郭建
中國古代的“樓堂館所”,以官衙為代表。而在明清兩代,中國的官衙大多破敗不堪,“官不修衙”成為當時的風氣。之所以如此,是因為大興土木建造“樓堂館所”,會給人“靡費”的印象,而引起“輿情”不滿,進而影響政績考核。
如果通過時間隧道回到兩三百年前,去實地考察一個州縣衙門,那么首先引起我們注意的當然就是衙門建筑群。這一建筑群的坐落、布局、結構、裝修等等細節并沒有明確的法律制度予以規定,但是卻約定俗成,各地的州縣衙門都基本一致。
根據劉敦楨先生《中國建筑類型及結構》一書中的分析,明清時除了京城外,各地城市的理想規劃格局是:在一個圓形或方形的封閉城墻圈內,有著正南正北的方格街道網。當然大部分城市無法完全實現這樣規整的規劃,但基本上都有兩條南北交叉十字形大道。一個城市的最高級別的衙門總是位于東北方向的城區內。這是因為中國歷來以北為尊,皇帝的宮殿都位于京城的正北方,地方城市為了遷就十字形的大道,尤其是為了避開尊貴的正北方位,所以只能把衙門設在東北方位。
不過,不要認為尊貴的衙門其建筑肯定是巍峨堂皇、宏偉壯觀,實際上只有新建造的衙門才是這般體面。過上個十幾年、幾十年,衙門建筑就會褪去它的光彩,變得灰暗邋遢。
如果我們回到那個年代,實在不必因為看到州縣衙門那副破敗的樣子而吃驚。在新建衙門的時候可以征收專門的賦稅,有一筆專門的經費。而以后維修費用卻是沒有著落的,要維修就必須向上級打報告請求從每年的正常賦稅收入中撥出專款,不過這樣做潛在的危險是給上級落下一個“靡費”的印象,并減少國家神圣的財政收入,進而影響政績的考核。
當然也可以在當地征收特別的稅捐,而這樣做的結果會與當地紳士、財主為敵。這些紳士、財主熱衷的是在本地修建文昌廟、魁星樓,以保佑本地的文運,讓自己的子弟進入官僚階層。修建衙門,對于紳士、財主卻沒有什么現實的好處。得罪紳士、財主,由當地紳士操縱的“輿情”就對州縣官不利,最終會影響州縣官的仕途。
還有一個解決維修費用的辦法,就是州縣官從自己那些不入正式賬目的“陋規”收入中拿出若干來充作維修經費,不過明明可以塞進自己腰包的錢財卻用來辦公事,這是多么讓人肉痛的事。況且州縣官職務只是官員們仕途上的一級臺階,把臺階擦得太亮又有何必要?如明朝的《新官軌范》一書提醒新到任官員:“衙門不可過于修飾,但取門戶牢固、墻壁堅完。”
由于種種因素,明清以來官場上一直流行所謂“官不修衙”的諺語,甚至認為凡熱心維修衙門的官員會釘在這個職位上升不了官。所以只要衙門建筑不是太礙觀瞻或有倒塌之虞,州縣官絕對不會自動想起來去維修,衙門建筑也就經常是破敗模樣。而且,有的衙門建筑本身,是利用一些舊房子改建的。
這樣一來,衙門的壽命并不長。完整保存至今的古代州縣衙門,在全國一座也找不到,遠遠少于文廟、文昌閣之類的建筑。以至于現在只能依靠明清時期的地方志及各類史料,來復原當時州縣衙門建筑的基本布局和模樣。
(摘自《新華每日電訊》 圖/張文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