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文睿
摘 要:“雙性同體”理論由伍爾夫于20世紀引入文學領域,是西方女性主義的重要理論之一,而女性主義者追求的理想人格特質“雙性氣質",逐漸成為男女兩性人格全面自由發展的理想狀態。薩克雷小說《名利場》中的利蓓加和德萊賽小說《嘉莉妹妹》中的嘉莉都是具有“雙性氣質”性別魅力以及擁有男性戾氣的勇敢女性。本文試從女性主義的視角探析利蓓加和嘉莉的“雙性氣質”,以此展現她們作為顛覆傳統女性形象的女冒險家的性別魅力。
關鍵詞:雙性氣質 女性主義 《名利場》 《嘉莉妹妹》
19世紀英國批判現實主義作家薩克雷的代表作《名利場》和20世紀美國自然主義作家德萊賽的經典力作《嘉莉妹妹》,都曾遭到文學評論家的詬病。在男權社會中,兩位“被妖魔化”的女主人公橫空出世,她們以極富反叛精神的“女野心家”形象出現,廣受文學界關注。兩部小說都描寫了“家庭天使”和“女冒險家”,并對人物角色進行了對比,比如《名利場》中集美麗、善良于一身的愛米麗亞和《嘉莉妹妹》中溫柔體貼的敏妮,都代表傳統男權文化視域中的“天使”一角。相比于“天使”的女性形象,利蓓加和嘉莉更趨向于“妖婦”形象。認真探析她們的形象特征,會發現利蓓加和嘉莉不僅僅具備傳統女性的典型氣質,同時還具備異于常人的男性氣質?!半p性同體”的利蓓加和嘉莉在各自的人生道路上拼搏奮進,不惜用盡手段躋身上層社會來實現自身價值。她們身上確實存在性格弱點以及為人所詬病的人格缺陷,但不可否認,“雙性氣質”的性格魅力在她們身上閃閃發光,熠熠生輝。
一、雙性氣質
“雙性同體”(androgyny)來源于原始神話,歷史淵源十分悠久。在中國的創世神話中,天地原為一體,后清者上升為天,成為天公,濁者下降為地,成為地母。西方《圣經》認為,上帝是雌雄同體的神,上帝從亞當的身體內抽出一根肋骨創造了夏娃,造就了女性。隨著人們對兩性認識的發展,“雙性同體”的概念也在逐漸變化。
“雙性同體在生物學上的概念指的是人體結構和生理表征的兩性混合,在心理上則指的是人格中同時兼備強悍和柔情、果敢和細膩等跨性別特征?!眥1}而在文學領域最早是由伍爾夫引入,她認為人類的大腦同時具有男女兩性的性格特征,“雙性同體”是兩性關系中最為和諧的狀態。伍爾夫在《一間自己的房間》中提出:“每個人都有兩種力量控制自己,分別是男性的力量和女性的力量。然而,在男女兩性各自的腦海中,自身往往是最有力量的角色!最正常、合適的境況就是兩種力量結合在一起和諧生活、精神共鳴的時候。”{2}
在“雙性同體”的基礎上形成了“雙性氣質”這一概念,“‘雙性氣質是指破除壓制,釋放被否定部分,以達到人的全面自由發展狀態;兩性中對立因素和諧共處,互補互惠,消弭等級”{3}。這是一種跨越傳統的兩性分類,更是人類理想中的性別范例,能最大限度地發掘出人類的潛能。它是實現人的全面自由發展,將男女兩性性格中的優點互補互利的最佳狀態。擁有“雙性氣質”的男女兩性在社會化的大環境下更能適應生活,從容面對挫折。
二、利蓓加和嘉莉的雙性氣質
《名利場》和《嘉莉妹妹》都是以資產階級的生活狀態為真實寫照,生動地再現了當時作家所處社會的風貌。利蓓加和嘉莉都是來自社會底層的勞動女性,她們獨立自主,迎反傳統的逆流而上。敢于向傳統、權威挑戰的道路并不是一帆風順的,就像第一個吃螃蟹的人總會因為與常人不同而被當作“異類”。作為“異類”的女冒險家利蓓加和嘉莉卻在各自的人生軌道中散發出“雙性氣質”的性別魅力。她們美麗、溫柔,女性氣質表現得淋漓盡致,擁有這一層閃亮的外衣讓她們更容易受到男性的垂愛,成了她們進入上層社會的一把利器。但她們的成功絕非只是擁有純粹的女性氣質這么簡單,利蓓加和嘉莉身上所折射出的男性戾氣才是真正將她們推向人生巔峰的鋪路石。
1.利蓓加和嘉莉的女性氣質
利蓓加和嘉莉符合男權社會對理想女性的要求,她們擁有出類拔萃的容貌,美麗動人。姣好的面容讓她們在男權社會中左右逢源,可以肆意操控男性以達到自己的私欲。美麗的外表讓利蓓加一開始就受到男性的青睞,從學校里為她魂不守舍的牧師到差點向她求婚的喬瑟夫,再到為愛甘愿放棄一切的羅登,他們都被利蓓加的美貌所傾倒,甘愿拜倒在她的石榴裙下。美麗的嘉莉同樣如此,列車上偶遇的銷售員杜洛埃對她一見傾心,酒店經理赫斯特渥對她愛到無法自拔,甘愿舍棄自己的家庭和體面的工作為愛私奔。她們的美貌是進入上流社會的敲門磚,而被她們美麗外表所吸引的男性則是帶領她們走向上流社會的領路人。
