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泉
摘要:從新中國成立以來,教育工作受到了國家各級的高度重視,經過長時間教育工作、教育管理理論的實踐和探索,在我國已初步形成了一套大學生資助體系和系統,但隨著社會的進步和文化的發展,資助對象類型的多樣化,原有的資助體系已經與現有實際情況不符合不適應的方面,從教育公平角度出發,考慮成本分擔理論,合理分配教育資源是保證國家人才培養事業順利進行的重要基礎,所以,教育管理部門和決策機構應該充分理解資助工作的重要性,與時俱進地調整教育資助政策、完善工作隊伍,發展教育事業。
關鍵詞:高校;教育;資助;公共
作為人口世界第一的大國,建國以來黨和國家對教育始終保持著政策上的高度重視,為了確保家庭貧困的大學生順利完成學業,制定了一系列的高校資助政策,資助政策經過七十多年的發展,現已初步形成了我國貧困大學生資助體系和工作系統。但是,作為社會發展和前進的基石——公共教育,即是公共事業中的一個重要組成部分,同樣也在很大程度上代表著國家公共事業的發展水平,貧困學生資助不僅作用于幫助學生順利完成學習,更是教育公平,保證公民公平享受公共事業的前提條件,而且,在經濟高速發展的今天,由于地域、行業發展不平衡,高校貧困學生學習問題依然面臨著嚴峻的形勢:2015年底全國普通高校在校學生已達到3600萬左右,其中,貧困學生比例約占到30%左右。
與實際情況相較,目前在實際工作中能夠掌握的反饋情況是:國家助學貸款的申請程序繁瑣復雜,貸款審批難度較大,學生還款的誠信態度不強;國家助學金評審工作過程中,存在著現有評審機制和監督體系與社會人文發展情況不協調的矛盾,或導致了平均分配,或導致了結果失衡,或導致了資助無力等惡性現象;此外,高校勤工助學途徑單一,校外助學崗位欠缺且風險大,校內崗位不僅受體制制約,更嚴重影響學生正常的生活學習而且收入微薄,資助作用不明顯。諸多情況顯而易見,高校貧困生資助工作既重要,又十分具有挑戰性,面臨巨大的難度,需要多方面共同努力,在現有體制的框架下,努力借鑒優勢經驗,共同承擔責任。其中,毋庸置疑政府的資助力度包括政策和投入均應繼續加強,例如繼續建立健全相關法律法規,完善保障體制;社會應當更加理解人才培養的重要程度,理解教育公平對國家發展的重要性,更多的參與到貧困學生資助工作中去;而學校則應加強對貧困工作的研究,完善單位內的貧困資助系統,不僅落實好實際資助政策,更應致力于健全隊伍,增加職能,改變傳統經濟資助方式,培養學生樂觀、感恩意識,把經濟資助拓展到物質資助和精神資助兩個方面,讓資助工作得到質的改善和提高。
一、貧困學生資助的意義
做好高校貧困學生資助工作對社會主義公共教育的發展和促進具有重要作用,首先,是我國科教興國戰略的重要基礎,其次,是構建和諧社會環境,保證公民權利的必要途徑,是教育公平和機會均等的重要保障。
高等教育是我國各類人才培養的基礎和依托,為了保證高等教育人才培養能夠符合國情需要,我國普通高校的教育事業必須以公共教育的特性出發,在充分考慮教育公平和成本分擔的問題上,向社會合理配置資源,
我國高校教育公平性的關鍵在于實現教育機會的公平,其基本要求是保障每個公民依法享有受教育的權利。因此,落實好高校學生的資助政策,是解決教育公平的重要途徑,在理論上和實踐上都有著非常重要的意義。高等教育的貧困資助是保證教育公平和教育中公共產品屬性的重要基礎,具有不可忽略的重要意義。
《論高等教育成本分擔與補償的主體》中指出:高等教育成本分擔主要指中央與地方政府根據各自的財力狀況對高等教育費用進行合理分擔,高等教育成本補償則是由高等教育收益各方(政府除外)根據各自收益高低及支付能力大小對高等教育費用進行補償,有時把高等教育成本分擔與補償統稱為高等教育成本分擔。所謂高等教育成本分擔與補償是指高等教育費用在各級政府用人單位,學校自身及受教育者個人之間合理分擔并實現[1]。
二、高校貧困學生資助工作中的問題與不足
(一)資助觀念存在的問題
本文提到的資助觀念的問題,主要分為兩部分,一部分是資助方的觀念問題,另外一部分是受助方也就是學生的觀念問題。
國家在資助工作中往往只注重對學生的學習支持,忽略了就業、心理等多方面的幫助,近年來,國家已經意識到了這方面存在的不足,在高校內提倡開展分類引導的工作,對貧困生的關注也列入其中,但資助工作仍是停留在物質資助和個體資助上。
(二)資助制度中的缺陷
我國最大力量的資助項目是助學貸款,以助學貸款為例,國家制度中存在著嚴重的缺陷:
