辜春燕
摘 要: 2013年釀酒工程人才與技術產學研創新戰略聯盟自成立以來,秉承“企業發展靠科技、科技進步看人才”的人才與技術一體化觀念,以釀酒工程產學研教學實踐基地單位為紐帶,整合釀酒領域科研、教學、裝備、生產等多方優勢資源,搭建以人才培養為基礎、以科技創新為手段、以技術進步為目標的行業資源共享平臺,組織實施釀酒領域共性科技項目,參與行業科技發展戰略規劃及產業發展戰略活動,培育行業技術骨干隊伍,解決企業發展瓶頸問題,增強行業自信和國際影響力,推動中國傳統釀酒產業不斷發展和走向世界。
聯盟將努力探索產學研合作培養創新型人才的模式,構建人才與技術相偶合的產學研用創新合作機制,促進傳統釀酒產業從勞動密集型向技術人才型升級換代。
關鍵詞:聯盟工作 經驗體會 不足與展望
中圖分類號:G27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003-9082(2016)04-0077-01
一、聯盟工作進展情況
聯盟工作緊緊圍繞著產學研結合、瞄準行業國際前沿、實現多方共贏為目的,開展了大量的互幫互助工作,全面超額完成了聯盟年度工作計劃目標。
1.科研院所、企業積極參與學校人才培養
培養行業和社會需要的人才,是聯盟成立的宗旨。因而聯盟一直積極進行著多方嘗試,通過開展專家講座、共商人才培養方案、申報社會急需新專業、指導學生現場實踐等措施,使學校人才培養與企業需求接軌。
水井坊公司總工程師賴登燡教授任教2011級和2012級釀酒工程專業“白酒生產技術及工廠設計”、“釀酒工藝設計”課程;劍南春集團總工程師徐占成教授任教2011級、2012級和2013級釀酒工程專業“白酒風味質量設計”、“白酒品鑒及勾兌技術”課程,受到學生好評;徐占成教授還參與了2013級釀酒工程專業人才培養方案修訂和最終審定工作;沱牌舍得酒業李家民總工程師參與了2015年釀酒工程專業人才培養方案的專家審定工作;國家酒檢中心主任鐘杰高工參與了“食品質量與安全”新專業的全程申報和人才養方案修訂和專家審定工作。
八百壽酒業、三蘇酒業等多次為釀酒工程專業學生的科技創新活動、大學生科研訓練、釀酒快樂體驗教室、酒文化社團活動等提供各種支持,包括技術咨詢、物品贈送以及經費贊助等多種形式。
2.大學、科研院所專家積極服務企業發展
聯盟積極為成員單位組織出國訪問交流、開展科技咨詢、提供科研支持、合作撰寫專著、培訓企業進修人員、指導企業博士后等多樣性活動,使成員單位真正感受到聯盟的活力、合力和引領作用。
2013年11月,由聯盟發起組織了第七屆“中日釀造技術與食品”學術研討會及赴日技術交流考察?;顒託v時10天,分別在日本東京、大阪舉辦了研討會。省內外科研院校、釀造企業等12單位20多位代表參團,四川大學、錦江學院、省食研院、華宇瑞德科技、漁樵仙酒業、緣河酒業等6個聯盟單位14名代表同行。
2015年9月,由聯盟與多家單位聯合承辦的“第八屆中日釀造/食品/營養/環境國際學術研討會”暨“首屆中日傳統食品創新論壇”,在四川科技館舉行,活動歷時3天。主要圍繞中日釀造/食品/營養/環境等相關領域,傳承創新,全方位、多層次開展食品行業的學術技術交流,增進友誼,共謀發展。來自國內外相關學科專業、科研院所、高等院校、食品企業等70余家單位的代表共計260余人參加此次會議,其中:日本、韓國參加單位共13家,參會專家和代表22人。
聯盟成立以來,分別為沱牌集團、八百壽酒業、水井坊公司、劍南春集團、茅臺習酒公司等聯盟單位提供了白酒成分檢測、產品質量分析、酒類新產品開發、窖泥菌種資源調查、窖泥標準研究等方面的科研支持。
2013年10月,在合作完成“習酒釀造環境微生態研究”項目的基礎上,與聯盟單位茅臺集團習酒公司達成了合作撰寫《白酒微生態學》專著的協議。該書涵蓋白酒生產過程的各個方面,系統性地探討了白酒生產的整個過程體系,提供了釀酒過程不同環境微生物分離鑒定、微生物代謝分析和風味物質檢測、人工窖泥應用等多種科學先進的研究方法,為指導中國白酒未來研究方向提供了新的思路。
聯盟委托四川大學錦江學院,通過旁邊生的跟班學習方式,為聯盟企業人員提供完全等同于學歷教育學生所擁有的全部教學資源和生活資源,參與進修培訓的學員現已達到7人,其中1人已獲得進修合格證書。
為了配合企業高水平人才引進戰略以及急需科研項目公關的需要,聯盟委托四川大學分別與劍南春集團、五糧液集團博士后工作站合作,開展“劍南春古窖池微生物群落結構及其演變規律研究”和“青梅發酵酒的低醉酒度研究”項目攻關。
二、聯盟工作成功經驗和體會
科學技術是第一生產力,人才是科技創新的源泉。聯盟始終堅持人才培養與技術創新的結合,為企業所想所急,產學研合作取得極大成功。
