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孫苗苗 張智光 教授(南京林業大學經濟管理學院 南京 210037)
?
我國物流法律制度構建的系統論思考沖突-準據雙層體系
■ 孫苗苗張智光教授(南京林業大學經濟管理學院南京210037)
內容摘要:現階段我國物流業進入高速發展階段,然而作為保障物流業健康發展的物流法律制度卻存在諸多問題。本文旨在分析我國物流法律制度現狀的基礎上提出改進建議。文章首先梳理了現階段我國物流法律制度存在的問題,然后基于系統理論分析了問題的癥結所在,針對癥結提出重建物流法律制度體系,即借鑒國際私法中對沖突規則和準據法的設計思路,制定出一部物流基礎性法律,并設定物流基礎性法律與物流領域的各分類法律制度的關系,根據物流基礎性法律的指引來適用各分類法律制度。最后提出,我國物流法律制度亟需構建“沖突-準據雙層體系”。
關鍵詞:物流法律制度沖突規則準據法系統論
進入二十一世紀,我國經濟飛速發展,尤其是作為“第三利潤源”的物流業成為新的經濟增長點。但是本應作為支持和促進物流業發展后盾的法律制度,卻由于其制定和更新的滯后而成為了物流業進一步發展的阻礙。
(一)物流法律制度分散,缺乏具有協調作用的基礎性法律
我國物流法律制度散見于各部法律甚至是規范性文件中(見表1),并沒有一部完整的統一的部門法發揮指導物流法律適用的引領作用。目前調整物流法律關系的法律規范有《關于加快我國現代物流發展的若干意見》、《鐵路法》、《海商法》、《商業運輸管理辦法》等,《民法通則》、《合同法》對此也有涉及。除此之外還有各個地方為了發展本地的物流業而制定的地方性的規范,條塊分割嚴重,例如我國公路法就各省都有一個(李學強,2010)。分散的法律制度不僅不能發揮整體優勢,甚至一些規范條文之間也存在一些矛盾,缺乏協調性。這不僅為司法行政機關適用法律造成了困惑,也極大地削弱了法律的權威性。同時,地方政府制定的物流法規范可能會為了保護本地物流業的發展而形成地方壟斷勢力,令跨省經營者無所適從,不利于我國物流業的整體發展。
(二)物流法律制度部分缺失,出現真空地帶
現代物流已不單單是簡單的運輸和倉儲,而是一個系統化集成化的產業。新的行業新的業務和新的操作規程都需要法律制度的約束和保護,而對于我國現行的物流法律來說,還有許多法律的空白(見圖1)。首先在物流企業的規范方面,物流主體的資質和市場準入條件還未規定,目前還只是籠統的適用《民法通則》和《公司法》有關企業設立的法律規定;對于物流標準化問題,我國目前只頒布了《物流術語標準化規定》和《物流企業分類和評估指標》(彭建安,2013),而對于物流計量標準、技術標準、數據傳輸標準、物流設施和裝備標準、物流作業和服務標準等方面還沒有規定(滕雙春,2011);在物流合同規范方面,目前還沒有專門針對物流企業所提供的基礎性服務、物流系統設計和規劃服務、其他增值服務等的合同規定,主要適用《合同法》中委托合同、技術服務合同、運輸合同等的規定。然而在物流行業的未來變得越來越難以預測的情況下,物流服務合同在物流服務商提供全球性服務的過程中是一項非常重要的工具(Peter M.,et al.,2008);針對倉儲運輸服務方面,對裝卸搬運環節和流通加工環節的規范比較齊全,但是對倉儲環節的規范目前只是依照《合同法》中保管合同和倉儲合同的規定,沒有針對物流倉儲領域特點的法律規定;由于裝卸和搬運環節的非獨立性,只是倉儲、配送和運輸等環節的銜接,因此對裝卸搬運環節的規定也只有簡單的裝卸搬運標準規定,而缺乏裝卸搬運過程中糾紛的解決機制,而與此相關的國際規則《海牙規則》和《漢堡規則》也只是指導企業在市場交易中以自行訂立合同的辦法來規避或預先分配風險,但是在企業合同沒有協議的情況下,糾紛如何解決還懸而未決。在運輸配送環節,各種運輸方式的規范相對較為完備,但是《海商法》對多式聯運規范較為簡單,無法解決諸如無單放貨、無人提貨、保函效力等問題。

表1 我國主要物流法律制度的制定年份
(三)物流法律制度建設整體滯后,與時代脫節
