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自1694年英格蘭銀行的成立標志著現代化商業銀行的出現,銀行業經過了300多年的發展,而主要經營證券發行和票據承銷的投資銀行在18世紀開始以商人銀行的形式出現在英國。后者在出現之初是在前者的業務中衍生出來的,但是具有獨立的形式。后來在銀行業的發展中,兩者不斷經歷著分分合合,其中不乏自然發展的結果,也有法律和政策的強制。當今社會金融國際化競爭加劇,放開分業經營限制能使一國銀行業更加具有國際競爭力,但是隨著經濟發展去管制帶來的風險也將蔓延至全球。文章討論和總結了投資銀行與商業銀行是否應該分業經營。
【關鍵詞】商業銀行;投資銀行;業務分業經營
一、商業銀行與投資銀行起源
商業銀行是指主要從事存貸業務的銀行機構,而投資銀行是在資本市場上為企業發行債券、股票,籌集長期資金提供中介服務的金融機構,主要從事證券承銷、公司購并與資產重組、公司理財、基金管理等業務。
投資銀行起源于商業銀行,在逐漸發展的證券市場中發展起來。投資銀行的主要業務是證券發行、交易、承銷以及擔任企業的財務顧問。
二、分業與混業的特點
(一)分業經營的優缺點
世界上的多數國家一直堅持著銀商分離制度的原因有三:第一,銀行會把自己運用于自己經營的商業,這樣其他商業企業獲得資金就受到了很大的限制;第二,銀行為了打敗自己的經營對手,即使有剩余的資金也不會借給其他商家,造成了資金資源的浪費;第三,銀行可能會將儲戶的錢用于風險大的商業,這樣會極大地損害儲戶的利益。
分業經營的優點:第一,有效地降低整個金融體制運行中的風險。許多經濟學家認為,經濟危機的根源在于銀行業的危機。只要銀行不發生危機,就不會發生大規模的經濟危機和大蕭條。經濟危機的傳導一般遵循“經濟環境惡化→股票和債券拋售→證券市場危機→銀行危機→經濟危機”的規律;第二,分業經營有利于保障證券市場的公平合理。由于商業銀行掌握了企業的資金賬戶狀況,透過貸款等信用關系了解了企業的信用狀況、財務狀況和經營狀況,這些信息在證券市場上十分珍貴,商業銀行就此才與證券市場的話,會造成內幕交易,損害廣大投資者的利益。商業銀行掌握了大量的資金,同時又有很強的流動性需求,這個特點使它在證券市場的投資具有短期性,這種大額資金的頻繁進出會造成證券市場的大起大落,甚至有被操縱的風險。
(二)混業經營的優缺點
事實上,分業經營使金融產業各司其職限制了競爭,同時也削弱了發展和創新的動力,使金融產業長期處于保護傘下,缺乏成長性。在金融創新的激勵下,分業經營的狀態遲早會被突破,這也就是混業經營的外在原因。Ken B.Cyree(2000)混業經營的內在原因就是利潤最大化和分散風險的驅使。
混業經營的優點:第一,混業經營可以分散銀行風險。也就是說,在一項業務上的虧損,可以在另一項業務的盈利上補回來。混業經營增強了銀行的整體抗風險能力;第二,混業經營可以使全能銀行充分利用資源,提高資金的利用率,極大地促進經濟的繁榮,并實現金融業的規模效益;第三,混業經營使銀行能全面掌握企業的基本信息和經營財務狀況,在商業銀行業務中有助于企業信用的評估,減少銀行壞賬,在投資銀行業務中有助于減小投資該企業證券的風險和承銷風險;第四,混業經營使得金融業競爭加劇,可以提高社會總福利,并且促進金融創新。
三、針對分業和混業經營的監管模式(以美國為例)
(一)分業經營時的機構型監管模式
機構型監管模式是指監管機構的劃分對應于金融營業主體的劃分,在這種監管模式下只根據金融機構性質和不論從事何種業務而劃分其對應的監管機構。這種監管模式是最早在沒有專門的金融監管的情況下,為應對1929年經濟危機而確立的。在銀行監管方面,有貨幣監理局、聯邦儲備委員會和聯邦存款保險公司三個聯邦級管理機構并存。在證券監管方面,由證券交易委員會(SEC)和下設9個地區證券交易委員會共同監管。在保險監管方面,由州保險監管署(SIC)根據各州保險法進行監管,并成立了全美保險廳長聯席會議。
(二)混業時期的功能型金融監管模式
功能性導向監管是指同一類型的金融活動由同一監管者進行監管,不管這個金融活動是由哪一類金融機構從事來劃分監管機構。功能導向型監管最典型的是美國1999年開始實施的《金融服務現代化法案》中確定的監管模式。由于法案承認了一種新的混業經營的組織類型——金融控股公司,金融控股公司的銀行類分支機構仍由原有的銀行業監管者監管,而非銀行類分支機構的證券部分由證券交易委員會(SEC)監管,保險部分由州保險監理署(SIC)監管。SEC和SIC被統稱為功能監管者(functional regulators)。
(三)危機后的思考——目標導向型金融監管模式
藍圖建議將金融監管劃分為三部分:市場穩定監管者、審慎金融監管者、商業行為監管者。由美聯儲進行市場穩定監管,收集和披露市場穩定相關的信息,對金融風險進行監控。設立審慎金融監管局,主要負責由政府擔保的金融機構的監管,保證其資本充足性和投資活動限制等,使各類金融機構能夠在合規的前提下展開競爭。設立商業行為監管局,對所有類別的金融機構的商業行為進行監管,保護投資者和消費者的利益。
四、商業銀行和投資銀行的分合取向
Asher和Richard(1998)對比了以色列和美國誰更需要《格拉斯法案》。他們認為:混業經營是適用于特定的經濟環境的。只有在完善的監管、銀行業充分競爭、低通貨膨脹率和低政府負債率的環境下,混業經營有巨大的優勢而且不必承擔過高的風險。
Kathy和Linda(2004)通過研究對美國幾次關于分業和混業的法案出臺時商業銀行、投資銀行的股價對這些消息的反應,得出結論:美國的投資者相信混業經營對金融服務行業發展更加有利,在去管制化的過程中沒有任何行業和部門在其中蒙受損失。因此對于美國來說,經濟環境要求選擇混業經營的道路,而防范2008年金融危機重演,并不是靠分業經營能夠解決的,而是應該在堅持混業的同時不斷調整和完善監管機制。對于中國來說,目前在沒有完善監管、銀行業務主要集中在四大國有銀行的情況下,混業經營不是首選,而是應當在分業經營保證經濟穩定的前提下,審慎地放開金融創新,提高國際競爭力。
作者簡介:于健,女(蒙古族),內蒙古赤峰人,在讀碩士研究生,研究方向:投資銀行理論與實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