兩位女主人公所展現的第二個突出的女性氣質是溫柔,善解人意。利蓓加從小生活艱苦,8歲就扛起了家庭的重擔,她比同齡女子更成熟,也更工于心計。雖然人物形象中的溫柔特質有虛假成分,但這種女性氣質也不可避免地成為她性格的一部分。在言行上,利蓓加表現得如同溫順的羔羊,善解人意。在丈夫羅登面前,她總是溫柔乖巧,盡顯為人妻的賢惠;在斯丹恩勛爵面前,她也是一副小鳥依人、溫婉可人的姿態。比起逢場作戲的利蓓加,嘉莉的溫柔善良則是性格中自然散發出的女性魅力。她說話柔聲細語,愿意做傾聽者的角色,傾聽男人們在職場、在外界的赫赫戰功,并給他們以崇拜和肯定。她為人賢惠善良,在赫斯特渥外出工作時,甘愿做全職主婦犧牲小我,在丈夫工作出現瓶頸時,又耐心勸導。如果說美貌吸引了男人的眼,那么溫柔則狠狠抓住了男人的心,利蓓加和嘉莉所散發的女性氣質才是通往上流社會的康莊大道。
2.利蓓加和嘉莉的男性氣質
“西方傳統的二元論認為,男人天生果敢、堅決、勇敢、獨立,具有支配力與統治力等;而女人則天生溫柔、順從、體貼、優柔寡斷,容易被支配與被統治等?!眥4}這種被割裂開來的二元論一直受到女性主義者的反對,女性主義自誕生以來就以追求男女平等、體現女性價值為目標。本文用“雙性同體”打破二元對立思想,對利蓓加和嘉莉散發出的男性氣質加以探析。
(1)獨立自主,大膽挑戰權威。利蓓加和嘉莉的男性氣質體現于獨立自主,大膽挑戰權威。利蓓加的這種男性氣質在平克頓學校時就鋒芒畢露,校長平克斯坦小姐要求她教低年級學生鋼琴時,她勇敢反駁道:“我是來陪學生們說法語,而不是當音樂老師,幫你省錢的。給我錢,我才教課。”{5}這種挑戰權威的精神也被當作是男人應具備的氣質和品格。
嘉莉的男性氣質則表現在她對人生的三次選擇上,在生病丟棄工作等困境的逼迫下,嘉莉沒有向命運退縮,第一次選擇繼續留在大城市奮斗;第二次選擇離開杜洛埃,與擁有更高貴身份的赫斯特渥結婚;第三次,當赫斯特渥因為工作處處碰壁窮困潦倒時,嘉莉自謀演員職業撐起一片天。她的每一次選擇都體現了極大的自主性,這種勇敢堅強的個性正是男性氣質的體現。
(2)勇于向男權社會發出挑戰。女性主義者認為事業成功不是男性的專利,女性同樣可以撐起事業的一片天。利蓓加和嘉莉的男性氣質還體現在敢于挑戰男權制社會,顛覆了“男主外,女主內”的家庭格局。利蓓加的丈夫羅登是游手好閑的紈绔子弟,毫無生存能力的他在被姑媽剝奪了繼承權后更是一蹶不振,無奈之下利蓓加擔起了家庭的重任,她是家庭里的經濟和精神支柱,絞盡腦汁為丈夫謀求工作,拋頭露面承擔著男人該承擔的責任。而羅登是個委身于妻子的角色,在他們的婚姻里利蓓加占據絕對的領導地位,丈夫完全服從她的管理安排并對她崇拜不已。這種家庭格局完全背離了當時的社會常態,利蓓加在家庭里的領導力也是其男性氣質所散發的魅力。
嘉莉事業上的成功也絕非普通“家庭天使”般的女性可比擬,她敢于向男權社會挑戰的男性氣質顯露無遺。嘉莉由一個無知的鄉村少女變成一個成功的女演員,一步步贏得了她想要的輝煌,而丈夫赫斯特渥卻不堪生活的負重,淪為街頭乞丐。嘉莉事業的成功與丈夫窘迫境遇的對比更加突出她男性氣質下的性格光環。
三、小結
分析兩部小說的結局,不難看出,利蓓加的悲劇和嘉莉最后孤獨坐在搖椅上的結尾,說明在男權意識深重的社會,女性的自我解放道路荊棘密布,困難重重。作為顛覆“家庭天使”出現的新女性形象,利蓓加和嘉莉卻擁有自身的性格優點。本文運用“雙性同體”理論分析利蓓加和嘉莉身上散發的“雙性氣質”魅力,結果表明,利蓓加和嘉莉都是獨立自主、勇于拼搏的女勇士,這是她們魅力的真正體現。客觀來說,“雙性氣質”讓兩位女主人公極具性格魅力,而過度消費自己的雙性氣質卻讓利蓓加和嘉莉喪失了女性美好的一面。21世紀的今天,“雙性氣質”的男女兩性更為大眾所接受,從“春哥”“范爺”這些上升為褒義的網絡詞匯可看出,“雙性氣質”的女性在當代已成為一種普遍的現象,而想要正確詮釋出“雙性氣質”的性格魅力就必須權衡好道德和良知、精神和物質、夢想和現實的層層關系。
{1} 胡經之:《西方文藝理論名著教程》,北京大學出版社2003年版,第505頁。
{2} 劉炳善:《伍爾夫散文》,中國廣播電視出版社2000年版。
{3} 傅守祥、胡雯:《“雙性氣質”的性別魅力與現代困境》,《淮陰師范學院學報》2012年第2期。
{4} 楊愛華:《塔瑪拉·伊萬諾夫娜的“雙性氣質”》,《俄羅斯文藝》2008年第4期。
{5} [英]薩克雷:《名利場》,楊必譯,人民文學出版社1957年版。
編 輯:杜碧媛 E?鄄mail:dubiyuan@163.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