我國物流法律制度中許多是從計劃經濟時代沿用過來或者制定年限較早,如表1所示,已經不適合當前經濟大環境和物流現代化的發展需要。現代物流的內涵很豐富,不再局限于簡單的運輸和倉儲,而是運輸、儲存、包裝、裝卸、流通加工、信息處理等相關活動的有機結合,因此不能再拿過去的標準來規范現在的事務。
特別是我國加入WTO以來,我國經濟的發展環境變得更加復雜,不僅要發展國內物流,還要參與國際競爭與國際合作,由此出現了很多新情況和新問題,如綠色物流成為全球發展趨勢的情況下,我國粗放型的物流發展方式已經不合時宜,發展綠色物流勢在必行(Ali P.,et al.,2013)有的物流法律制度不能滿足經濟的發展需要,甚至阻礙了物流業發展。
(一)我國物流法律制度問題的癥結所在—缺乏系統性設計
我國物流法律制度之所以出現諸多問題,歸根結底是對我國物流法律制度缺乏系統性。目前在學界對物流法律制度體系的構建存在有兩種觀點:第一種主張建立以物流基本法為中心的物流部門法;第二種主張對原有法律制度進行清理和匯編而不需要制定物流部門法。
對于第一種觀點—制定部門法,這是不現實的。根據部門法理論,部門法劃分主要依據所調整的法律關系和調整方法的不同來確定。由于物流領域涉及的法律關系復雜,不僅有民商事法律關系,還有行政和刑事法律關系,調整方法也多種多樣,不僅有民商法方法還有行政和刑事方法。由此可以看出,對于如此復雜的物流領域企圖用一部部門法調整的策略顯然是不科學的。
對于第二種觀點—對現行的物流相關法律制度進行梳理和匯編,這是一種修修補補的思路,由于缺乏系統性和整合性,最終導致無法發揮系統的整體效益。
由此可見,制定物流部門法和對現行物流相關法律進行修補的思路都行不通,要完善我國現行物流法制需要運用系統論方法進行整體的系統分析與設計。
(二)我國現代物流業的系統結構與運行機理分析
系統是若干要素構成的有機整體,這個整體有目的、有功能,按一定秩序組成結構,存在于特定環境中,并且要素之間、要素與環境之間有機聯系起來。物流業就屬于一個系統(見圖2),它是在一定時間和空間里,由所需位移的物資、包裝設備、裝卸搬運機械、運輸工具、倉儲設施、人員和通訊聯系等若干相互制約的動態要素構成的具有特定功能的有機整體。物流系統的目的是實現物資的空間效益和時間效益,在保證社會再生產順利進行的前提條件下,實現各種物流環節的合理銜接,并取得最佳的經濟效益(黃培,2005)。
由圖2可以看出物流系統是由諸多要素組成的有機整體。確保龐大的物流體系的有效運行和繁雜的物流活動地有序開展,法律的規范作用是必不可少的。而我國制定物流法律制度也要按照系統理論的思路,這是物流的根本屬性即系統性的要求。按照系統論的思路,構建物流法律制度需要考慮系統的目的性和功能性、整體性和全局性、有序性和層次性、動態性和開放性等特征(張智光,2009)。

圖1 我國物流法律制度的梳理

圖2 現代物流業的系統結構

圖3 物流法律制度的沖突-準據雙層體系框架
(一)我國物流法律制度的目的性和功能性
物流業的發展作為全國經濟的組成部分,其目的也應如國家經濟整體一樣,是達成經濟效益和社會效益的雙重目標,國家制定法律應該盡可能的為物流業的發展掃清障礙,并且對于發展中出現的偏差要給予及時糾正,要起到促進和規范的雙重作用。
(二)我國物流法律制度的整體性和全局性
系統中各要素有機結合并按照一定的規律有秩序地運動,從而可以發揮出整體優勢。這就要求物流法律制度按照邏輯順序有機組合,分散的法律無法發揮出整體優勢,機械地肢解式套用只會造成法律適用上的標準不一和混亂無序,不符合無障礙和一體化的現代物流發展趨勢。因此制定法律過程中需要講究協調性和統一性,這是整體有機性的內在要求。同時物流系統作為整個市場經濟系統的子系統要與其他經濟領域子系統相協調,其法律制度的制定應該站在經濟全局發展的角度,與其他領域的法律制度相互適應、相互協調。
(三)我國物流法律制度的有序性和層次性
物流領域調整的法律關系多種多樣,因此物流法律制度的制定要分層次有條理地進行。最高一層的法律制度母系統規范物流法律原則,起精神引領作用;母系統下制定子系統來規范物流各個領域的事務,在子系統下又可以根據問題的復雜程度繼續分層,直到把所有的法律問題都覆蓋完全。分層次的方法可以有效避免法律空白,制定出完整的法律制度。
(四)我國物流法律制度的動態性和開放性
