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德文

摘 要: 新課程改革下,如何利用歷史圖片教學,也讓學生學會觀察、理解及運用圖片知識,是每位歷史教師必須思考的問題。本文具體就高中歷史《中日甲午戰爭和八國聯軍侵華》為實例,探討高中歷史圖片式教學具體運用。
關鍵詞:歷史圖片 情境式教學 甲午戰爭 八國聯軍侵華
中圖分類號:G633.5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003-9082(2016)04-0216-04
宋代學者鄭樵曾經說:"古之學者,為學有要,置圖于左,置書于右,索象于圖,索理于書。"[1]可見圖對古人治學之重要。以史釋圖,以圖證史更是現代人也是了解歷史,學習歷史最基本也最直觀的方式。在現今高中歷史學習中,學生學會觀察歷史圖片、理解圖片,運用圖片解決歷史問題,是中學歷史新課程改革的必然要求,因此也是我們高中歷史階段教師必須思考的問題。
一、歷史圖片式教學的價值
1.是基于基礎教育課程改革和素質教育的需要
2008年教育部頒布《普通高中歷史課程標準(實驗)》,在"課程資源的利用與開發建議"內容中提出:"歷史音像資料包括圖片、照片、錄音、錄像和歷史題材的影視作品等。充分利用歷史音像資料,有利于培養學生學習歷史的興趣和歷史理解能力。" [2]可見歷史圖片作為重要的課程資源,理當在歷史教學中得到相應的重視和應用。
此外新課程下的中學歷史教學重視培養學生獲取歷史信息的能力、歷史思維能力、用史學觀點分析解決歷史與現實問題能力、學會學習能力等四大能力目標;這些能力培養都離不開學生是否學會搜集和處理多方面信息。因此,重視歷史圖片在歷史教學中應用,培養學生從圖片中獲取歷史信息的能力,是新課程理念下歷史教學的一個重要要求。
2.是基于中學歷史教學現狀的需要
新課改下的中學歷史教科書,"圖文并茂"是其一大亮點。以15年南京市所用的人教版歷史必修一教材為例:教材136頁,圖片總算高達152張,平均每頁有1.12張,152張圖片細分類之:地圖15張,單個人物圖畫21張,歷史場景圖畫103張,文物照片等13張,教材的如此設計也明白告訴我們在歷史教學中運用圖片的重要性,合理運用圖片式教學更方便教師的"教",也更有利學生的"學"。但受傳統教育的影響等原因,教師對圖片教學缺乏重要的認識,過分關注于文字材料,因而導致了學生"由圖學史"的意識不強,探究圖片能力不足等等問題。劉軍教授調查問卷中一組數據就是很好的證明:
歷史圖片、地圖、錄音或者錄像等教輔工具使用情況調查表三[3]
新課改下的江蘇省高中歷史考試,圖片式考題也是考查一大特色。以2014年為例,高二的學測歷史試卷出現12張歷史圖片,考察分值為14分;14年高三歷史高考試卷考查3幅圖片,分值為9分,分析幾年的考試卷明顯發現圖片題增加的趨勢,目的是考察考生從圖片中分析、提煉信息的能力、聯系重要知識點能力以及解決答題的能力,這樣的考試導向需要我們在平時歷史教學中多加運用歷史圖片式教學,多加平時訓練,在考試能達到相應的要求完成應試考試的需要。
3.是基于中學生的年齡段認知結構特點
心理學研究表明,人的視覺系統對于圖像類信息特別敏感,大部分的信息是通過視覺獲得的,這就是"一圖勝過千言"的道理。心理學實驗也證實:一般而言,人類要表達清楚一個信息,通過語言描述需要28秒鐘,通過線條描繪需要15秒鐘,通過圖片需要9-12秒,通過實物需要7秒鐘。[4]可見圖片在教學中具有重要地位,可以彌補語言表達等方面的不足,有時比語言表達更清鮮明、生動和真實。
