付孝忠
新聞評論不是空泛地發表議論,而是要從黨和人民政府關注的重大問題以及正在進行的重要工作入手,要從廣大人民群眾普遍關心的、亟需盡快解決的、需要讓人民群眾了解的工作入手,同時還要將這兩方面緊密結合起來,進行評點和論述。因此,黨報新聞評論要做好導向服務,具體來說,一要向上把握導向,二要向下抓好服務。
一、導向是大方向,一定要把握好,把握準
講導向不含糊,抓導向不放松。新聞評論是一個版面甚至是一張報紙的靈魂,每當有大事發生,新聞評論都會無一例外地出現在報紙的重要位置上。而地方黨報是一個地方輿論的領頭軍,其輿論導向的正誤,意義重大,尤其是新聞評論,針對性強,觀點鮮明,分析問題、說明問題一針見血,比其它體裁的新聞影響性更大。因此,黨報評論員必須要具有高度的政治責任感和敏銳的新聞敏感性,既要把中央和上級部門的精神毫厘不爽、絕無偏差地體現在評論中,還要把當地黨委政府為促進當地的經濟社會發展而采取的一系列重大舉措通過新聞評論向人民群眾講明事理,引導他們走上正確的輿論軌道,更好地理解和支持當地黨委和政府的工作。
二、把握好其輿論導向
首先要學好精神。上至黨中央、國務院的文件和會議精神,下至當地黨委和政府的文件和會議精神,以及各類法規政策等,作為一名黨報評論員一定要認真學習,悉心領會,吃精吃透,不能一知半解,斷章取義,生搬硬套。掌握了這些精神,就等于有了指路明燈,把握了前進的航向,為掌握正確的輿論導向奠定了基礎。
其次要取好選題。針對當時當地的實際情況,精選出典型的、能說明問題的、代表性強的議題,不能揀到筐里都是菜,而是要去粗取精,去偽存真,科學分析,不能把廣大人民群眾引向歧途,要讓人民群眾通過我們的評論看到問題的實質,看清問題的主流,不被一些錯誤的言論所迷惑。
再次要積極向上。這是做好任何一件事都必須要具備的態度,尤其是黨報的新聞評論員,其重要的任務就是要引導廣大讀者和人民群眾樹立正確的人生觀和世界觀,特別是對一些問題和現象要保持樂觀的態度和正確的看法,引導人們從消極的情緒中走出來。只有自己的心里盛滿了陽光,才能去照耀別人,一個積極向上的態度本身就是健康正確的輿論導向。
第四要客觀公正。評論雖不能代表結論,但作者必須要表明自己的觀點,就所評論之事說出個是非曲直,不管贊成反對,評論員的評論必須是有理有據、公正客觀的,不能帶有絲毫的個人感情和情緒,否則就會影響評論的公正和客觀。黨報評論員肩負的責任重大,其評論文章對社會的影響面大,影響度深,因此,更容不得半點差錯,否則,就會影響到報紙的聲譽、黨的聲譽,影響到黨的輿論導向。
第五要精準到位。每一篇評論都是一桿標槍,投送的目標和力度都精準到位,稍有偏差就會引發事故,正可謂“失之毫厘,差之千里”。如何才能精準,怎樣才能到位,這就需要練就一雙獨到的眼光和恰到好處的力度,就事而評,就言而論,每一篇評論的背后都有不同的背景和事件,因此,不可能有一成不變的標準可循,而是要根據自己平時煉就的火眼金睛去判斷了。
第六要善于引導。當前隨著新媒體的興起,各種思潮應運而生,特別是有一些敏感事件,隨著一些群眾和媒體的放大和發酵,開始偏離正常軌道,這時黨媒的主流聲音就會顯得特別重要了,引導大眾的思想步上正軌,黨報責無旁貸。但引導也是講求藝術手法的,不能生拉硬扯,而是要潤物無聲,在于無聲處就把自己的思想傳播到大眾的心中去。
第七要應勢而動。正象歌中所唱:“該出手時就出手”。何時刊發什么評論,時機也是非常重要的,黨報的新聞評論都應有超前意識,對即將到來的重大新聞和重大事件有一種敏感的嗅覺,并對此能產生本能的反應,既能及時對即將開啟的新局面營造激勵人心的良好局面,又能對可能發生的突發情況以主流的聲音予以應對,能夠根據形勢的發展變化迅速調整評論的方向和重點。
第八要擲地有聲。每一篇評論刊發后都是一塊貴金屬,要擲地有聲,要有震動、有振奮、有促進、有教育、有提醒,同時也要象一顆石子落進水中一樣產生的漣漪效應,水中水面都在不斷放大,不斷擴大評論的影響面和影響力,得到全體干部群眾的響應和認可,從而將思想統一到黨委和政府的大局上來。決不能象掉進棉花包一樣悄無聲息,如此刊發評論也就失去了意義。
三、服務是大問題,一定要做得好、做得細
地方黨報的新聞評論在把握好大方向、大導向的同時,還要俯下身子做好為民服務的工作,就是將黨和國家以及當地黨委政府的有關政策法規宣傳、貫徹給他們。想人民之所想,急人民之所急,本著宏觀把握、微觀著手的原則,抓住群眾關心的和與群眾切身利益相關的生活小事發表評論,以“小”見長,一事一議,集中火力,以較短的篇幅闡明一個鮮明的主題。這樣寫出來的評論來自于基層,取之于生活,群眾就會愛看,評論對廣大群眾的服務作用就會最大地發揮出來。以“活”取勝,用鮮活的事例闡明自己的觀點,弘揚正氣,針砭時弊,多一些一事一議、編前話、編后語之類的評論形式。
要想做好服務工作,一要摸清下情。在吃透上情的同時,還要在摸清下情上下功夫。地方黨報新聞評論的作者要時刻把群眾放在心上,在體察民情民意上多下功夫,要經常“泡”在基層和群眾當中,看他們在干什么,聽他們在說什么,了解他們在想什么,最需要什么。只有這樣,我們在寫評論時才會具有針對性,才能把話說到群眾心窩里。相反,坐在辦公室里翻翻材料,或憑道聽途說、“閉門造車”式地寫評論,很可能是無的放矢或隔靴搔癢,當然也就寫不出受讀者歡迎的新聞評論了。
二要有感而發。雖然評論是講道理的,要以理服人,但是要寫 “小”而“活”的評論,還是要以情感人,評論中應該體現出對群眾生活的關注,對錯誤、陰暗事物的憎惡;體現出對同志、對朋友、對讀者的關心,對還需要幫助者的愛心等。
三要畫龍點睛。小評論的特點應該是快人快語,態度鮮明,一針見血,語言簡潔犀利、畫龍點睛。如果空話、套話連篇,拖泥帶水,穿靴戴帽,滿紙八股味,就會嚴重影響到與讀者的溝通,也不會有說服力。所以,評論中應盡量不用居高臨下的教訓人的官話,不用不著邊際的套話,不用模棱兩可、不知所云的空話。
四要小題大做。群眾再小的事也是大事,經過黨的群眾路線教育實踐活動的洗禮,我們更應該以群眾的角度多做服務群眾的工作,善于從群眾關心的工作找到突破口。“小題大做”就是要將群眾中看似很小的事進行深入了解和挖掘,而后通過評論予以放大,以此得到黨委政府的高度重視,高質高效解決問題。辦報無小事,尤其是黨報,尤其是黨報的新聞評論,更是如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