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車久菊(洛陽師范學院 河南洛陽 471022)
?
流通業發展規模、要素投入對產業結構調整的作用機理
—以長三角經濟圈為例
■ 車久菊(洛陽師范學院河南洛陽471022)
內容摘要:本文以長三角經濟圈為例,實證研究了流通業發展規模、要素投入對產業結構調整的作用機理。研究發現,流通業整體發展規模、勞動要素投入對產業結構調整產生正向的推動作用,而流通業城鄉二元結構、資本有效投入的不足,成為流通產業結構優化調整的制約因素。
關鍵詞:發展規模要素投入流通業產業結構長三角經濟圈
當前,我國已步入經濟新常態,經濟增長速度放緩,經濟結構調整成為新一輪發展的側重點,這段時期內普遍存在投資后勁不足的問題,國民經濟發展存在較大壓力。同時,國際經濟下行壓力較大,全球市場發展震蕩不定,對我國市場帶來更大的挑戰。在這樣的環境下,如何有效激發國內需求增長,培育新的經濟增長點,成為我國經濟能否適應新常態、保持可持續發展的關鍵所在。而作為最貼近消費市場的流通業,其在國民經濟中的地位也不言而喻。
長三角經濟圈是我國經濟發展的先行區,其經濟總量、經濟結構、消費市場等水平在全國領先,流通業發展在全國也是遙遙領先。但是,長三角經濟圈流通業發展與居民消費需求之間仍存在不適應情況,流通業結構亟待不斷調整優化,以促進流通業轉型升級。既然長三角經濟圈流通業總量已全國領先、流通業投資規模也達到一定水平,那么這些量的提高能否換取質的提升,即流通規模增加是否能有效推動流通業結構優化調整?弄清這一問題,對理論界的深入研究以及政府的宏觀決策等都具有重要意義。
流通業是社會再生產的關鍵部分,連接生產與消費的中樞系統,其發展規模與社會經濟發展密切相關。流通業既是保障經濟快速平穩、商品流通的核心力量,又能調節市場供求和產業結構。產業結構調整的影響因素包括宏觀層面和微觀兩個層面,其中宏觀層面主要包括制度、政策、城市化進程、交通等基礎設施因素;微觀因素主要包括勞動力、資本、技術等供給要素和商品需求結構、貿易情況等需求要素。為了進一步探究流通業與經濟產業結構的關系,本文從流通業發展規模、流通業城鄉結構、流通業資本投入與流通業勞動投入四個方面來分析流通業對產業結構優化調整的作用機制。
(一)流通業發展規模與產業結構調整
隨著流通業發展水平的不斷提高,一方面流通業發展規模的快速增長促使服務業在第三產業中所占的比重提高;另一方面流通業各子產業也迅速發展,子產業發展規模的擴大加速了產業結構調整。批發與零售業作為流通業的重要組成部分,其快速發展成為加速商品流通、提高交易效率與分析供需信息的橋梁;交通運輸與倉儲業的快速發展加速了商品的流動和周轉,縮短了商品的流通時間;住宿與餐飲業為第三產業人力資本的流動提供了便捷、快速與舒適的環境。為此,本文提出第一個理論假設。

表1 長三角經濟圈模型估計結果
H1:流通業發展規模的擴大加快了產業結構調整。
(二)流通業城鄉結構與產業結構調整
隨著流通業城鄉發展差距的加大,城鄉居民可支配收入、消費結構的差異化都影響了城鄉流通業的一體化發展。城鄉流通業的不平衡發展給產業結構調整帶來了巨大的壓力。相對落后的商品流通水平導致農村地區消費品的成本較高。城鄉流通不暢直接拉長了商品流通時間,增加了商品循環周期,降低了社會再生產效率,既不利于第二產業發展,無法提高工業生產效率;也不利于第三產業發展,無法實現產業結構轉型。即流通業城鄉結構的差異不利于產業結構優化調整。為此,本文提出第二個理論假設。
H2:流通業城鄉不平衡制約了產業結構調整。
(三)流通業資本投入與產業結構調整
流通業資本要素包括固定資本要素與可變資本要素。可變資本要素對流通業的影響是多樣化的,本文主要分析固定流通資本對產業結構的作用。流通業固定資本投入是保障流通業基礎設施建設、流通產業效率提升的核心要素。一方面,當流通業固定資本要素的規模經濟與溢出效率未發揮時,且流通經濟效率水平低于經濟發展水平需要時,不斷的固定資本要素投入既有利于流通產業增加值增長,也有利于提高勞動投入效率,還在一定程度上縮短了城鄉流通差距,促進第三產業發展。另一方面,當流通業固定資本要素與溢出效率發揮,流通業經濟效率高于經濟發展水平需要時,不斷的固定資本要素投入并沒有明顯效用,只會增加資本壓力。即流通業固定資本投入對產業結構優化調整是不確定的。為此,本文提出第三個理論假設。
H3:流通業資本投入對產業結構調整的影響是不確定的。
(四)流通業勞動投入與產業結構調整
當前,我國流通業正處于發展階段。作為勞動密集型產業,勞動投入的增加有利于促進流通業增加值增加。一方面,流通勞動力投入增加有利于緩解就業壓力,促進經濟快速發展;另一方面,快速發展的流通業有助于人才流動,提高了勞動收入水平,帶動了消費增長,促使第三產業在經濟發展中的優勢增加,逐步實現了產業結構的優化發展。即流通業勞動投入增加,是流通業人才、技術等要素的增加,既有利于自身發展,也加快了其他相關產業發展。為此,本文提出第四個理論假設。
H4:流通業勞動投入對產業結構調整的影響是正向的。
(一)數據說明與指標選取
數據來源于歷年《中國統計年鑒》、歷年《中國第三產業統計年鑒》、歷年《中國勞動統計年鑒》、歷年地方《統計年鑒》、《新中國60年統計資料匯編》等。根據上文的分析,本文選取產業結構為被解釋變量,流通業發展規模、流通業城鄉結構、流通業固定資本投入和流通業勞動投入分別作為解釋變量,技術創新與外資規模作為控制變量。
1.產業結構的測度采用產業結構指數來衡量,借鑒第三產業地位逐漸遞增的變化規律,構建如式(1)所示的測度方法,具體計算方法如下:

其中,IU表示產業結構指數;S1表示第一產業產值占三產的比重;S2表示第一產業產值占三產的比重;S3表示第一產業產值占三產的比重。當IU越接近1時,表明產業結構的層級越低;當IU越接近3時,表明產業結構的層級越高。
2.流通業發展規模指標。采用流通業整體增加值來衡量流通業發展規模,包括交通運輸倉儲業和郵政業、批發與零售業、住宿與餐飲業等。由于該指標的數據較大,為了更有效的分析流通業發展規模對產業結構的影響,本文對流通業發展規模數據進行對數化處理。
3.流通業城鄉結構指標。采用縣級及縣級以上社會零售消費品總額與縣級以下社會零售消費品總額的比重來衡量流通業城鄉結構。
4.流通業固定資本投入。采用流通業固定資產投資來衡量流通固定資本投入。由于固定資本投資的數據也較大,為了避免模型中出現自相關或異方差現象,本文對固定資本投入數據進行對數化處理。
5.流通業勞動投入。采用流通業從業人數來衡量流通業勞動投入。由于流通業從業人數較多,數據較大,容易產生自相關或異方差,本文對流通業勞動投入數據進行對數化處理。
6.技術創新。技術創新是推動流通業快速發展和區域產業結構調整的直接動力,直接促進了社會化生產和專業化生產,促進產業結構向最優狀態調整。因此,選取技術創新作為控制變量。采用區域專利數量來衡量技術創新,也對該數據進行對數處理。
7.外資規模。隨著外資流入的增加,相關產業直接受益并在短期內迅速發展,有利于我國各區域產業結構的優化調整。因此,選取外資規模作為控制變量。采用外商直接投入與GDP的比重來衡量外資規模,剔除經濟規模的影響。
(二)模型構建
根據上文分析可知,流通業發展規模、城鄉結構、資本投入和勞動投入都對產業結構調整有一定的影響,結合流通對貿易結構與市場需求均產生影響的作用。為了避免多因素容易產生自相關,本對各個因素逐步分析,建立如下計量模型:

其中,IUi表示產業結構指數;X1i表示流通業發展規模;X2i表示流通業城鄉結構;X3i表示流通業固定資本投入;X4i表示流通業勞動投入;Ti表示技術創新;Fi表示外資規模;C表示常數項系數;α1、α2、α3表示待估計系數;μi表示隨機誤差項。
(三)模型估計與結果分析
本文選取我國長三角經濟圈2001-2013年數據,根據式(2)至式(5),利用Eviews8.0軟件,采用固定效應面板數據模型進行統計分析,可得如表1所示的估計結果。
由表1可知,流通業發展規模、城鄉結構、資本投入和勞動投入四個指標對產業結構調整的作用都在1%顯著性水平下顯著。在控制技術創新與外資規模因素的前提下,流通業發展規模每增長1%可以引發產業結構正向調整0.12%,說明流通業發展規模對產業結構調整的影響是正向的,驗證了假設1。在控制技術創新與外資規模因素的前提下,流通業城鄉結構每增長1%可以引發產業結構負向調整0.03%,表明流通業城鄉結構的差距將會抑制產業結構調整,驗證了假設2。在控制技術創新與外資規模因素的前提下,流通業資本投入每增長1%可以引發產業結構負向調整0.11%,說明過度的固定資本投入并不利于產業結構調整,驗證了假設3。在控制技術創新與外資規模因素的前提下,流通業勞動投入每增長1%可以引發產業結構正向調整0.01%,表明勞動投入的增加優化了產業結構調整,驗證了假設4。即長三角經濟圈應加大流通業的勞動要素投入,控制資本要素。
流通業是經濟產業的重要組成部分,也是產業結構調整的重要因素。作為產業結構調整的內生變量,流通業的發展規模、要素投入都對產業結構調整有一定的作用。流通業發展規模的擴大有利于優化產業結構。長三角經濟圈是我國經濟發展較快的區域之一,技術創新與要素投入同步擴大時,流通業對產業結構調整的作用更為強烈。外資規模對產業結構調整的作用也比較顯著,外資的增加更有利于推進產業結構的調整。各地政府在制定流通業發展政策時,要重視流通業發展規模、城鄉流通結構與流通業勞動要素的投入,不能一昧地擴大流通業的資本投入,否則必將與流通業可持續發展不相適應,嚴重影響流通業的發展質量。
參考文獻:
1. A.B Atkinson, J E Stiglitz.A New View of Technological Change[J].The Economic Journal,1969(SEPT.)
2. 王笑宇,廖斌.商貿流通業基礎性和先導性作用的再認識—基于投入產出模型分析[J]. 北京工商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14(3)
3. 梁樹廣.產業結構升級影響因素作用機理研究[J].商業研究,2014(7)
4. 薛繼亮.產業結構轉型和勞動力市場調整的微觀機理研究:理論與實踐[J].上海財經大學學報,2013(2)
中圖分類號:◆F121
文獻標識碼:A