單媛媛
摘 要: 班級環境創設能夠激發幼兒的主觀能動性,對幼兒的全面性成長產生潛移默化的影響。本文從論述班級環境創設對于幼兒教育的意義出發,指出了當前班級環境創設中幼兒自主方面存在的不足,然后提出了引導幼兒參與班級環境創設的建議和策略。
關鍵詞: 幼兒教育 班級環境 環境創設
一、班級環境創設對于幼兒教育的意義
《幼兒園教育指導綱要》中指出:“環境是重要的教育資源,應通過環境的創設和利用,有效地促進幼兒的發展。”幼兒園班級環境創設是指在對班級內環境進行設計和創新,從而使之更符合幼兒學習和發展的需要。良好的班級環境創設對于幼兒的成長學習非常重要。
(一)利于教學活動的開展。幼兒園教學活動的安全有序開展離不開良好的班級環境。在適當的區域內投放適當的材料,對各種教學工具和幼兒玩具進行合理的設計擺放,不僅有利于幼兒的操作使用,有利于教師的指導教學,還有利于幼兒個人的安全健康。
(二)利于幼兒興趣的激發。現在,幼兒園對班級環境進行創設改變,不僅是為了進行空間環境的更改,更是為了將班級環境創設得更加符合幼兒的審美喜好,符合他們的思維操作和情感代入。經過合理創設改變的班級環境,通常會與下階段的教學活動相配合,創設良好的情境,大大有利于激發幼兒參與教學活動的興趣。
(三)利于教學目標的實現。一次成功的教學活動,需要幼兒的全情投入,這就對教學情境的要求極高。我們在進行班級環境創設時,會有意參照下階段教學活動的計劃,使創設環境與教學目標和教學設計方案緊密結合,最終協助教學目標順利實現。
二、當前班級環境創設中幼兒自主方面存在的不足
(一)教師包攬致使幼兒缺乏實踐參與。目前多數幼兒園在進行班級環境創設時完全由教師進行設計和實施,所謂的引導幼兒參與只是將幼兒的一些繪畫習作或者剪紙手工作品點綴其間。當然,教師之所以大包大攬,只是因為幼兒的動手能力太弱,他們的參與幫助很難達到教師希望達到的創設水平。然而,最好的并不一定是最適宜幼兒的,我們創設環境是為了讓幼兒更好地學習成長,讓幼兒參與到環境創設的過程中,可能做得并沒有教師一樣完美,但大大激發了他們對于班級環境的認同感。同樣,想要讓幼兒真正自主起來,環境創設時的參與必不可少。
(二)班級環境不貼合幼兒的情感認知。孩子們眼中的世界跟大人是不一樣的。幼兒教師雖然比較了解幼兒的認知和需求,但畢竟不是幼兒。許多教師用想當然的心態進行班級環境布置,可能僅僅能滿足教學目的需求,卻并不受幼兒喜歡,完全沒有帶入感。例如,教師為了方便管理教學,將區角環境創設得非常開放,可是幼兒更希望在區角內多一些小“私密空間”。又如,教師費盡心思制作了許多惟妙惟肖的“樹葉”裝飾墻壁,可是幼兒更喜歡普通的白墻上面印上手印,等等。雖然這些教師為了創設班級環境付出了大量心血和汗水,可是始終沒有貼合幼兒的情感認知。
三、引導幼兒參與班級環境創設的策略方法
(一)自主設計,自主構思,讓幼兒成為班級環境創設的主體。許多教師認為將幼兒引入班級環境創設就是教師提前規劃好環境創設的設計,然后向幼兒們分配任務,推動他們順利完成。這種方式確實可以避免許多麻煩,但在這樣的模式中,幼兒其實只是被動的執行者,教師依然是班級環境創設的絕對主體。這種方式當然不可取。我們既然要真正讓幼兒自主參與班級環境的創設,就要從設計構思時起推動幼兒參與,讓他們一起交流設計班級環境的創設,然后分組負責不同的區域布置,組內再分配不同的任務。我曾經以交通工具為主題開展過一次班級環境創設活動,在我“求教”幼兒們如何創設時,孩子們提出了各種各樣的方案,最后經過互相討論交流,決定把教室創造成“車廂”。最終,全班幼兒自主分成兩組,一組在教室左側創設了一節公交車車廂,另外一組創設了一節火車車廂,整個環境創設活動進行得非常完美。教師要相信幼兒的想象力和創造力,只有這樣,幼兒才能真正對自己創設的環境產生情感認同,真正成為班級環境創設的主體。
(二)情景引導,兼具趣育,保證環境創設緊貼教育教學設計。許多教師擔心幼兒們發散性的思維和不成熟的技巧會把班級環境創設變成自己的繪畫制作“小課堂”,隨心所欲、漫無目的地進行環境創設。這種擔心確實很有必要。為了防止這種情況,教師在活動開始前必須適當進行情景鋪墊,將幼兒的思維往下階段教學目標上引導。比如說,我們要在之后的幾個星期進行一些動植物方面的教學。那么,在開展環境創設活動前,教師就可以向幼兒講述“神奇森林”的故事,結合圖畫向幼兒展示美麗神奇的大森林和動物們家的樣子,啟發他們主動思考不同動物應該住在森林的什么位置,它們的房子應該是什么樣子,它們的食物是什么,等等。隨后,教師大量準備木、竹、葉等材料,讓幼兒依據自己的構思進行創設。這樣不僅擁有豐富的趣味性,而且能保證幼兒所創設的班級環境緊貼教學設計。當然,在幼兒創設過程中,教師也要仔細觀察、及時調整,防止幼兒的創設活動“跑題”。
(三)多元材料,周密思慮,由教師為幼兒創意行為保駕護航。既然幼兒成了班級環境創設的主體,那么教師應當如何給自己定位呢?在這種幼兒自主參與的班級環境創設活動中,教師的主要身份有兩個,一是活動材料的提供者,二是環境創設的監督者。教師在做好情境引導的基礎上,盡量多地向幼兒提供各種各樣不同的原材料,這些材料可以是常見的大積木、竹子、木板、繩索、紙張等材料,也可以是一些生活中常見的塑料瓶、布片、紙盒等材料,保證幼兒有選擇性,幫助他們更好地完成自己的設計。同樣,由于幼兒大都欠缺深思熟慮的能力,教師必須在環境創設前、創設中和創設后仔細觀察、不斷模擬,保證幼兒的創設能夠長期使用,保證他們的環境創設不存在隱患。比如說,一次“美麗的大山”班級環境創設活動中,幾個幼兒試圖用大積木和大積塑做出圖片中倒三角石崖的場景,幸而被我及時制止。同樣,在這次活動中,幾個幼兒用繩索制作樹藤,可是,在幾天之后的活動中,他們的“樹藤”掉下來變成了“絆馬索”,絆倒了好幾個幼兒。總而言之,教師要保證幼兒在環境創設活動中既能達到創設意圖,又能享受到游戲趣味,還沒有安全隱患。
參考文獻:
[1]沈黎激.蕩內心,攜手成長——談幼兒園班級環境的創設策略[J].考試周刊,2014(60).
[2]范曉萍.創設與幼兒對話的班級環境[J].福建論壇,2009(7).
[3]楊煉紅.創設充分體現以幼兒為主體的班級環境研究[J].中國現代教育裝備,2013(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