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琴
摘 要: 什么是語文最真實的東西?語文的本真在于回歸簡約,而簡約在于優化教學。首先,“簡約語文”從心開始;此外,還要簡化課堂教學。在語文教學中,盡量排除一些形式化的、不必要的東西,最大限度地實現課堂教學的最優化。
關鍵詞:回歸本真 簡約 優化
中圖分類號:G63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003-9082(2016)04-0154-01
隨著素質教育和新課改的深入,各種求新求異的語文課相繼出現,或許是我們強加給了語文太多的功能,有人把語文課音樂化,也有人把語文課游戲化,更有甚者將語文教學理科化,把一節課弄的什么都像,就是不像語文課。這些不禁讓人發問:“語文最真實的東西哪去了?”教師不能讓自己在語文課上跑題,跑得太遠就會失去語文味,就會失去課堂的實效。
語文的本真在于回歸簡約,而簡約在于優化教學。在語文教學中,老師們常常面臨這樣的尷尬:生怕自己把問題落下,什么都想抓,結果什么都沒講清楚。“簡約語文”從心開始。因此,教師首先要樹立“簡約”的教學觀,多則惑,少則明。崔巒老師說過:簡簡單單教語文,本本分分為學生,扎扎實實求發展。努力實現真、純、實活的教學境界。可見,簡約化必然是語文課堂教學的終極歸宿之一。語文教學要刪繁就簡,要科學而合理地做減法,要給孩子留下發展的空間。其實,教師在課堂上只要講清一個問題,透徹地解決一個知識點,讓學生有所啟發,有所收獲,就完成了老師這個角色的任務。也就是所說的“一課一得”,即教學目標簡明。一節課中要么品內容,要么品情感,要么品手語、要么品語言,要么品形象。
此外,就是要簡化課堂教學,不搞花架子。
一、簡化教學手段,回歸課堂板書
當下運用多媒體已經成為教學的普遍手段。教師在寫教案、備學案的同時,還須花費大量的時間和精力制作內容繁多、動畫精美的課件,可謂重負如山。因此,不如將做課件所耗費的時間來精心備課。我不否認課件能吸引學生的眼球,但是在機械操作之下大量幻燈片切換得如同翻書一樣快,讓學生應接不暇;有的教師一節課上下來,沒有在黑板上留下一絲書寫的痕跡,這些簡直就是考驗學生的記憶力。冰冷的課件與學生的交流甚至取代了師生之間、學生與文本之間的交流。王旭明先生曾經指出,多媒體的盛行導致很多學生不喜歡用讀文字的方式理解課文,而是更多的喜歡通過視頻播放、幻燈片放映來學習語文知識,這阻礙了學生獨立的思考和品味文字內容的深層意義。一根粉筆加一塊黑板這樣的教學手段,雖然原始樸素,簡約卻不簡單。它能讓學生直接與本文對話,直接與課堂板書對話。板書設計的形式沒有固定的模式,但應遵循下列原則。1、目標性原則2、啟發性原則3、直性觀原則4、美觀性原則。[1]板書設計已作為一門藝術,列入課文課堂教學的重要組成部分,是語文教師對教材深層把握與處理,對教法匠心獨運,以及教師基本功、語文能力的重要表現,也直接關系到語文課堂教學的效果。
二、有效設問,回歸教材
提問法是教師每節課都會使用到的教學法。它把材的教知識點以問題的形式呈現在學生的面前,讓學生在尋求,探索解決問題的思維活動中,掌握知識、發展智力、培養技能,進而培養學生自己發現問題解決問題的能力。[2]教師提出的問題一定是對教材內容的深度挖掘,以教材為本的提問時根據教材內容的教學目的、重難點,進行學情分析,設計出適合學生的問題,用問題來檢測學生的掌握情況。[3]然而有的教師將課堂設計成了題海,一個接一個的提問,甚至有的問題偏離教材,讓學生疲于或難以應對,在短暫的時間里無法深入思考。最終還是被教師灌輸答案,這樣不利于開發學生思維和潛能,不能體現學生課堂的主體地位。因此,提問應該精簡而有效。學生通過一個問題,能解決一個疑惑,開啟一種思維能力,獲得一個啟示,從而掌握一種解題的方法。有效的課堂提問包含以下幾種類型:1.問題能涉及課文的重難點,為學生解決疑惑。2.問題能緊扣考綱,有助學生鞏固知識考點。3.問題能激發學生探究的熱情,開啟學生思維。例如:上《記梁任公先生的一次演講》一課時,我就圍繞課文中的“有學問、有文采、有熱心腸的學者,求之當世能有幾人?”這句話中“熱心腸”該如何理解提問,是不是現在所說的樂于助人呢?這個問題既緊扣考綱中對重要字詞的理解,又激發了學生的探究興趣。多數同學認為是愛國憂民,部分同學認為是真性情,還有同學認為是幫助進步青年。接著,我重點結合《箜篌引》《桃花扇》分析了任公先生“愛國憂民”的情懷。對《箜篌引》和任公先生講此詩,“活脫脫是一出悲劇”的理解是課文的一個難點。因此,我又拋出一個問題:“活脫脫”的意思?怎樣理解任公先生演講《箜篌引》時的情感,詩中的人物讓他想到了誰?在理解了詩中人物形象后,同學們聯想到戊戌六君子,自然豁然開朗。又如:對《孔雀東南飛》焦劉二人形象的分析,老師可以直接問“兩人性格各有什么特點”,但是這樣發問比較生硬;如果能結合課后練習題設問“劉蘭芝的形象有哪些動人之處,有人認為焦仲卿性格懦弱,你怎么看?”會更好,因為這個問題本身就有探究性,更能激發同學們的興趣。最后,針對提問教師要注重精辟的總結和適當的課練,教給學生新的技能和方法。
三、優化教學環節,落到實處
課堂上教學各環節同樣不能華而不實,不能只搞形式上的熱鬧。比如導入環節應遵循的基本原則是趣味性、啟發性、針對性、簡潔性、創新性。我認為啟發性是導入最有意義的一點。有的教師一味地追求導入的趣味性,而忽略其余,這是不可取的。如上《咬文嚼字》一課時有的老師這樣導入,“耗子啃書”,請同學們打一成語。學生在熱鬧的猜謎后得出答案“咬文嚼字”。然后老師就立即進入了對課文的學習。這樣的導入只能引發學生短暫的好奇,卻不能激起他們對本文學習的興趣。我上這篇課文時是用《三個等級》的故事導入的。學生在開懷一笑的同時,注意到詞序的變化都能使句子產生不同的意義,那么更改一個字會產生怎么樣的效果呢?作者又是怎樣看待這個問題的呢?這樣的導入能啟發學生思考問題,將故事的趣味轉化為對課文學習的興趣,事半功倍。
“刪繁就簡三秋樹,標新立異二月花”。 語文教學的簡化說到底是要在語文教學中盡量排除一些形式化的、不必要的東西,最大限度地實現課堂教學的最優化。 追尋“簡約化”的高中語文教學是新課程的價值追求。
參考文獻
[1]《淺淡語文課堂教學中的板書設計藝術》袁新明
[2] 張偉平:《創設問題情境,培養學生探究性學習能力——“問題教學法”在中學語文教學中的實踐運用》,《青年文學家》2012年第20期
[3]《高效提問 挖掘教材》 教師培訓研修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