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潔
【摘 要】教師角色經歷了漫長的發展演變過程,同時教師角色的內容也隨著時代的發展而變化。從古至今教師角色歷經了多次轉變,每一階段的發展都使教師角色有了質的飛躍,從而逐步走向完善。隨著社會的發展和進步,教師的角色也相應地從一元化向多元化轉變。
【關鍵詞】教師角色;發展
中圖分類號:G451.2 文獻標志碼:A 文章編號:1007-0125(2016)06-0192-02
據《教育大辭典》中的解釋,“角色,只處于一定社會地位的個體或群體,在實現與這種地位相連的權利與義務時,表現出符合社會期望的行為與態度的總模式。教師角色,指教師與其社會地位、身份相聯系的被期望行為,包括兩個方面:一是教師的實際角色,二是教師的期望角色。”教師是時代發展的產物,教師角色從產生、定位到發展也經歷了一個漫長的歷史過程。
一、古代教師
從教育史的角度去探究教師角色的起源,可以上溯到原始社會末期。在原始社會中,人們沒有相對固定的職業分工,所以教育一般是由老人在生產生活中進行言傳身教。這一時期真正意義上的教師角色還沒有萌生。
在封建社會,社會生產力有很大發展,隨著農業技術的進步、文字的出現以及階級產生等一些因素,為了進行系統的規范教育,學校應運而生,并且從生產勞動中獨立出來,成為了專門培養人才的場所。
隨著學校教育的發展,教師職業也在數量和質量上逐漸增多和提高。不過當時的教育機制完全被統治階級壟斷,教師成為了統治階級的一部分,脫離了生產階層。
我國西周時期,“學在官府”是學校教育的主要特征。這一時期官學的教師一般都是由有知識、有學識的政府官吏所擔任,教師職業依附于統治階級存在。這種政教合一,官師一體的制度不僅盛行一時,而且還在在中國封建集權的社會制度下長期延續。春秋時期,逐漸興起私學,在私學中的教書先生也多是些能夠識文斷字、粗讀詩書的不得志之人。那些得志的文人則受官本的影響“學而優則仕”。在公元前509年,在意大利半島的古羅馬,初等教育學校的教師大都是被釋放出來的奴隸,他們為了謀生才成為教師。同樣,在十七世紀之前的歐洲,各國的初等教學教師是當地的教堂唱詩人、鞋匠、裁縫等等這些社會地位底下的人。可見古代時期的人們對于教育的認識是非常淺顯的。古代教師的教學水平有限,學校授課內容單一,初等教育并不要求教師具備淵博和精湛的專業技能,若“識文斷句”即可為師,這就是傳統教師角色。傳統的教師角色基本上可以定義為知識傳授者,教師是知識的擁有者,而學生則是知識的接受者,學生接受教師的控制和監督。古代教師的角色是單一化的,當時的人們也沒有對教師產生更多要求和期望。隨著時代的發展和進步,這種關系逐漸從一元化向多元化發展。
二、產業革命以后的教師
這時,教師作為一種職業獨立出來,得到社會的認可。
科技的進步推進了時代發展的歷程,人類社會發展到了一定的階段時,培養教師的專門形式--師范教育應運而生。處于這個階段的教師,主要是那些有一定文化基礎知識的人,通過師范教育的專門職業訓練培養出來,這時教師作為社會所需要并認可的職業才獨立出來。文藝復興之后,工業革命的推動與市場經濟的發展促使教育普及,從而需要大量的專業技能人才。此時世界各國都紛紛成立了專門的教育機構來培訓人才,這是社會發展需要的產物。1648年法國政府創辦了教師講習所,對教師進行專門的培訓;1794年巴黎師范學校宣告成立。在19世紀后期,各國的師范教育事業都得到了空前的繁榮發展。
教師逐漸被社會認可,教師隨著教育事業的發展從數量和質量上都得以提高。這一時期教師的教育者角色確立了起來,教師的職業地位也確立下來并逐步走向正規化、系統化。同時整個社會對教師角色的開始有了新的要求和期望,但此時教師的主要活動就是傳授知識,依舊存在著局限性。眾所周知,工業社會所需要的人才是模式化的人才,教學模式是班級授課制,講授法則作為教學方法,這樣就確立了傳統教師知識傳授的角色定位。這種定位的確立也是存在著局限性的,因為它忽視了學生是有獨立思想存在的,忽視了學生自身存在的潛能,忽視了學生的學習能力以及情感方面的需求,隨著時間的推移,暴露出來的問題會越多。它不能培養學生的創造性和塑造學生完整的人格,反而導致培養出來的學生將不能很好的順應時代和社會的發展和需求。