二、歷史教學圖片運用的重點
1."圖入"正題,好的導入。歷史學科無法像化學等學科那樣可以通過實驗還原,歷史無法還原。好的歷史圖片可以再課堂伊始帶領學生進入當時歷史情境,學生寓教于"情"于"境",感知有血有肉的歷史知識,主動的學習、發展分析,解決問題,從中感受歷史的魅力。一節課的開始,合適的圖片導入,激發學生學習的動力,那么這節課的師生合作,知識點的掌握就會比較順利。
2."圖"解重要知識點。一個人在解決比較復雜的問題時,鮮明生動的形象更有助于思維進程的順利進行。[5]同樣對于本課的歷史重難點,有些光憑講解難免過于枯燥,選擇緊扣教材、緊扣重難點歷史圖片時,在教學的過程中將鮮明生動圖片的觀察和知識點的解讀結合起來,往往會取得事半功倍的效果。在過程中教師引導學生觀察并分析圖片,這也是對學生如何運用所學知識進行讀圖識圖起到示范作用。
3.畫里有話,聯想歸納。在圖片中能解讀出常規信息之外,還需挖掘圖片中隱含的知識點并結合以往教學內容,設計相關問題延伸,引導學生進行橫向、縱向得聯想,進而講相關性知識連接、比較、歸納、總結。
4.補充展示,拓寬知識面。教科書上知識點總是概括性的粗線條的,但現在的高考要求需要更廣、更深,這也需要我們教師在準備時,能豐富學生對教材相關知識點的認識,能加深學生對重要知識點的理解,那么教師在課堂教學中結合教材內容補充相關圖片,顯得很有必要。
三、歷史圖片教學應注意的問題
1.教師在圖片選擇問題上存在不當
部分教師在課堂上應用的歷史圖片大多數是以教科書上或常見圖片為主,很少在課外專門收集對課堂教學有用的歷史圖片,如一些報紙、雜志、網絡照片,這就造成教師應用的圖片資源有限,找不到真正"精品"的圖片,從而導致對本課教學重難點突破上作用不大,從而無法真正的實現該教學模式的作用和價值。
2.教師在圖片應用方法上存在不當
一種情況是課件中過多的應用歷史圖片,沒有考慮教學需要直接拿來就用,結果就變成了圖片展示課,又者教師用圖片制作歷史動畫或視頻,過多的渲染技巧和容量,結果背景音樂太嘈雜,畫面太繁瑣,點綴無意義,學生的注意力都關注于"外在精彩",教學的"內在主旨"學生反而忘了。
另一種情況:由于教師自身能力或認知方面的差異,導致不能有效的利用好圖片的價值;另外對學生讀圖能力的培養,教師之間也是有差異的。教師的認知能力決定了他所教的學生的認知能力,同樣教師的圖片分析能力的強與弱也決定了所教學生圖片分析能力的高低。
四、歷史圖片式教學實例
以高一歷史必修1 《中日甲午戰爭和八國聯軍侵華》為例。
第12課 甲午中日戰爭和八國聯軍侵華
【教學目標】
1.知識與能力
基礎知識:甲午中日戰爭、八國聯軍侵華戰爭的主要史實;《馬關條約》、《辛丑條約》的主要內容及危害;黃海海戰和臺灣人民反割臺斗爭。
重點: 《馬關條約》及《辛丑條約》的簽訂及影響
難點: 《馬關條約》及《辛丑條約》的簽訂及影響
2.過程與方法
通過本節對甲午中日戰爭和八國聯軍侵華的學習,進一步提高學生閱讀和通過多種途徑獲取歷史信息的能力;培養正確分析和歸納歷史知識,總結相關歷史史實之間內在聯系和綜合評價歷史的能力。
3.情感態度與價值觀
通過戰爭給中華民族帶來的民族的災難和屈辱,加強學生勿忘國恥振興中華的教育;增強維護國家主權和民族利益的歷史責任感和使命感。
【教學設計】
(導入)某年,英國倫敦一本雜志上刊登了一幅新聞漫畫,描繪了日本人的形象。分析下圖,該新聞事件應該是
A.中日甲午戰爭 B.七七事變
C.抗日戰爭 D.八一三事變
讀導入圖片思考:
(1)上圖漫畫中兩人物分別代表誰?
(2)從外貿服飾表達什么涵義?瓷器店表達什么意思?
(3)那么該圖反應了哪個事件?
