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麗
[摘要]新課程提出以人為本的教學理念,教師應尊重學生,站在學生的角度考慮學生的感受,真正理解學生的一切。教師應該對學生多一點熱情,少一點冷漠;多一點理解,少一點埋怨;多一點耐心,少一點急躁;多一點鼓勵,少一點責備。
[關鍵詞]理解;微笑;欣賞;第二雙眼睛
學生是教學的對象,有思想有尊嚴,新課程提倡以人為本,需要教師尊重學生。教師要理解學生,尊重學生的差異,理解學生的一切。在新課程背景下,教師應該怎樣對待和理解學生呢?
一、學會對學生微笑
曾經看過這樣一個教學案例,一位教師課間經過低年級的教室,幾名學生正在玩“模擬法庭”的游戲。小法官一臉嚴肅地對各類“犯人”進行著宣判:“小偷,屢教不改,有期徒刑兩年;局長,貪污受賄,有期徒刑四年;教師……”這時,“小法官”看見這位教師,宣判戛然而止,教師猜測著“法官”將要宣判的內容。為了揭開謎底,教師蹲下身子藏起來,聽“小法官”繼續宣判。這時,“小法官”一臉嚴肅地宣判起來:“教師,從來不對學生微笑,有期徒刑六年。”聽到這里,相信所有的教師都會愕然,隨后便會陷入深思,是啊,每天進入學校就板起面孔,課上課下,甚至放學,就是在假期見到學生都要嚴肅地批評幾句,見到學生就不會笑了,以至于學生在描寫老師的作文中常常出現“表情嚴肅”“不茍言笑”等詞語,其實微笑是一個最具“風景”的表情,可以提升人氣,融洽關系。如果一名教師每天都春光滿面,一定會成為一名學生喜歡的教師。當然,微笑不應該僅僅是教師的一種表情,而且應該是教師內心感情的自然流露。那種虛情假意、為了達到某種教育效果的“包裝”式微笑,只能一時迷惑學生,只有教師由衷地熱愛學生、尊重學生時,學生才能“讀”懂老師臉上的微笑,這種微笑才真正有穿透力和感染力,既然我們都那么熱愛自己的學生,就不應吝嗇我們的微笑。
二、欣賞每一名學生
班級里有這樣一名學生,他語言表達不清,非常地“懶”,不愿張嘴讀,更不愿動筆寫,語文作業寫得很不認真,錯誤百出,考試時經常是空白一片。我用了很多常用方法幫助他學習,都不見成效,就在這時,我發現了他的優點,他在數學課上能夠集中一段時間注意力聽老師講課,并且能積極參與課堂,回答老師提出的一些問題,能夠按時完成數學作業,我嘗試改用欣賞的眼光審視他、引導他和教育他。首先,肯定他和其他同學一樣聰明,他能學會數學,也一定能學好語文,然后允許他自愿做作業,可以全做,可以選做,實在理解不了的也可以不做。在我的欣賞下,他有了進步,語文課上能和同學一起認生字和讀課文了,能夠認識一些字,并學著寫簡單的字了,開始主動寫自己會做的作業,這對于他來說是非常大的改變。
渴望被欣賞是人的一種基本精神需求,學生也一樣。在社會生活中,每一個人都渴望得到別人的欣賞;同樣,每個人也應該學會去欣賞別人。欣賞與被欣賞是一種互動的力量之源,欣賞都抱有愉悅的心情和仁愛的懷抱,被欣賞者必產生自尊之心、奮進的動力和向上的斗志。教育格外需要重視這種“欣賞效應”,相信每一位教師的教學經歷中都會有一些特別的學生。教師不要厭煩,也不要輕易放棄對他們的教育,要記住每一個孩子都是天使,每一個孩子身上都有閃光點,教師要學會用欣賞的眼光發現這些閃光點,鼓勵學生,每名學生都是一座潛力無窮的寶藏。
三、為學生擦亮“第二雙眼睛”
班級學生小A是個讓所有老師都頭痛的學生,數學課上,有一名同學因為感冒突然嘔吐,周圍的同學都捂住鼻子,嘴里還說著真惡心。小A同學卻麻利地拿起工具,開始打掃臟物。我問他為什么不怕臟,并且這么快樂,他不好意思地說:“為別人做一點事情,我覺得很高興。”后來,我經常注意他,每次做值日,別人都馬馬虎虎,只有他把地面擦得干干凈凈,把桌椅擺得整整齊齊;別的同學沒帶文具,他每次都愿意把自己的文具借給他們;有鄰班的同學在課間玩耍時摔破了手,他急忙把其送到校醫室……我把這些看在眼里,記在心上,不斷發現他的優點。平時,教師經常在一起交談,每當談到學生時,總有些教師抱怨學生不聽話、學習成績不好,全班學生令教師滿意的竟寥寥無幾。