三、二戰以后的教師
隨著社會越來越發達,科技水平越來越高,社會對所需求人才的質量也變得十分的嚴苛。這一時期,西方各發達國家對教師職業素質的要求也是越來越高了,還要求教師必須具有專業的職業證書才能夠就業。在這個階段的教師大都具有本科及以上文憑,他們在校期間苦求教育原理、教育技能,而后參加、通過教師職業證書的考試,從而走向工作崗位。20世紀上半葉,發達國家的教師培訓工作將要或已經進入這個階段。第二次世界大戰以后,社會變革層出不窮,科學技術也日新月異,進入后工業社會時期。這一時期更加強調教師素質提高與專業知識技能的完善,同時也注重教師所肩負的社會責任。西方國家教育理論的發展,實習制度的確立,重視教育實習以及教師培養機構的改革,都確保了教師責任的實現、教師素質的提高以及教師能力的進步。20世紀70年代以前,西方教育界將傳統的教師職務在性質上看成是現實主義的、保守主義的、個人主義的,強調教育面臨著質的轉變時期。作為承擔這一革新職責的教師,必須以未來主義,進步主義,協作主義為基礎。
四、當代教師
在信息技術的發展,經濟、政治和文化領域的全球化趨勢逐漸形成這一大背景下,各國的教育制度都發生的了變化。尤其是對于高素質、創造性人才的突出培養。這就要求教師的角色相應的從一元化向多元化轉變。只有轉變教育觀念、實現體制創新、實現教師職前培養與職后培訓一體化等多項措施的實現,以及實現教師作為多種角色的統一,才能培養出順應時代發展、被時代所接受的新型人才。
20世紀70年代,歐美國家進入了信息時代。信息技術的發展,推動了世界政治、經濟以及文化領域全球化趨勢的形成,這一時代背景對于世界各國都產生了很深的影響。此時,相應的教師角色就融入了新的時代內容。新的時代要求這些文化者具有更加高的專業素養與教學技能,需要教師培養出知識經濟時代需要的創造性人才。以此同時,一些具有時代特色的詞語可以凸顯教師角色的新特點,比如說“跨學科”教師、“學習的促進者”、“知識的組織者”,其他描述現代教師角色的詞還有“研究型教師”、“人格教師”、“合作型教師”、“創造型教師”以及“協調者”、“輔助者”、“學習者”、“激勵者”、“輔導者”等。社會的經濟、政治、教育的發展帶動了教師培訓方式的發展。從不同的視角來審視教師角色時,教師所承擔的角色就是多樣化的。不同的時代,社會的發展就需要有具體的教師角色去適應,教師角色也逐漸走向多元化。
通過對教師角色演變歷程的研究,可以發現教師角色是一直不斷地向前發展的。由于社會時代發展的需要,教師從最初的知識不完備到知識完備,從兼職到專職,這也充分說明了教師角色是隨著社會的發展而發展的。隨著經濟、科技以及文化的發展,時代與社會對教師提出了許多新的要求,更是要求教師擔任起學習者、反思者、指導者和研究者、人格型教師、創造型教師、全能型教師等多重角色。因此,教師角色要順應時代的發展和要求,在新的時代背景下,理解和塑造自己的職業角色。在教育實踐中做到既是教育者,也是研究者、學習者等多重角色統一,以承擔起培養具有知識創新和具有較高素質的職業人才的歷史使命。
參考文獻:
[1]顧明遠.教育大辭典(增訂合編本)[M].上海:上海教育出版社,1997.
[2]吳式穎,閻國華.中外教育比較史綱[M].山東:山東教育出版社,1997.
[3]沖原豐著,劉樹范、李永連譯.比較教育學[M].吉林:吉林人民出版社,1984.
作者簡介:
陳 潔(1981-),女,濮陽職業技術學院講師,研究方向:中國現當代文學、教育學。
基金項目:本論文系濮陽職業技術學院院級課題“教師教育文化研究”教育科研研究項目的相關內容,項目編號:2015PYZYJK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