肖颯
一些不法分子篡造病歷、診斷證明假冒“求助者”,通過“輕松籌”平臺在微信朋友圈轉發,吸收數額不等的捐款。此種行為達到一定數額即符合詐騙罪的情形,將依法面臨刑事制裁。
當然,還有一種情形值得研究:當求助人得到的捐款所得高于實際需求時,多余款項如何處理?目前,實踐中認為,多余的捐款屬于求助人不當得利,應按照不當得利的法律規則處理。《中華人民共和國民法通則》第九十二條規定,應當將取得的不當利益返還受損失的人。返還的不當利益,應當包括原物和原物所生的孳息。原物,指捐助的資金;孳息,指被捐助人利用資金所得的收益。
如果捐款人發現發布者發布虛假信息騙取善款,捐款人首先應該報警,由公安機關處理。一般而言,詐騙數額較大,公安機關會進行刑事立案,等待刑事訴訟程序進行索賠。捐款人如有證據證明網絡平臺沒有嚴格審查行騙人的信息導致被騙,可以要求網絡平臺承擔一定民事責任。具體的責任界限是選擇違約之訴或侵權之訴。侵權責任法規定,被侵權人有權請求侵權人承擔侵權責任。侵權人因同一行為應當承擔行政責任或者刑事責任的,不影響依法承擔侵權責任;合同法規定,當事人一方不履行合同義務或者履行合同義務不符合約定的,應當承擔繼續履行、采取補救措施或者賠償損失等違約責任。該種情形下,受害人可以要求平臺賠償損失,但損失范圍以平臺過錯為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