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愛林
一、改革教學內容的背景和出發點
目前醫學高職院校為使護理專業畢業生在工作崗位上能夠盡快適應崗位群的要求,在護理專業教學中注重和加大了實用性、技能性知識的學習和訓練。為此,人體解剖學教學內容改革的出發點,除強調解剖學在醫學中的重要地位以及它與其他醫學課程的緊密聯系外,還應有體現臨床護理診斷、操作、治療、病情觀察和生活護理等需要有關的解剖學理論、操作技能的知識點。
二、圍繞護理專業培養目標,改革教學內容
人體解剖學教學內容要體現護理專業的特點,首先應樹立為臨床護理課程服務的整體教學觀念,理論教學內容以“必需”“夠用”為原則。具體表現在優化系統解剖學教學內容的基礎上,增加與護理專業緊密聯系的局部解剖學和臨床應用解剖學內容,形成一門內容充實、應用性更強的解剖學課程。該課程既體現解剖學知識的系統性,又體現護理專業的特點,同時重視了護理技術操作的解剖學應用。目的是利于基礎醫學知識向臨床知識的過渡,為后續的臨床護理學習做鋪墊。
1.綜合和刪減系統解剖學的內容
如運動系統中綜合講解各骨和關節的位置、形態、結構,略講肌肉的起止點,刪減頭頸、軀干、四肢遠端的細小肌肉等;內臟學中重點講解與護理專業有關器官的形態、結構和位置,與該專業關系較少的器官則簡要介紹;脈管學中要對部分血管的細小分支、淋巴系部分內容進行刪減,但臨床靜脈穿刺、輸液的常選部位,與介入治療有關的動脈走向、分支要深講、精講;感覺器官中刪減內耳的部分內容等;神經系統在明確基本概念后,扼要介紹腦和脊髓的形態結構和位置,刪減其內部結構中過多過深的內容,周圍神經系刪減細小的神經分支和分布等。通過刪減使護理專業系統解剖教學內容得到了優化。
2.把部分局部解剖學內容融入系統解剖學中
專科護理專業,由于受學制、學時的限制,課程設置中沒有開設局部解剖學,但局部解剖學中的部分內容又是護理專業在臨床工作中必須應用的基礎知識,為此需精選局部解剖學里與護理臨床應用關系密切的內容,與系統解剖學教學內容融會貫通后講解給學生,如表面解剖(重要的體表標志和體表投影);額、頂、枕區軟組織的層次結構;臂部、臀部等部位肌肉的層次結構與血管、神經的位置關系;頸部氣管、甲狀腺與血管、神經的位置關系;腹壁和腹股溝區的層次結構等。目的是使學生在學習系統解剖學內容的同時,又了解與護理操作技術相關的局部解剖知識。
3.增加與護理專業密切相關的應用解剖學內容
從護理系實習學生和剛走上護理崗位的人員調查中發現,目前有相當一部分護理人員在實際操作中不是不敢操作就是盲目操作,究其原因是對護理操作技術密切相關的解剖結構不清楚。因此,在教學過程中特別應重視增加與護理技術密切相關的應用解剖學內容,包括:(1)與注射相關的解剖學知識;(2)與穿刺相關的解剖學知識;(3)與插管技術相關的解剖學知識;(4)與沖洗、各種用藥技術相關的解剖學知識;(5)與體位變化相關的解剖學知識。
增加應用解剖學內容一方面使學生對護理操作中必須掌握的解剖學要點能夠做到心中有數,另一方面又能夠提高學生學習的積極性。
三、改革實驗教學內容
解剖學是一門實踐性很強的學科,在臨床護理診斷、治療技術操作方面有較強的實用性。為了突出學以致用的原則,必須調整解剖學實驗的教學內容,實驗內容以突出常用護理技術操作內容為重點。適當減少與護理操作技術無關的實驗內容。如體循環系實驗可以設計與靜脈輸液術、心內注射、深靜脈穿刺術相關的內容;內臟系實驗設計與導尿術、灌腸術、氣管切開術、氣管插管術相關的內容;運動系實驗設計肌肉(臀肌、三角肌)注射術、骨折固定術相關的內容。實驗中教師首先在實用解剖標本或示教人上講解、演示解剖層次結構、毗鄰關系和相關實驗內容,然后讓學生模擬臨床技術進行練習,教師對其練習的效果進行評價,最后歸納總結出操作練習中所應用的解剖知識,使學生對所學知識有更深刻的理解。
參考文獻:
郭玉龍.中職護理專業解剖學教學存在的問題與對策[J].衛生職業教育,2015(12).
編輯 王亞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