萬興忠
摘 要: 當今社會信息技術課程作為一門工具性課程已在廣大中小學普及,但是信息技術課程畢竟是一門新型課程,信息技術教學研究僅是處于探索嘗試階段。本課題的研究,旨在使教師屏棄應試教育評價方式,樹立全新的教育理念,構建新的教育模式,培養學生自主學習能力、實踐能力和創新精神。
關鍵詞:信息技術課程 教學模式
中圖分類號:G633.67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003-9082(2016)04-0215-01
一年來,我們在課堂上全身心投入教學,課下深入探討問題,交流教研信息和教學經驗。結合課程特點,針對學生實際,我們擬定了任務驅動——師生討論——自主協作——目標檢測——歸納總結的教學模式。探究實驗使實驗班學生的分析、處理信息能力和探索、解決問題的能力,以及學習成績明顯高于對比班,教師的綜合素質得到了顯著提高。實驗人員的凝聚力明顯增強,團結、互助、協同攻關、積極進取的局面已經形成。
一、教學模式探究的對象
本課題意在結合本校實際,擬在高一、高二年級各選兩個班作為實驗班,倘若效果良好,可逐步面向全體學生,以便更好地培養學生,切實提高《信息技術課程》教育教學的水平。
二、教學模式探究的方法
制定計劃——收集整理資料——對比實驗——問卷設計——模擬測試——座談交流——數理統計——撰寫論文。
三、研究所應達到的效果
1.構建信息技術課程的教學模式
構建以培養學生自主學習能力、創新精神與實踐能力為宗旨,以實驗教學為主要手段,以學生自我評價為主要評價方式的教學模式:任務驅動—師生討論—自主協作—目標檢測 —歸納總結。
1.1任務驅動:就是讓學生在一個個典型的“任務”的驅動下展開教學活動,引導學生由簡到繁、由易到難、循序漸進完成一系列“任務”,從而得到清晰的思路、方法和理清知識的脈絡,在完成“任務”的過程中,培養分析問題、解決問題以及用計算機處理信息的能力。這是一節課的核心,是教師進行教學設計的關鍵。
1.2師生討論:問題呈現在學生面前后,教師不要急于去講解,而是要指導學生進行討論。學生通過相互的討論,會發現并提出自己的問題,教師不要直接告訴學生應當如何去解決面臨的問題,而是向學生提供解決該問題的有關線索。
1.3自主協作:在學習過程中,充分發揮學生的主動性,爭取在一堂課由學生自主探索、獨立完成任務或同學之間自行劃分若干組、相互討論、協作共進。
1.4目標檢測:教師可通過觀察學生在討論、完成任務活動中的情況,從發言技能、協作、創新等方面對學生作出評價,還可根據學生學習情況及時地改革教學方式,而且學生也能通過評價了解自己的學習情況及時地調整自己的學習方式。
1.5歸納總結:在一節課、一個單元之后,教師要引導學生對所學的知識進行歸納總結,并建立起與已學的舊知識間的聯系,以加深學生對知識的記憶、理解、完成真正意義上的知識建構。
2.教學觀念的轉變與形成
觀念的轉變是教改的先決條件。轉變更新觀念,首先三個吃透(大綱、教材、學生)的基礎上,把具有地方特色的最佳教學模式作為突破口。所謂教學模式,是在一定的教育思想和教學原則指導下,由教學系統諸要素(教學內容、方法、手段、評價等)在一定時空中建立的比較穩定的教學活動結構框架和活動程序。我們之所以把教學模式作為突破口,是因為教學模式是連接理論與實踐的“中介”和“橋梁”。通過對教學模式的研究,可以使教師在學習理論的過程中找到“落腳點”,在理論的指導下總結教學規律,推進教學工作;還可以幫助教師在教改實踐中找到“切入點”,在建構教學模式的過程中學習理論、改進教學;還可以使教師從教學問題出發去探索解決的途徑,把教學實踐概括為教學經驗。
通過探究實驗,實驗教師們深深地意識到要提高教學效率,大幅度地提高教學質量,首先要徹底改變教學觀念,然后才能在新觀念的隱性驅動下更新教學過程,改變教學方法使教學煥發出生命的活力。目前在我校教學中不同程度的體現出以下觀念的轉變:
2.1教育思想:變“以主課為本”為“以人為本”;
2.2教育目標:變“以掌握知識為主”為“以培養綜合能力為主”;
2.3教學原則:變“以教師為中心”為“以學生為主體”;
2.4課堂模式:變“以教定學”為“以學定教”;
2.5評價機制:變“單一的結果性評價”為“多元性評價與綜合性評價相結合”。
3.培養學生的創新精神和終生學習能力
通過本探究實驗的研究,培養學生收集信息、分析信息、處理信息的能力,培養學生創新精神和終生學習能力。
探究實驗不但提高了信息技術教學質量,也提高了我校信息技術教師的綜合素質。實驗教師從個人素質到對教學技能的運用,從課堂調控能力到對教材的把握和開發利用,均體現出良好的整體性和創造性。在課堂上,實驗教師注重與學生的情感交流和交流的真實性,注重從學生的生活經驗出發,創設學習環境,給學生提供更多的上機操作機會和表現才能的機會。學生在課上思維活躍,參與熱情高漲,想象力和創造力極其豐富。他們普遍注重學生的學習過程和從知識到技能再到能力的轉化,幫助學生增強學習的自信心,并能因勢利導,及時發現學生的閃光點并恰當給予表揚和鼓勵。更值得一提的是,他們都十分注重平等對待、關心每個學生,使他們所作的一切都要給學生帶來自信和激勵。從而使學生在輕松愉快,積極向上的學習氛圍中富有樂趣、積極、主動地學習。
結束語
當前,我國信息技術教學正處在探索、改革時期,我們將面臨著新的、更大的挑戰。今后,我們應進一步思考和探究以下問題:如何進一步深入探討教學理念;如何將新的理念盡快落實到課堂教學之中;在教學中如何更加注重對學生情感的培養和學習自信心的建立;如何在課堂教學中真正體現以學生為主體的思想;如何培養學生的學習策略;如何對學生的學習進行公正有效的評價;在課堂教學中,教師如何更加準確創設“任務驅動”發展學生的思維和想象力;針對班上學生程度參差不齊的實際問題,如何使班上不同層次的學生得到不同程度的提高。
參考文獻
[1]趙波 段崇江.信息技術課程標準與學科教學[J].科學出版社,2014(3).
[2]陳梅.小學信息技術課程與教學[J].陜西師范大學出版社,2011(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