其實,人有兩雙眼睛,外在的眼睛和內在的眼睛。外在的眼睛看現象,內在的眼睛看靈魂。許多時候,一個人內在的眼睛是閉著的。我們很多教師就是這樣:看見分數,卻看不見孩子的可愛善良;看見外表,卻看不見心靈。在不知不覺和無可奈何中,一些教師壓抑著學生一顆顆純真的心靈。教師一定要先改變自己的偏見,擦亮自己的“第二雙眼睛”,才能引導學生也擦亮“第二雙眼睛”,看到他人的優點和美好心靈。
四、把學生當成“孩子”
我們的學校、家庭和社會,對孩子的生活、學習、做人等方面總是管得過多,管得過嚴。我們在孩子面前都以一個長者的姿態出現,對孩子的一切活動都要過問,讓孩子每天生活得很拘謹,遇事首先想到的就是“這事我要是做了,不知爸爸媽媽老師怎么說。”
孩子是學生,學生更是孩子。還是孩子的“學生”,臉龐應該是陽光燦爛的,心靈應該是活躍舒張的,不該被賦予明確而鐵定的義務,不該被某種規則緊緊牽扯。教師應發自內心視學生為孩子,才能真正做到“一切為了孩子,為了孩子一切,為了一切孩子。”
五、讓學生像他自己
在我們的學校,許多教師要求學生上課不插嘴,發言必須舉手;上課必須坐得端端正正,雙手要放到背后;上課鼓掌必須節拍一致,次數一致;作業格式要統一,答案也要統一……有這樣一個例子,中國學生與外國學生在接受電視臺記者采訪時表現完全不同:我國的學生在攝像機面前大都表情嚴肅,一本正經,像成人似地回答著提問;而外國的學生在攝像機面前往往表現得天真活潑,有的學生甚至還會一邊對著攝像機做著鬼臉,一邊發表著自己幼稚而獨到的見解。
我們的教育應追求的目標是根據每個學生的特點,為他們創造一個廣闊、自由的個性發展空間,提供一個順應和開發潛能的機會,并通過因材施教等方法去塑造學生的個性。從某種意義上講,能否根據每一個學生的特點去塑造學生的個性,是衡量我們的教育是否達到理想境界的一個重要指標,所以,學生有缺點不可怕,可怕的是學生沒有特點,沒有個性。我們每位教育工作者必須記住:教育的目的不是讓學生或像他,或像你,或像我,而是讓學生像他們自己。
六、保護學生的尊嚴
很多課堂會出現這樣的一幕:單元考試過后,教師大發雷霆,讓那些成績差的、不及格的學生站起來,或是到全班學生面前站成一排,一個一個地批評。個別教師還會選擇一些傷害學生自尊心的言語,這些學生有的低著頭,有的臉憋得通紅,還有的眼淚在眼眶里打轉……
我們常常教育學生尊敬師長,可是我們的一些老師呢?從不給學生留一點尊嚴,從沒考慮學生的心靈很脆弱,特別容易受到傷害,最后在他們的心里留下抹不去的陰影。對于學習成績不理想的學生,教師應該給予更多的溫暖、愛心、輔導和鼓勵,應發自內心地尊重他們,其實這些學生比其他學生更渴望得到教師的尊重和愛護。教師一個親切的笑容、一個溫馨的目光,都會讓他們倍感溫暖。每一位教師都應放下架子,讓心與心交匯,手與手相牽,只有發自內心來關愛自己的學生,才能換來愛的回報。
每一名學生都是有血有肉、有情有義、有思想有靈魂的個體,他們是生機勃勃、千姿百態的幼苗。作為教育工作者,我們要對學生多一點熱情,少一點冷漠;多一點理解,少一點埋怨;多一點耐心,少一點急躁;多一點鼓勵,少一點責備。只有做到真正理解學生,才能夠有效地教育學生。
參考文獻:
[1]方明.陶行知名篇精選(教師版)[M].北京:教育科學出版社,2006.
[2]嚴育洪.新課程教學問題討論與案例分析[M].北京:首都師范大學出版社.2006.
[3]趙鶴齡.教師職業能力[M].哈爾濱:東北林業大學出版社,2009.
(責任編輯 馮 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