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世忠
摘 要: 班主任工作既要講科學,又要有藝術,通過有針對性的個體交流,去觸動孩子的心弦,從而使學生形成正確的道德信念,養成良好的行為習慣,獲取終生可持續發展的基本素質。藝術性的“護短”不是對學生過錯行為的消極遷就,而是原諒他們的年幼和不成熟,保護他們的自尊心,是以博大、深厚的感情去“溶化對方的攻勢”。本文試舉幾例以供參考。
關鍵詞:護短 觸動心靈 達到教育的目的
中圖分類號:G620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003-9082(2016)04-0113-01
班主任工作既要講科學,又要有藝術,通過有針對性的個體交流,去觸動孩子的心弦,從而使學生形成正確的道德信念,養成良好的行為習慣,獲取終生可持續發展的基本素質。魏書生說:“不要怪學生難教,而要看自己是否有足夠的教學方法。”在班主任工作中,面對學生形形色色的錯誤,各種各樣的過失,我們要審時度勢,區別對待,要護之有“度”,護之有“法”,同時也要做到公平、公正,使每個學生都真切地感受到老師那“春風化雨、潤物無聲”的愛意。
班集體作為一個特殊的大家庭,其成員的素質是參差不齊的。有的能言善辯,成績優秀;有的拙于言詞,成績落后(例如:許某某小朋友就是這樣一個能說會道的孩子,但自理、自制等方面非常不理想)。一般來說,成績優異者在小朋友的心目中位置甚高,同學們都羨慕他們,甚至崇拜他們,因此很少有人去欺侮他們;而班級的后進生,因為學習成績相對落后,加之自身的自卑心理,常常受到其他同學的奚落、嘲笑,成為班級的弱勢群體。
例一:去年我班新轉來一名學生。他學習極為認真,作業總是做得工工整整,可成績就是上不去,平時他沉默寡言,很少與別人產生糾紛。可就是這樣一個乖巧、聽話的孩子,居然將一個小組長的臉刮破了,這是我始料未及的。我一調查,原來小組長取笑他是個大笨蛋,還嘲笑他的爸爸是個殘疾人,他氣憤之下動手打了人。這件事看起來受傷的是小組長,其實受傷最重的是那個學生,因為組長的言語傷了他的自尊心。
作為班主任心中的天平一定要偏向那個的一方,應該給予他龐大的庇護。因此在這件事中,我和藹地跟他交談、講道理,并教育他動手打人是不對的。反而當著全班同學狠狠地批評了小組長一頓,盡管小組長的臉上掛了“彩”。蘇霍姆林斯基曾有個十分精彩的比喻,說:“要像對待荷葉上的露珠一樣,小心翼翼地保護學生幼小的心靈”。如果我們不去呵護他那脆弱的心,他又如何感受集體的溫暖、老師的關愛呢?
例二:有一次課間,小紅和小平開玩笑,當小紅走到小平面前時,小平突然伸出腳將小紅絆了個跟頭,小紅的頭跌破了,還縫了幾針。小紅的父母非常生氣,非要找小平討個說法。
我竭力為小平辯護:“小平他知道自己錯了,后悔當初不應該這樣捉弄人,如果他預知會闖下這么大的禍,他是絕對不會這樣去做的。”我把責任攬到自己身上,批評自己工作做得不夠細,平時管理不夠嚴,并搶著付醫藥費,這才平息了小紅父母的怒火。事后,小平非常感動,主動找我承認了錯誤,并保證以后再也不開這樣的玩笑了。
小學生正處在發育時期,生理、心理都很不成熟,常常是“大錯不犯、小錯不斷”,比如隨地吐痰啊,亂扔廢紙啊,洗手后不關水龍頭啊,屢教不改。對于這些小問題,我是嚴懲不怠。可是問題比較嚴重甚至造成一定后果時,我卻沒有責備,而是設身處地地為他們著想。此時無心犯錯誤的孩子也意識到事情的嚴重性,明白這樣的錯誤不能再犯了。這種護“大”不護“小”的方法真可謂“潤物無聲”!
例三:記得有一回,做身體檢查的工作人員到我校的各班進行體檢,學生們興奮極了,個個眉飛色舞,歡呼雀躍。工作人員一連喊了好幾聲:“同學們,安靜下來,別吵!”但教室里還是鬧哄哄的,他們瞪著我埋怨我班紀律差。我臉上有點掛不住了,想大聲怒斥他們,可我知道此時不是訓斥學生的時機,我靈機一動用激將法激勵他們,效果果然很好!
我為孩子們辯解:“我班紀律一直都挺好的,今天是太激動了。不信,你們開始工作,他們的表現肯定會令你刮目相看的。”孩子們一聽,立即正襟危坐,規規矩矩地輪流量身高,那時的教室顯得無比安靜。
俗話說,“人要臉,樹要皮。”孩子也要自己的臉面,而且孩子的自尊心還特別強,尤其在“外人”面前,更想留下美好的印象。所以對孩子在大庭廣眾之下犯的錯誤,我們更要以“宰相之大肚”、“大海之心胸”去包容,切不可當眾讓他們下不了臺,否則反而會激起他們的逆反心理。
蘇霍姆林斯基說:“有時寬容引起的道德震動比懲罰更強烈。”正因為我的寬容與適時貼上的“守紀”標簽,孩子們才及時糾正了自己的過錯并出色地展現了自己的能力。
例四:記得有一次打掃教室衛生,有一個女孩積極主動地去提水抹墻,可是小女孩在打水時不小心把塑料桶給摔裂了,同學們立即來向我匯報,那個小女孩當時也嚇得說不出話來了。
我見此情景,連忙安慰她:“不要緊,老師知道你不是故意的。”接著,我又對全班學生說:“她今天在打水時不小心把塑料桶摔裂了,損壞了公共財物是要賠償的,但是她是在為集體做事的時候摔裂了桶,況且她并不是有意的,這個桶我們一起來陪,大家說好不好?”同學們異口同聲地說:“好!”接著我又對同學們提出了希望,希望同學們以后勞動時要小心點,不要再讓公共財物受到損壞。
如果我當時對她橫加指責,她肯定會為老師的斤斤計較,“小雞肚腸”而憤憤不平,也挫傷了同學們的勞動積極性,引起同學們的不滿。可她一旦感受到老師的理解,并讓全班同學一起負責賠償這個桶,就會為自己的過失內疚不已,自覺地去改正彌補過失。同時也使全班同學都受到了愛勞動,做事小心謹慎的教育。這種水到渠成的教育結果是任何責備都是無法得到的。
學生有時犯錯誤純屬無心之過,或是好心辦壞事,或不小心而為之。思想上,他們沒有犯錯誤的動機;行為上,他們也沒有惡意破壞的傾向。所謂“不知者無罪”,對這類事情我們更應該庇護之,要大事化小,小事化無。
護短是貶義詞,一向被人們看作是“溺愛”的代名詞,但如果能在班級管理中藝術運用,也不失為班主任工作手段之一。因為藝術性的“護短”不是對學生過錯行為的消極遷就,而是原諒他們的年幼和不成熟,保護他們的自尊心,是以博大、深厚的感情去“溶化對方的攻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