1.引領企業開展前沿科研及產業化技術改造項目
圍繞釀酒行業技術產品發展戰略,以建設生態化、現代化釀酒產業模式為目標,根據釀酒行業技術產品發展趨勢和企業開發需求,組織申報和承擔政府各類科研計劃項目及企業技改項目。
針對聯盟企業沱牌集團“白酒(樣品)香味成分的定性定量檢測”技術需求,聯盟委托四川大學并聯合錦江學院國外合作單位日本國立鹿兒島大學燒酒研究中心共同公關,派遣碩博士研究生赴日進修,探討了頂空氣相、磁力攪拌轉子吸附、頂空固相微萃取、Monotrap萃取吸附-熱脫附等多項先進的前處理技術,建立起先進適用的GC-MS酒樣分析方法,采用磁力攪拌轉子吸附萃取技術從沱牌濃香型酒樣中分離出90種成分、從沱牌醬香型酒樣中分離出71種成分。
2.發揮聯盟高校學歷教育與非學歷教育相互銜接的優勢
圍繞釀酒行業人才培養戰略,以培養和造就穩定的釀酒技術骨干人才為目標,聯盟除了依托錦江學院辦好釀酒工程本科、大專教育之外,還積極組織聯盟單位舉辦各類技術培訓班,組織開展各類釀酒職業資格證培訓等。
聯盟企業水井坊公司、緣河酒業、三蘇酒業、大地紅運酒業、沱牌集團、劍南春集團、瀘州老窖集團、漁樵仙酒業、八百壽酒業、習酒公司等積極接待在校生生產實踐,讓學生充分感受企業文化,不少企業還與學生達成了就業發展規劃。同時,部分企業積極送培青年職員,通過共享高校教育資源,使企業人員獲得繼續教育和進修深造。
3.它山之石可以攻玉,加強了國內外技術學術交流
圍繞釀酒行業產品質量技術進步的需要,以釀酒行業可持續發展為目標,聯盟組織開展了客座教授講座、專題研討會、專家考察指導、國際交流互訪等技術學術交流。
聯盟分別就八百壽酒業的“金箔酒技術標準完善”項目、緣河酒業的“酒藏工業旅游規劃”項目以及五糧液集團的“大曲曲蟲綜合治理”項目開展了問題調研、資料查詢、技術咨詢和座談交流,為釀酒企業提供了必要的技術咨詢和項目成果論證服務,為企業決策提供了極好參考。
4.通過聯盟合作平臺,有效縮短了科研成果的轉化期
聯盟的組建極大地推動了行業技術轉化向科學化、規?;?、標準化、現代化的方向發展。通過建立起產學研的有效溝通和交流機制,加強了新產品、新技術、新工藝、新裝備的研發和具有重要應用前景科研成果的產業化、工程化、配套化,提高了新型技術的成熟度和工程化水平,縮短了科技成果向生產力轉化的中間環節。
聯盟依托四川大學開展了“基于傳統中藥和中日釀造技術的藥曲發酵食品的開發研究”國家國際科技合作專項項目,為調味品企業千禾味業公司、中壩醬油公司開發出“西洋參米醋”、“黃芪麥醋”、“紅景天醬油”等新技術產品,形成了“西洋參玉米清酒”、“西洋參紫薯酒”、“黃芪紅曲山藥清酒”等發酵酒工藝并在聯盟企業鳳和黃酒公司實施了中試放大。
三、對聯盟工作的意見和建議
釀酒工程人才與技術產學研創新戰略聯盟的構建,搭建了一座產學研之間有效溝通的橋梁,滿足了高校、科研院所、釀酒企業的共同發展需求,促進了科研成果效益放大,是提升釀酒企業自主創新能力、縮短科技成果轉化周期的有效途徑,可望有效地解決我國釀酒企業集中度分散、自主創新不足、共性技術缺乏和核心競爭能力不強等突出問題。
但是,由于聯盟成立時間尚短,各方面工作還不夠成熟,有待進一步加強高新技術和高層次人才的培養和注入,通過創新成果的規模化產業應用,使我國釀酒產業不斷煥發新的活力,為打造具有較強國際競爭力和較大國際知名度的釀酒產業集群、推動產業技術創新發揮積極作用。
同時,建議科技部門進一步加大對聯盟的扶持力度,通過支持聯盟持續開發和承擔重大科研項目,在關鍵技術和重大裝備方面形成突破,以形成行業關鍵共性技術規?;痉豆こ?;通過發現和培育優秀人才,使其有機會承擔、實施更多的科研項目,從而為我國釀酒行業養成一批產業化技術開發創新大師。
綜上所述,釀酒工程人才與技術產學研創新戰略聯盟的構建,搭建了一座產學研之間有效溝通的橋梁,滿足了高校、科研院所、釀酒企業的共同發展需求,促進了科研成果效益放大,是促進我國釀酒企業提高自主創新能力,縮短科技成果轉化周期的有效途徑。聯盟的組建能夠有效解決我國釀酒企業集中度分散、自主創新不足、共性技術缺乏和核心競爭能力不強等突出問題,聯盟通過高新技術和高層次人才的培養和注入,通過創新成果規?;漠a業應用,必定使我國釀酒產業煥發新的活力,從而為我國打造出具有較強國際競爭力和較大國際知名度的釀酒產業集群、推動產業技術創新發揮積極作用。
參考文獻
[1]吳正云,張文學,羅愛民.校企聯合促進釀酒專業教學和人才培養[J].科技創新導報,2013,(第1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