黃冰冰
摘 要: 本文探索和建立能切實提高特殊學生操作能力、實踐能力、自學能力和創新能力的職業教育教學模式。測試學生學習能力,教會學生學習方法,將職業核心技能模塊化、標準化,通過課程學習,學生具備從事各對應崗位必備的素質、知識與技能,培養分析問題、解決問題的能力,大大提高教學質量。
關鍵詞: 殘疾人職業教育 學習能力 學習方法
殘疾人職業教育是我國教育的重要組成部分,但在整個教育體系中,殘疾人教育仍是我國教育薄弱環節,他們常常在特殊學校中受教育,很難融入主流教育中。隨著社會發展,出現全納教育、隨班就讀等形式,隨著觀念變化,殘疾人自主獨立愿望十分強烈,要求職業教育和培訓。由于殘疾人生理上不健全,受教育程度參差不齊,對殘疾人職業教育提出挑戰,本文經過多年殘疾人職業教育研究,分析適合各類殘疾人的工作崗位,借鑒德國職業教育模式,確定了一套行之有效的殘疾人職業教育模式。
一、學生學習能力測試
從生物學角度來說,人們通過不同渠道學習,運用各種感官。尤其殘疾人職業教育中尤為明顯,視障學生失去通過視覺獲取知識的能力,聽障學生失去通過聽覺獲取知識的能力。如何補償失去的學習能力成為特教教師研究的課題。另外由于各類殘疾學生所受基礎教育較薄弱,學習能力差距很大,找出他們的優勢學習能力并配合適當學習方法,會大幅提高學習效率。
如何測試學習能力呢?通常我們會進行關于讀、看、聽、觸能力的測試。流程為每項感覺測試10個內容,每張2秒鐘記憶時間;然后做40秒的數學題擾亂剛才的記憶,做完數學題之后,默寫出剛才見過的內容。整個過程中不能說話,每個同學會有四張不同答案和成績,數一下每個測試中的成績,進行比較,做成數軸,分析出每個學生的最優勢學習能力,進而分析出適合每個學生的學習方法。
二、教會學生學習方法
“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想做好一件事,很重要的一點就是擁有精銳的工具、具備適當的手段,學習活動中同樣如此。僅停留在苦學、勤學水平上,將很難應對學業,更何況因此必須使用適合自己的學習方法,提高學習能力?正如美國著名教育心理學家布魯納認為,“學習的目的不僅是將我們帶到某處,而且讓我們前進時更為容易”。注重分析各類殘疾學生的學習能力,為其量身定制學習方法,學生學會學習,成為學習主體,極大提高學習效率。第一步教會學生聽、說、讀、寫、看、練、想七種學習方法。第二步教會學生用文字-表格-圖形-流程-口頭復述的方式記筆記。第三步組織小組討論、競爭、演講、比賽等。
訓練學生主動學習能力至關重要。寫東西時,傾入的思想越多,寫得越好。做表格的時候,確定橫軸、豎軸特征分類,需經過一定思維整合,表達簡單或一種邏輯關系,用表格會更清晰分類。圖形的表現較直觀,主要是表達比較復雜的邏輯關系和語言變化,涵蓋表格所有內容。學會用一條或多條主線,將多個文字、表格和圖串起來,邏輯性更強,形成工作流程。最后將前面的內容用語言表達出來,這一步是最難的,要靠自己的記憶力、邏輯分析能力完成。
三、職業核心技能的模塊化、標準化設計
學校和企業一起對學習內容和學生畢業后的工作崗位需要進行詳細分析,通過對各個工作崗位的練習使學生更清晰地了解自己現在學到的知識是如何在今后工作崗位上應用的,學生學習和應用目標更明確。秉承德國職業教育的設計理念,教學中依據崗位職業能力將教學內容模塊化,并將每個教學模塊內容進行“流程化、標準化”設計,通過對專業應用技術流程的分析和了解,細化各個工作環節的標準和工作方法,并配以相應的理論點,完整保留生產流程,不進行特別體統的知識體系,盡可能保留生產流程方面的系統化和全面性,這樣培訓出來的學生具有特別強的實際操作能力。
課程設計過程中老師需掌握的原則:1.立體化原則,將理論和實踐用數軸表示出來,其中用各種圖標代表環節和內容,并標注相應學習方法,制訂課程計劃,計劃是規范和指導學生的總則。2.交叉式原則,課程內容的選擇,重點選取專業相關核心課程的交叉部分,這一部分就是該種職業的核心技能,專業中不同課程中的相同內容會因為課程的不同,有著不同角度,教師要做的就是將交叉的核心技能提煉出來,并從不同角度分析講解。
總之,傳統意義上的教學是在知識、技能、經驗這三者中先講知識再講技能最后是經驗。反復多角度講授從業需要的核心技術的知識技能和經驗,使學生在最短時間里完成上崗所需的技能和經驗。
四、科學的質量監控
將持續改進的理念貫穿教學質量管理全過程,遵循PDCA(計劃—實施—檢查—處理)管理循環模式,不斷改進機制以適應不斷變化的殘疾學生職業崗位技能,完善模塊化、標準化的教學內容設計,增強殘疾人職業教育的生命力。
參考文獻:
[1]甘昭良,方向陽.殘疾人職業教育的問題與對策[J].理論與應用研究,2009(7).
[2]葉萍.基于ISO9000族標準的高職實踐教學質量管理體系研究[J].職教論壇,2014(1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