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建華
摘要:沉默現象在農村初中英語課堂教學中較為常見,分析此現象產生的原因并找出一些對策,對消除此種現象,構建高效英語課堂,促進學生的學與教師的教,具有一定的價值。
關鍵詞:沉默現象;初中英語課堂;因素;對策
課堂沉默現象在我國英語課堂教學中普通存在,而這種現象在我國農村初中英語教學中更為突出。目前,我國多數農村地區從小學3年級起已經開設了英語課程。小學時期,學生英語學習熱情相對較高,課堂氣氛較活躍,沉默現象較少;但一進入初二時期,學生的英語學習開始大面積的出現兩分化,這即是多數英語教師談到的“初二英語學習分水嶺現象”,這一時期課堂上參與教師課堂教學的往往以優生為主,多數學生由于跟不上學習,而選擇了課堂上保持沉默,只要不影響班上紀律即可。農村地區,由于師資,環境等各方面因素的綜合影響,此現象比城市學校更為突出,作為一線教師,應加以反思并采取有效應對措施,以促進該現象的減少及課堂教學效果的提升。
一、課堂沉默的界定
滕明蘭從心理學角度出發,認為課堂沉默是指學生個體在課堂教學活動中,在思維,情感與行為等層面所表現出的一種對內容與要求不關聯,不參與的心理狀態與行為。劉向前在其學位論文中談到課堂沉默是指教師與學生在課堂教學環境中所呈現出的無聲且無固定語義的非言語交際行為。他將沉默分為積極沉默與消極沉默。前者指學生對教師所講內容進行吸收,消化,理解與運用的過程。后者指學生在課堂上被動地應對教師的提問,不發表看法的現象,以致啞巴英語,聾子英語的產生。本文所要探討的沉默,主要側重于消極沉默。相比種極沉默,消極沉默更應值得教師們關注。
二、農村初中英語課堂沉默現象產生的原因
導致農村初中英語課堂沉默產生的原因眾多,本文將從以下幾方面進行相關分析:教師因素,學生因素,教材因素,環境因素。
1.教師因素。首先,教師教學風格及教法單一,無法長期激起學生足夠的課堂英語學習興趣。農村地區師資力量的局限性,加上英語教師對農村初中學生英語水平認識上的誤區:許多老師認為,農村初中學生的基礎過差,需要老師一步一步引著走。因此多數英語教師課堂上仍以教師講授為主,堅持教師為中心,而忽略了學生是處于成長中的個體這一事實,久而久之,學生的主觀能動性難以調動,學生的課堂積極性受到壓制,慢慢對教師單一而枯燥的上課風格感到乏味。如此,當一上英語課時,課堂上學生保持沉默就不足為奇了。其次,教師在日常教學中,過分照顧優等生直接使中等生及學困生的課堂積性受挫。農村初中英語教學中,總體而言,優生率不是很高,英語教師面對升學壓力,不得不注重優生的培養。然而,這在很大程度上對中差生的情感造成了一定的傷害,造成這部分學生在課堂上不愿意參與到英語課堂中去。再次,教師忽略了學生的個體差異,盲目趕進度,導致中差生學習吃力,問題越積越多,造成教師提問時,除了少部分優生外,大部分不敢回答問題的局面。
2.學生因素。首先,內向型性格學生更易在課堂上保持沉默。風向型性格的學生通常在公眾場合羞于表達。當老師讓他們回答問題時,他們因為害怕往往什么也說不出。其次,具有對英語學習高度焦慮特質的學生更易在課堂上保持沉默。農村地區,雖然小學時期也開設了英語課程,但是由于師資力量不足及重視程度不夠,學生進入初中時,很多學生仍處于零基礎或基礎較差階段。進入初中后,隨著課程內容的拓展與延伸,基礎較差的學生的英語學習往往伴隨著不同程度的焦慮,導致他們不敢在課堂上發言。
3.教材因素。目前,我國多數地區用的是人教英語教材,但由于農村地區整體英語水平較低,教材的某些內容對農村地區的孩子而言,內容過深,難度過大。教材內容過多,學生勢必學習感到吃力,進而在課堂上保持沉默。
4.環境因素。農村初中英語學生,大多系統接受英語知識的途徑較窄,主要來源于教師課堂授課。同時學生的英語知識面窄,對英語背景知識了解較少,導致學生課堂上自信心不足,不敢用英語與師生進行問答交流,選擇沉默即是避免犯錯的最佳方式之一。
三、農村初中英語課堂沉默現象的對策
導致農村地區初中英語課堂沉默的原因是多方面的,因此,有針對性的采取有效策略解決英語課堂沉默現象,具有重要意義。
1.教師方面。首先,轉變教師風格。每個英語教師都有獨特的教學風格,不同的教學風格將直接導致學生是主動參與,還是保持沉默。教學風格過于單一,必然導致學生課堂上學習興趣下降,學習動機不足,學習目的性也不強。因此,教師在課堂上應注意在觀察學生學習需要的基礎了,適時改變自身教學風格,以適應學生的學習需要。其次,教師應考慮到不同學生的基礎差異,改變提問的方式。許多教師在提問之后,留給學生思考的時間太少,讓學生感到焦慮,因此很多學生選擇以沉默方式應對教師的提問,以避免回答錯誤。因此教師在課堂上應適當照顧到學生的群體差異性,提問之后讓學生應有足夠的思考時間。同時教師在提問時,還應針對不同的學生注意提問的方式。
2.學生方面。首先,學生學會建立自信心,消除不必要的學習焦慮。在初中階段,學生處在個體發展的少年期。初中生的抽象思維逐漸占主導地位,自我意識明顯,渴望競爭與認可。同時同于他們的英語語言基本功不牢,語言學習環境不利,也具有一定程度的焦慮情緒。學生在成長過程中,應認識到學習是一個過程,充分的自信心可以幫助自己消除焦慮,促進自我學習能力的提高。其次,學會與師生進行合作學習。個人的力量是相對弱小的,在師生共同幫助下,學生自己可以正確對自我進行學習定位,從而找到適合自身學習的方法,體驗到英語學習的快樂,從而促進他們在課堂上積極參與課堂。
3.教材方面。教師應根據學生的實際英語水平 對教材內容進行有針對性的增刪,優化教材,以確保優等生學到一些有挑戰性的學習內容,中等生掌握一些大綱規定的基礎性的內容,差等生了解一些基本的學習材料,讓優,中,差生都得到學習食糧,激發他們各自的學習積極性。
4.環境方面。農村初中學生成長的大環境在農村,這是難以改變的。但是教師可以優化課堂教學環境,和諧課堂氣氛。課堂上應盡力創造一種輕松和諧的課堂氣氛,和諧的課堂氛圍,學生學習不會感到壓抑,更會激發其學習的動機,讓其成就動機更進一步激發,讓學生在快樂的氣氛中學習,體驗到英語學習的快樂。
四、結語
農村初中英語課堂沉默現象在農村較為常同見,對于一線英語教師而言,應引起足夠的重視。在實際英語教學中,教師應充分考慮自身因素,學生因素,教材因素與環境因素對學生沉默的影響,進而采取有效措施加以解決,從而促進教學效果的提升。
【參考文獻】
[1]李曉鋒.初中英語課堂學生沉默現象成因與解決途徑探析[J].劍南文學(經典教苑),2013,(08).
[2]王慧杰,李賀偉.國內英語課堂沉默的研究現狀及展望[J].蘭州教育學院學報, 2011,(0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