解答:
(1)清王朝---日本
(2)清王朝:看似高大富有,實質腐朽中空受制于人;日本:整體國力雖不如清王朝,軍力精悍且好兵黷武。
瓷器店表達了中國的傳統因素濃重,落后與近代資本主義時代潮流。瓷器店作為戰場,表達該戰爭中國損失極大。
(3)該事件反應了中日甲午戰爭。
點撥:就題目而言只要看出日本和清王朝之間的戰爭,就可以選出答案。作為本課導入,還需挖掘,激發學生興趣。
一、甲午中日戰爭
1.戰爭爆發的背景分析
讀戰爭背景圖片思考:
(1)"大陸政策"涵義?為何日本必須要對外侵略?
(2)侵略的第一步是什么?為何會導致與中國發生戰爭?
解答:(1)日本對外侵略的步驟
日本資本主義發展到帝國主義的必然
(2)第一步占領朝鮮,因為明清時期中國是朝鮮的宗主國。
點撥:通過問題,逐步引導出戰爭爆發的的原因。
直接原因:1894借朝鮮農民起義侵略朝鮮與中國沖突
根本原因:明治維新后國力的強盛資本主義發展的需要。
2.戰爭過程(1984.7-1895初)
讀戰爭過程相關圖片思考:
(1)上圖中我們發現中日交戰的戰場什么特點?
(2)戰火怎樣一步步的燒到中國境內的?列舉重要的戰役
(3)說出上圖1人物、軍艦的名稱,以及他的英雄事跡?黃海海戰的結果如何?整個戰爭的結果又是怎樣?
(4)上圖2現代中國海軍艦船用他命名表達何種意義?
解答:(1)戰場分布先在朝鮮后致中國,且海站與陸戰同時進行,相互配合,體現近代化戰爭特點
(2)豐島海戰-平壤戰役--黃海海戰-遼東戰役-威海衛戰役
(3)鄧世昌及致遠艦在海戰中沉沒殉國。但北洋艦隊主力尚存。
由于李鴻章"保船自保"喪失制海權,最后威海衛一戰,北洋艦隊全軍覆沒。
(4)表彰民族英雄的愛國行為,理當受到后世中國人的尊敬,銘記這段苦難的歷史。
點撥:圖片了解戰爭的過程,列舉其中重要的戰役和英雄人物,對學生情感態度的升華。
3.戰爭結果及影響---《馬關條約》
讀戰爭結果及影響相關圖片思考:
(1)為何是清政府的代表是李鴻章?你是否認同清政府戰爭失敗主因是李鴻章?
(2)為何日本挑選馬關作為談判地?
(提示:當時馬關是軍港)
(3)該條約是近代史最為喪權辱國的條約,也反應了帝國主義發展階段對外侵略的新途徑,這在《馬關條約》如何體現?
(4)甲午戰爭的刺激之下,列強紛紛瓜分中國,劃分勢力范圍。列強在中國的勢力范圍分別在哪里?清政府呢?
(5)日割臺灣,臺灣軍民的反抗沒有停止過反抗,以圖舉出例子。此外運用所學知識來解釋現今釣魚島問題。
解答:(1)晚清重臣,洋務運動的代表,淮軍和北洋艦隊的實際控制者,甲午戰爭的主要指揮者。不能將失敗的責任全歸咎于李鴻章,失敗主要還是整個清政府的腐敗無能。
(2)選擇馬關,炫耀日本武力,借以壓迫清政府獲取更多侵略權利。
(3)馬關條約內容:割地最多(臺灣、遼東、澎湖)賠款最多(2億兩)開口岸(蘇杭、重慶)投資設廠(反映資本輸出新途徑)
(4)在圖中清晰表示,列強掀起瓜分中國的狂潮,引發戊戌變法和義和團運動。清政府只控制北京及四川、陜西等地區。
(5)劉永福是清政府官員,高山族戰士是當地人民,反應了臺灣軍民對日本的抵抗。釣魚島屬于澎湖列島,也在1895年割于日本,后應戰后日本沒有歸還,加上美國的阻撓,造成現在問題。
點撥:引導學生看圖用圖片突破重要知識點;通過釣魚島圖片引發學生歷史聯系現實增加時代感,春帆樓劉永福、戰士圖片激發學生對國人的愛國情緒,維護國家主權的責任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