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菊芬
隨著對課堂教學反思的深入,教學研究,讓我們開始反思,讓我們由側重教師的講授改變為關注學生的生成,并且讓生成越來越精彩、越來越豐潤。學生常常能與老師產生共鳴,形成共鳴場,讓思維輕盈曼舞。同時在反思中,教師自覺地對自身的教學觀念、教學行為進行持續的調整與改變,提高駕馭課堂能力,逐步生成獨特的教學風格,從而實現專業成長,生成也走向豐盈。由此,生成分為學生的生成和教師的生成兩方面。
一、不斷反思教學行為,重構教學理念。
曾經我對語文教學的認識很狹隘,認為語文教學就是教好學生聽說讀寫,考試的時候取得好成績,至于教學過程中的情感、態度、價值觀,培養學生思維能力的發展可以忽略不計……課堂上始終有滔滔不絕的聲音,學生那富有朝氣的、渴望成長的聲音,催促我們改變。沉下心來,連續不斷地反思自己的教學行為,潛心致力地進行研究,向著“自得于己”的境界努力,終于領悟到:語文教學,考試成績只是其中的一部分;學生的思維、創新能力的培養,是不可或缺的。讓學生運用所學的語言文字表達自己的情感、思想、見聞、創意,讓學生的思維活起來,富有創意的表達,即關注學生的生成,關注學生運用語文這個工具拓展思維空間、發展語言。
二、持續反思教學過程,引領學生連續生成。
在小學語文教學中,幾乎課課都要涉及新詞,教師把生字新詞當做重點處理。可是許多學生不能將學到的新詞、古詩、名言警句等充實到自己的習作中,作文語言與前一年沒多大區別。很顯然,學生不知道“學以致用”,或者“學以致用”意識不強,僅僅停留在字面理解上。為此,我采取多種方法,強化“學是為了用,把書本上或者別人話語中的精彩語言,有意識地記下來,然后再創設一定的情境,用一用,使書本上或者別人的語言化為自己的語言,與自己現有的語言有機地融為一體,生成新的語言,使自己的語言得到發展”的理念,把“學了就要用”刻在學生的心坎上,植根心底。
1.巧用文本中的語言描述所見所聞。開始我在課文中畫出一些詞語,讓學生運用其描述生活中的一些現象,因為學生不會搜索與此相適應的生活場景,所以進展得不順利。經過反思,我認為沒有扶持就放手,學生不適應,于是改變教學策略,運用半“扶”半“放”的方式練習。如學習《墨梅圖題詩》,將一盆繡球花和教室張貼的一幅梅花圖作為“扶手”,放手讓學生運用文中的詩和詩畫欣賞語言,賞析描述。整幅畫,梅、貓搭配和諧,特別是畫中留下的許多空白的地方,讓我們盡情想象……使語文的工具性與人文性巧妙地統一起來,到達“潤物細無聲”的境界。可見開始要半“扶”半“放”,使學生有的放矢。
2.對剛學過的詩句,構思一段話,用上此詩句。老師先“下水”描述,為學生引路,引導學生運用,同時對敢用敢說的學生,不管用對用錯,都肯定,使之堅持下去。在用中不斷領悟,使其走向正確,生成精彩,就像幼兒學走路一樣,由蹣跚到行走自如,得有個過程。
我在教學實踐中總結出一條經驗,那就是學生只有在對詩句含義理解透徹的基礎上才能創新運用。當學生打開思路,掌握此方法后,教師要放手,讓其自主運用、自主描述、自主創新。教育即生長,要留給學生成長的空間。
3.展開想象,生字串話。如對《野草》一文生字“紜、骼、韌、獅、剖、械、殊、筍、壤、棚”,選擇其中幾個進行串話。一生寫道:“我有一個可愛頑皮的弟弟。他平時喜歡學雞叫、獅吼……還特別愛吃媽媽做的筍。我比較特殊一點兒,只愛聞,不愛吃。有一次,他從外面見了一只已經死了的鳥,把他解剖開來。可見他的膽子多大呀!夏天,坐在涼棚下,多舒服呀!可他呢,跑來跑去,又把土壤的表面弄得滿天飛,嗆得人只咳嗽。還把自行車的機械零件拆下來……調皮不?”回憶起調皮的弟弟。孩子的見識是多樣的,想象是豐富多彩的,用新詞激活沉睡的見聞、潛伏的想象,用新的語言表達既發展語言,又拓展思維,思維的根須盡情舒展。學生存在差異,串話就像學走路,允許磕磕碰碰,跌倒自己往起爬。在無數磕磕碰碰中,自己領悟到如何運用語言文字,自己領悟到的記得牢。同時,在運用中積累語言,既有對課文意蘊的深入把握,又把生字新詞理解并準確運用,促使學生養成良好的習慣。
三、在反思自己的教學全程中,形成自己獨特的教學風格。
要讓學生的生成更精彩、更富有創意,教師必須及時總結經驗,并將其提煉成自己的理論,形成自己獨特的教學風格,從而獲得專業的發展。
首先,反思得與失。指導學生“用”的流程中,“得”到的是:學生思維活躍起來,敢想敢說,表達有創意,語言豐富,生成多樣化;教師開動腦筋,不停地拓展思維,力求跟上學生的思維節奏,主動加強訓練,提升自己的思維品質和語言素養。
其次,總結、提煉,生成自己的教學思想。因為教師的成長是一個專業發展水平不斷提高、專業素質不斷成熟的過程。在過程的行進中,不斷地反思不停地調整與改變自己的教學行為。在調整與改變中進行教學總結,并將這些經驗凝練成自己的理論,重新設計教學方案,重新調整教學策略,重新構建自己的理念,且付諸實踐,探究具有個人特色的實踐智慧與實踐知識,生成自己的教學思想,上升為理論,使自己的教學眼界更開闊、更寬廣,自身得到成長。
總之,在研究“反思對語文教學的作用”中,師生雙方在持續的反思中都發展了自己的語言,都在健康成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