物流業發展迅猛,與之配套的法律制度也應該與時俱進,制定出符合實際發展需要的法律制度,消除法外之地,使物流活動有法可依,甚至根據時代發展的趨勢制定出具有前瞻性的法律制度,這是系統動態性的內在要求。我國加入WTO之后,物流業的發展也應該廣泛地參與到國際競爭之中。因此我國物流法制不僅應該植根于我國國情,還應該順應國際物流法律制度的發展趨勢。
(一)沖突-準據雙層體系的設想
我國物流法律法規分散且混亂,在實踐中給物流經營主體造成了一定的困惑。解決這個問題的方法是制定出一部物流基礎性法律,統領物流領域的法治化運作。
物流法沒有自己獨立的調整方法和法律關系,因此制定物流部門法是不現實的(文川,2014);對原有零散的物流法律制度進行修補的方法也不能改變物流法律制度缺乏整體性和全局性的缺陷。克服上述兩個缺陷的方法是借鑒國際私法中對于沖突規則和準據法的設計思路。沖突規則是指由國內法或國際公約規定的,指明某一涉外民商法律關系應適用何種法律的規則,又稱“法律適用規則”、“沖突規范”。準據法是指經沖突規則指定援用來具體確定民商事法律關系當事人權利與義務的特定的實體法。將這兩者結合起來,可以構建我國物流法律制度的沖突-準據雙層體系。構建這個體系的目的是理順不同單行法律法規之間的層次結構與邏輯關系,形成一個層次分明、結構嚴謹的物流法律制度框架。
(二)沖突-準據雙層體系的架構
沖突-準據雙層體系將物流法律進行分層,分別是處于“沖突規則”層的物流基礎性法律和處于“準據法”層的物流分類法律。
首先,處于“沖突規則”層的物流基礎性法律,是物流法律制度的母系統,它規范的是物流法律立法的目的、意義及法律適用的原則。它是物流法律制度的精神引領,對具體物流法律法規的適用起著指導性的作用。
其次,處于“準據法”層的物流分類法律由三個子系統組成:物流經營主體法、物流經營行為法和物流宏觀調控法(見圖3)。物流主體法指的是規范物流主體資格以及其權利義務和市場準入機制的法律,在這部分明確規范物流主體的經營資格和設立條件以及其進入和退出市場的程序等,以此保障物流主體的合法性。同時,規范物流主體在物流服務合同中應該考慮的潛在法律風險(Olander M.,et al.,2012)。物流經營行為法指的是規范物流主體所從事的各項經營行為的物流法律規范,這部分法律包括規范運輸、倉儲、裝卸、搬運、包裝、流通加工和配送等一系列物流環節的法律法規,以此保證物流主體的經營行為有法可依。物流宏觀調控法指的是規范國家在物流市場進行宏觀監控和管理行為的法律規范(李愛華等,2008),以此保證國家對物流市場進行有效監管。在市場準入條件相對較為寬松的情況下,后期的政府宏觀調控對保護消費者權益和提高物流服務水平來說就變得尤為重要了(Katsuhiko H.,et al.,2014)。需要說明的是,物流分類法律的劃分只是相對的,其間界限并非涇渭分明,有些物流法律從不同的角度劃分可歸入不同的物流法律大類(楊鴻臺,2006)。將物流法律制度構建為沖突-準據雙層體系,可以使得物流法律系統層次清晰,并且有利于避免法律漏洞。
(三)沖突-準據雙層體系的構建
沖突-準據雙層體系架構完畢之后,反觀我國現階段的物流法律制度,正需要制定一部處于“沖突規則”層的物流基礎性法律。沒有物流基礎性法律的引領,物流分類法律的運用就沒有原則和標準,最終導致司法實踐的混亂和無序。
同時,修改和完善現行的物流分類法律。為了保證法律穩定性和權威性、使法律環境平穩過渡,并不能全盤否定現行法律,而是應該根據物流發展的實際情況,適時地更新和完善物流法律制度子系統。如在宏觀調控法中,目前還沒有專門規范綠色物流的法律,只在一些法律法規中有所提及,如《中華人民共和國環境保護法》、《中華人民共和國清潔生產促進法》、《中華人民共和國固體廢物污染環境防治法》、《廢棄電器電子產品回收處理管理條例》等法律及管理條例在法律精神上對于綠色物流行為加以肯定,但卻未加以系統規制(于皓月等,2012)。因此,現階段的任務之一就是對這些空白進行填補,并根據物流發展的動態制定規則,適時更新,順應國際發展趨勢;此外,通過實踐分析法律規則的沖突所在(Norrman A.,et al.,2014),消除不協調的地方。
