史彩華+陳柏寒+徐志紅
摘 要: 本文分析目前高校教輔人員在組成結構、分工地位及相關待遇等方面存在的問題,發現既不利于高校更高更遠地持續發展,又不利于培養新一代人成為將來科研與教學的后輩力量,結合此問題提出相應解決辦法。
關鍵詞: 教輔人員 誤區 整改
實驗室是高質量人才培養之地,是理論與實踐結合之所,教輔人員是實驗教學的關鍵。隨著21世紀高等人才培養目標重點的轉移,實驗教學在高等教育中所起的作用應重新認識、重新定位。各高校應根據自己實際情況出臺相應政策,提高實驗技術人員的地位,打破傳統教師系列與實驗系列不同編制的概念,做到責任具體化,待遇公平化,理論與實踐并提。
1.高校看待教輔人員的誤區
一直以來,我國高等教育一直禁錮在“重理論,輕實踐”的模式下運行,實驗教學在高等教育中只處于輔助地位,因此,實驗室成了安排職工家屬的地方,什么人都可以干,嚴重忽視實驗室的重要性,教輔人員經常在許多方面受到不平等待遇,比如,進修、培訓、職稱評審、評優、待遇分配等。同時,由于歷史遺留的種種不合理和不公平待遇,教輔人員似乎成了“另類”,被“開除”出教師隊伍。具體表現出如下幾點:
1.1進修學習不公平
為了提高教學和科研水平,各學校采取了大量措施,如邀請國內外知名學者來校講學或作報告,送專職教師出國訪學,鼓勵專職教師參加各種學術交流等。但從來沒有政策送教輔人員外出進修學習,鼓勵教輔人員深造,甚至不存在校內教輔人員之間的經驗交流。教輔人員成了真正意義上的教學輔助人員,不強調專業化和職業化。
1.2職稱評審和職務分工不合理
教輔人員最高職稱是高級實驗師,相當于副教授,而專職教師最高職稱是教授,存在職稱評審上的不公平。當然,這一政策可能與歷史條件下,教輔人員自身文化層次較低分不開。然而,隨著科學技術的飛速發展,社會需要越來越明確,教輔人員必須專業化和職業化,文化層次要求越來越高,實踐經驗和操作技能越來越強。因此,需要重新認識教輔崗的地位,改變職稱評定方式,做到論事不論崗。
1.3待遇分配不合理
既然實驗室是高質量人才培養之地,是理論與實踐結合之所,那么教輔人員應當承擔實驗教學的重擔。按實驗室職責分類,教輔人員大致身兼七職:清潔員;儀器維修員;儀器保管員;專職教師實驗秘書;學生實驗輔導員;實驗室保衛坐班員;門房。按教學職責分類,專職教師大致身兼兩職:背課員;學生授道者。從職責上明顯看出教輔崗位“不自由”、“不衛生”、“雜事多”等特征。然而一直以來,很少有人主動關心教輔人員的評優問題和待遇分配問題。因此,可能導致教輔隊伍不穩定,情緒化,缺少主動性。
2.整改措施
2.1教輔人員的分工及職責整改
根據教輔人員的學歷層次及講授能力不同,可以將其分為兩類:一類是專職管理人員。將學歷不夠或者無較好講授能力者安排為專職管理人員,只負責實驗材料準備、儀器維護及實驗室清潔衛生。二類是參與實驗課教學。將學歷較高,且具有較好講授能力者安排于實驗教學,主要為學生講授實驗課程,同時附帶實驗材料的準備,儀器維護及實驗室清潔衛生。如果高校中不存在學歷較低的教輔人員,無特殊情況則一律參與實驗課教學或科研。這種分工可以更好地區分教輔人員的工作層次,打破傳統“不同人同一事”的局面,提高能者的工作積極性;打破教輔人員與理論教學人員同等學力而不同地位的尷尬局面,同時避免較高學歷的教輔人員因單純的專職管理工作導致無聊和墮落,便于人才儲備,學校在教育學生的同時要讓自己的教師得到提高;講授實驗與準備實驗安排同一人可以更好地達到實驗預期效果,避免他人對實驗理解不深導致準備不充分而浪費學生時間。
教輔人員和理論教學人員應該平等對待,無需實行坐班制,實驗材料和儀器的準備根據實驗課程的安排時間自主完成,沒必要做強行的條款限制而影響工作人員的生活和學習,如科研、出差學習等。當然,最好的辦法是把教輔人員納入科研中,一是提升他們的科研水平,二是提高他們的積極性。
2.2教輔人員待遇分配的整改
理論和實踐相互支撐,不可分割。現實來講實踐比理論更勝一籌,不應該出現“重理論輕實驗”的現象。教輔人員應該與專任教師同等對待,比如,進修、培訓、評優、待遇分配等。嚴格做到對事不對人,按勞分配,讓每個人感到自己崗位的重要性,真正各負其責。
3.結語
高校實驗室是培養人才的重要基地,高校管理者要重視高校實驗室的建設與實驗室改革及師資配備與培養,只有這樣,才能為社會培養出合格的創新型人才。因此,需要打破高校實驗室傳統的四低現象:學歷低、水平低、待遇低、地位低。做到以下幾個創新:一是學校對實驗室的建設在觀念上要創新;二是領導對教輔人員的作用在認識上要創新;三是教輔人員的組成結構要創新;四是教輔人員的分工要創新;五是教輔人員自身理念要更新。綜上,實驗室隊伍建設從根本上講是觀念的更新和理念的創新,只要自上而下統一認識,轉變觀念,出臺合理政策、以制度做保障,像重視其他教學環節一樣重視實驗室隊伍建設,在人力、物力、財力方面給予應有投入。實驗室面貌將會煥然一新,實驗室隊伍也會群英薈萃,最終必將在高校各項教育改革中發揮重要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