1.各地政策不一致。以國家開發銀行生源地貸款為例,雖然該項目工作已經基本覆蓋全國,但有部分地區仍沒有實行,天津市就沒有本地的生源地貸款,這些得不到開發銀行生源地貸款的學生都將扶持壓力堆積到國家其他助學貸款中,造成助學貸款壓力增加,且由于國家政策指導性的模糊,導致各地的實際操作情況不一。例如:《湖北省生源地助學貸款實施辦法暫行》則規定,學生在校期間的助學貸款利息由財政全額補貼;《河北省生源地國家助學貸款實施辦法》則規定,貸款利息財政補貼剩下的由學生自行承擔。生源地助學貸款缺乏國家的統籌規劃與宏觀管理,其實施的效果也會大大折扣[2]。
2.國家助學貸款申請困難重重且存在不合理方面。國家設立助學貸款的初衷是讓學生能夠順利完成學習,不因貧困影響正常的學習生活,將成本分擔帶來的經濟壓力向社會和國家轉嫁,但實際上在操作過程中,我們可以看到助學貸款的申請會受到各方面因素的影響,一是學生需要提供大量的材料、證明,來支持助學貸款的申請,很多因為時間耽誤影響申貸工作。二是很多銀行擔心學生畢業后的還貸風險,并不十分支持助學貸款工作,導致學生申請困難。
三、完善現有工作的辦法
(一)完善家庭困難學生認定標準和公平的評定程序
1.確保貧困生認定工作中的標準一致原則。應該在省內制定統一的貧困生管理辦法,可以明確在資助的各類關系中各方應該承擔的責任和義務,由省級部門加強監督和管理。目前各高校都是在符合國家的框架和要求下,制定在各高校內部實行的制度和規則,如蘭州大學目前實行的貧困生資助體系就只適用于蘭州大學。在共有平臺中建立統一的管理辦法,能夠讓貧困生工作制度化、規范化、長效化和程序化,保證資助工作的公正、公平與公開,并且在整個管理工作中更好的協調。
2.確保貧困生認定工作中程序公正和公開。各學院應該建立貧困生的動態數據檔案,將申請貧困生的學生的家庭住址、家庭人口及職業、年均純收入、貧困證明及以前的受資助情況進行調查登記,對數據的真實性進行調查研究,并對這些資料進行認真分析,區別不同地區不同家庭的貧困程度進行動態管理,為助困工作的有效開展提供依據。
3.確保貧困生認定結果公平、公正。貧困生認定結果直接影響到日后該學生在各類資助中的的評審基礎和受資助的類別,直接關系到學生的切身利益和學業的順利進行。為此,作為工作的管理者的學校相關老師,有責任也有義務,嚴格把關貧困生認定工作,對認定結果詳加核實,讓認定結果在公平、公正的基礎上為其他資助工作提供基礎和依據。
(二)完善資助育人體系,促進資助政策長期、有效開展
1.健全人員配置
(1)首先從學校層面來講,以天津美術學院、天津理工大學等天津市高校為例,各高校從機構建制上基本可以實現設有學生資助中心等直接負責學生資助工作的機構,但現實人員安排情況并不樂觀。學生資助中心一般下設于黨委學工部或學生處下,受學生處的直接管理,上級領導為學生處長,由于學生處的工作性質,學生資助工作往往很難實現專人專項的局面,更多情況下負責具體操作學生資助工作的人員會同時身兼其他崗位工作,從學校層面上造成了對資助工作的影響。
(2)各院系負責學生工作的人員一般為普通輔導員,除學生資助工作外,還要兼顧其他學生思想政治工作,這種局面導致最基層的學生資助工作往往停留在應付工作的角度。
所以,當前各高校很難實現專人專崗負責學生資助工作,在大量工作的牽扯下,精力有限的工作人員很難從實質上深入研究、探討、提升學生資助工作,也就影響了資助工作水平的提升,可以說,目前,各高校實際上并無專門負責學生資助工作的人員和機構。完善高校學生資助工作體系最重要的一個環節是實現專人專事,健全隊伍,保障工作的人力基礎,避免客觀條件對工作質量提升帶來的不能規避的實際負面影響。
2.提高工作隊伍水平
(1)資助工作人員的工作能力是決定工作開展質量的重要基礎,各高校應當在高校資助機制中,增加工作人員培養的部分,避免因工作人員對于制度的把握造成標準不一等不良影響。
(2)作為直接開展資助工作的公共部門,各高校應嚴把資助工作人員的道德關,資助工作比其他工作更直接關系到學生的切身利益,工作人員必須能夠始終保持公平、公正和無私的工作態度,同時,資助工作是往往涉及到眾多材料的整合,數據的整理等內容,這要求工作人員必須具有高度的責任感和事業心,能夠踏踏實實干好工作,讓國家資助政策實實在在發揮作用,為貧困學生排憂解難。
【參考文獻】
[1]曾賤吉.高等教育成本分擔與補償的主體[J].建材高教理論與實踐,2001(1):18-21.
[2]郭昕.我國普通高校貧困生資助問題研究[J].華中師范大學,201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