物流業的飛速發展為我國經濟建設注入了新的活力,作為規范和保障物流業健康發展的法律制度也應該與時俱進。本文基于系統理論構建了綜合性的物流法制框架,即“沖突-準據”雙層體系。此框架的構建能夠使得物流法律制度系統層次分明,結構嚴謹,適應不斷變化的物流市場。因此,應該在沖突-準據雙層體系的指導下,不斷完善物流法制,努力營造一個開放、有序的物流法制環境。
參考文獻:
1.葉祥麗.淺談我國物流法律的現狀與發展[J].知識經濟,2013(18)
2.蘇帥,崔錫范.韓國物流法律制度建設對中國的啟示[J].中國流通經濟,2015(2)
3.孟琪.從發達國家物流法建設看我國物流立法未來走向[J].中國物流與采購,2011,20(9)
4.柳正江.淺析我國現代物流服務法律體系化及存在的問題[J].科技信息,2011(20)
5.烏玉潔.我國物流業的現狀及法律環境體系的建立[J].中國市場,2008(10)
6.陳金濤.完善我國現代物流法律制度的理論思考[J].當代法學,2007,21(3)
7.李學強.我國物流法規建設中的問題及建議[J].物流科技,2010,33(9)
8.彭建安.第三方物流法律體系構建芻議[J].中共中央黨校學報,2013,17(2)
9.滕雙春.規范物流法律體系促進物流經濟健康發展[J].海口經濟學院學報,2011,10(4)
10.Peter M.,Rawindaran N.Service contracts—An instrument of international logistics supply chain: Under United States and European Union regulatory frameworks [J]. Marine Policy,2008,32(3)
11.Ali P.,Hamid J.Make sense of green logistics[J].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Productivity and Performance Management ,2013,62(8)
12.黃培.現代物流導論[M].機械工業出版社,2005
13.張智光.管理金字塔—成功企業三維集成管理體系研究[M].科學出版社,2009
14.文川.基于系統理論的我國現代物流法模式構建[J].南昌航空大學學報,2014,16(1)
15.Olander M.,Norrman A..Legal analysis of a contract for advanced logistics services [J].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Physical Distribution & Logistics Management,2012,42(7)
16.李愛華,鄒曉美. 試論我國物流法律體系的基本框架[J]. 中國流通經濟,2008 (5)
17.Katsuhiko H.,Toshinori N.,Satoshi N.. The Development of the Parcel Delivery Service and its Regulations in China [J].Procedia - Social and Behavioral Sciences,2014(125)
18.楊鴻臺.構建物流法律體系,保障物流產業發展[J].上海海事大學學報,2006 (27)
19.于皓月,李文華.我國綠色物流法律制度研究[J].物流管理,2012(2)
20.Norrman A.,Henkow O.Logistics principles vs. legal principles:frictions and challenges[J].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Physical Distribution & Logistics Management,2014,44(10)
基金項目:▲國家自然科學基金項目(70873059)
中圖分類號:◆F251
文獻標識碼:A