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巍
【摘 要】舞蹈是一種十分注重形式技巧的表現藝術,所以對編舞技法的學習也就十分重要。抒發情感表達意味最佳的藝術形式就是舞蹈,一部優秀的舞蹈作品有舞蹈編導的生活經歷和個人修養所決定。文章結合生活實際以及個人經驗對實際中的編舞技法進行了小小的總結,希望經過這些提示能引發更多更優秀的編舞技法。
【關鍵詞】舞蹈編導;編舞技法
中圖分類號:J711.3 文獻標志碼:A 文章編號:1007-0125(2016)06-0152-01
近幾年,舞蹈的創作在其表現手法、樣式和風格上呈現出多元化的趨勢。舞蹈編導中的編舞技法更是種類繁多,例如芭蕾的套路、民間傳承、現代異招,或者結合本體元素、動勢編舞、即興編舞、交響編舞、動作部位限制以及造型貫徹等方法。一名合格的舞蹈編導不僅應具備創作舞蹈的基本專業能力,還應該對編舞技法的一般要領進行深層次地探索和把握,緊跟時代潮流,不斷改革創新。
一、精煉舞蹈形象
在對編舞有了基本構想之后,尋找一個與此構想匹配的動律和動態來構成全新的舞蹈形象,這個過程叫做捕捉舞蹈形象。比較有效的辦法就是要在生活中做一個有心人,細心觀察研究生活,模仿生活中的事物形態。創作的來源主要是生活,可以說生活是所有藝術形式的基礎,是成功創作的必要條件。判斷一個舞蹈作品成功與否的標志之一就是它能否體現出意境,對典型的環境、人物與形象有沒有突出。但是,要想在舞蹈作品中表現出意境和典型的環境、人物與形象并不簡單,通常是與舞蹈編導的實際生活和親身經歷緊密聯系在一起的。因此,要想設計出充滿生活氣息、有血有肉的舞蹈形象,就必定要對生活有全面、細微、準確的把握與研究。作為一名舞蹈編導,要練就一雙法眼,在平凡的生活中感悟到事物背后的多層意義,用心體會不同人物的內心情感變化。假如一名舞蹈編導對生活粗心大意、材料匱乏,不能產生自己的切身體會,就很難進行編舞技法的創作。這就要求舞蹈編導有豐富的生活經驗積累,并能很好地融入到編舞技法中,在生活中注意各種感受、情緒以及思想,細心留意所看到的、聽到的和觸摸到的客觀事物。
二、發展衍生動作
塑造舞蹈形象的基本要素是舞蹈的動作,這是一個變化的過程。舞蹈動作之間的組合與各種變化組成了一個完整的舞蹈形象,舞蹈編導在此過程中應該使用編舞技法設計每一個舞蹈動作。首先,要做到以舞蹈主題為中心,去粗取精。例如廣為人知的舞蹈作品《雀之靈》,楊麗萍為了將孔雀的真實形態生動地展現給觀眾,在舞蹈中保留了傣族民族舞蹈中的雀鳥的基本動作,去除了人的舞蹈動作。在表演中,楊麗萍完全沉浸在孔雀的世界中,展現出靈動的舞蹈形態??兹肝鑴拥恼钩帷w翔、開屏以及小憩這些動作活靈活現,但是卻并沒有我們直立人的舒展形態?!度钢`》以孔雀為主題,保留了傣族民族舞蹈的精粹部分,將不必要的粗糙部分去除掉,經過楊麗萍的精心編舞技法,成為了一部經典作品。其次,要保留一致的舞蹈動作??梢詤⒖肌敦垺愤@部經典的音樂劇,劇中小白貓獨自舞蹈的現代芭蕾,保姆貓、老鼠和蟋蟀群舞的踢踏舞和雷鬼舞,花花公子表演的爵士舞,小偷搭檔二人和火車貓新創作的當代舞蹈,每一個都是精心設計。在舞蹈編導的編舞技法中,各不相同的舞蹈交織在一起,有了統一的舞蹈形態和舞蹈風格;舞蹈形象四肢擺動的走路方式,體態轉移的輕盈矯健,手指的抓撓動作之精彩,讓不同的舞蹈類別統一于美妙的舞蹈語言之中。
三、真實博學有情感
每一部舞蹈作品都有其要表達的主題思想,舞蹈編導想讓自己的作品得到觀眾的認可、感覺真實,就應該在編舞技法上苦下功夫,讓舞蹈具有動作感,從一個社會人的角度表現出他的人生觀和藝術觀,把握現實生活,完美地展示出來。一部優秀的舞蹈作品一定是對作者獨一無二的生活積淀的全面闡述與展現,一位舞蹈編導經過獨自生活,用心感悟,編舞設計出一部深有意味的《蜜》,靈感來源于其家鄉魯西南鄉下,那里每個村子都有許多姑娘養蜂采蜜,深知每一個過程,而作者就是其中之一,所以以此為主題進行編舞設計自然是水到渠成。但是只有生活上的積累和真實體驗并不足夠,還需要舞蹈編導內在深厚的文化底蘊,這是構成舞蹈編導創作的根基。同時,編舞技法要求編導熟練掌握舞蹈動作的專業技巧、深刻理解舞蹈理論、擁有淵博的文化知識。文化底蘊能夠讓舞蹈作品充滿意義,是對生活藝術化的體現。一部舞蹈作品要想有血有肉地展現給觀眾,讓人們體會其中的深度,就應該包含深刻的文學性、廣闊的知識面以及深刻的文化底蘊。要知道即使是很小的創新,都能給觀眾留下深刻印象。
總之,編舞技法的方式多種多樣,模式并不固定,一位合格的舞蹈編導應該深入體驗生活、深刻感悟生活、不斷積累素材,將周圍的一切看作是舞蹈的一部分。只有通過自身的仔細觀察、認真思考與勤學苦練,才能在節奏越來越快的生活中捕捉到新鮮的、有意味的好東西,通過舞蹈中展現給世人。
參考文獻:
[1]龍琳.淺談舞蹈編導中兩種編舞技法的合理運用[J].中國職工教育,2014,(18):146.
[2]邱彥茜.淺談如何提高舞蹈編導的創作能力[J].大眾文藝,2014,(35):17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