間帶領孩子們一遍又一遍地齊讀已學過的和將要學的課文,甚至課堂上大部分的時間都用在指導和訓練學生齊讀上。一邊讀一邊用手比劃朗讀的節奏,讓孩子們在朗讀中體會停頓、快慢、起伏等變化。對孩子一時難以掌握的地方,反復帶領學生朗讀體會。從三年級開始,筆者會選幾個語感較好的學生來當小老師,領著大家齊讀,逐漸把自己解放出來。
(二)開展多種形式的齊讀。每一種學習活動,如果要學生保持較為長久的學習興趣,教師必須在形式多樣上做文章,齊讀也不例外。有時可以全班齊讀,有時可以小組齊讀;有時組與組輪讀,有時組與組賽讀;有時大組賽讀,有時小組賽讀……根據課堂情境,安排不同的齊讀形式。目的只有一個,就是激發學生讀書興趣,使其得到朗讀的訓練。
(三)從形式到內涵,從技巧到感情的自然流露。學生語感的培養是需要過程的,這個過程中,教師先從形式著手,通過教師和小老師的領讀,學生的模仿,讓學生感悟朗讀的技巧。在學生具有一定的語感,掌握一定的朗讀技巧之后,教師進一步引導學生從理解文字內涵的角度,理解為什么要這樣去讀。從而實現學生在感悟語言文字的基礎上做到感情的自然流露。最終,做到自主有感情地朗讀。
(四)在指導學生進行齊讀時,教師要多進行正面的引導和練習,少一點批評和指責。批評和指責的時間,筆者可以帶領學生練習很多遍,或許就已經糾正了錯誤,解決了問題。眾所周知教育是慢的藝術,是耐心的比拼。并且學習的過程,就是不斷糾正錯誤的過程。
綜上所述,筆者認為,在目前班級授課制這一教學制度中,齊讀仍然是我們面向全體學生,培養他們書面語言感受能力的“頂梁柱”,它在教學中的獨特作用,是其它任何閱讀形式不可替代的。應該摒除對齊讀的成見,加強對齊讀的指導和訓練,讓教師學生在朗朗的讀書聲中享受漢語的獨特魅力。
(張恩梅 安徽省長豐縣雙鳳工業區梅沖湖學校2311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