楊永梅
一、背景分析
甘南地處青藏高原、黃土高原和秦嶺山地的交界處。在涵養和補給黃河、長江水源、調節氣候、保持水土、維護生物多樣性方面具有特殊的功能和生態地位。是“黃河蓄水池”、“中華水塔”的重要組成部分,是極其重要的生態安全屏障,綠色生態,這對于甘南來說是經濟社會發展中迫切的現實要求,也是維護藏區和諧發展、長治久安的政治需要,具有很好的客觀條件和寶貴的歷史機遇,所以甘南生態文明建設的示范作用和帶動作用具有獨一無二的戰略意義。
2007年12月,國家發改委批復了《甘肅甘南黃河重要水源補給生態功能區生態保護與建設規劃》。同時,國務院(2008)34號文件和中共中央(2010)5號文件,對甘南的生態功能地位進行了全面的準確定位。2010年國務院頒布的《全國主體功能區規劃》,將迭部列為秦巴生物多樣性生態功能區,承擔著水源涵養和生物多樣性維護功能。甘肅省第十二次黨代會報告中,把生態屏障行動列為十大重點行動之一。而在甘南州第十一次黨代會報告中也提出了,“建設生態甘南”,實施“生態立州”戰略。迭部縣第十次黨代會也提出“生態立縣”的發展戰略。在 迭部提出“生態立縣”的戰略思想既具有客觀條件,又具有歷史基礎。
二、綠色生態撐起“小康夢”
迭部縣位于青藏高原的東部邊緣??偯娣e5108.3平方公里,總人口5.6萬人,境內有17個民族,藏族人口占75%以上,是藏民族聚居區。
迭部縣提出了“生態立縣”戰略,為使“生態立縣”這一重大戰略付諸于現實,2009年8月,由中國生態學會和甘南州委、州政府主辦、迭部縣承辦的首屆“中國生態文明臘子口論壇”在紅色革命勝地臘子口成功舉行。
這也就標志著甘南新—輪生態建設拉開序幕。為了落實科學發展觀,做到“生態建設、規劃先行”,迭部縣委托浙江大學對迭部縣生態文明建設進行規劃?!陡拭C省迭部縣生態文明建設總體規劃》2010年7月25日在北京通過國家級專家評審。而這個規劃是青藏高原地區編制的第一個生態文明建設規劃,所以對西部地區尤其是藏區進行生態文明建設具有重要的示范作用。
迭部境內冬無嚴寒,夏無酷暑。臘子口又被評為“國家4A級旅游風景區、全國著名紅色景區、全國及全省愛國主義教育基地”。
全縣境內山水相映,妙趣天成,有“到九寨看水,到迭部看山”的佳話。扎尕那石林更是可以用“鬼斧神工”來形容。1925年9月,美籍奧地利裔植物學家、人類學家、“納西學”之父約瑟夫·洛克到迭部扎尕那一帶考察兩年后,在日記中這樣寫道:“我平生未見如此綺麗的景色。如果《創世紀》的作者曾看見迭部的美景,將會把亞當和夏娃的誕生地放在這里。迭部這塊地方讓我震驚,迭部是一座植物的金庫,它將會成為熱愛大自然的人們和所有觀光者向往的勝地。”
2009年扎尕那被評為“中國十大非著名山峰”之一,2013年扎尕那農林牧復合系統被國家農業部列為“首批中國重要農業文化遺產”之一,2014年被評為“中國最美休閑鄉村”。
近年來,迭部縣把保護生態壞境、維護生態平衡作為實現科學發展的重要任務,通過植樹造林、退耕還林、退牧還草等措施保護環境,恢復生態。同時,千方百計突出廣大農牧民群眾在造林護林工作中的主體地位,努力把迭部的青山綠水保護好,把“生態立縣”的基礎工作做好。全縣上下形成了生態文明建設人人有責、人人參與、人人受益的全員行動,全民行動。
生態文明建設的一個重要方面就是對傳統文化的保護。藏區的傳統文化中,崇尚自然、親和自然的生態倫理觀在人民的心中根深蒂固,有不少生態的內涵在里面,如神山、圣水的不可侵犯,對動植物的保護等,體現了原始和樸素的生態學思想。同時,迭部縣域內藏傳佛教博大而精深,其悲天憫人、萬物平等的觀念潛移默化人們的思想,因而藏民在生產上和生活中生態保護意識都比較強。比如說,在佛教的自然崇拜中,日月星辰、飛禽走獸都具有神的靈性。所以群眾對神山、神河等都賦予了對神性動物的敬畏,所以在這些周圍環境保護的都相當的好。而且這些敬畏也融入到了很多的山名和地名。比如說,碌曲,它指的是洮河,而“碌”在藏語指的是生活在地底下的一種像蛇一樣的非常容易發怒的精靈,“曲”指的是水的意思。就是說這條水是一種非常容易發怒的精靈所管轄的水。再比如說,藏區的許多神山名稱前普遍都帶有阿尼,比如說在安多藏區影響較大的神山,“阿尼瑪卿”山,“阿尼”在藏語中指的是先祖神翁,可見人們對神山的敬畏程度。作為風俗,藏區進行的是天葬、火葬和水葬,這些風俗都是非常符合自然法則。這與我們今天反思人與自然的關系,倡導生態文明,樹立生態道德觀念在許多方面是不謀而合的。
三、紅色精神擎起小康新路
1935年夏,中國工農紅軍長征到達陜甘邊境,紅軍在穿過茫茫草地到達班佑、巴西一帶,等待與左路軍的會合。但是由張國燾率領的左路軍到達阿壩以后,拒絕與右路軍會合,并且要挾右路軍和中央南下,甚至企圖危害黨中央,對于當時中央紅軍的處境,1996年10月《解放軍生活》曾刊錄了毛澤東的一段話,毛澤東說:“1935年9月10日是我一生中最黑暗的時刻,那天夜里我覺得長征可能要中途而廢,天亮之前,紅軍可能要自相殘殺了。”在這個危機關頭,一個藏族山寨向革命敞開了溫暖的懷抱,1935年9月12日,毛澤東把中央紅軍主力部隊集中到了迭部縣境內的“俄界”在這里召開了著名的“俄界會議”,這是紅軍長征途中黨中央在甘肅境內召開的第一個會議。會議通過了《關于張國燾同志的錯誤的決定》。成立了由毛澤東、周恩來、彭德懷、林彪、王稼祥組成的全軍最高領導核心。
并且楊土司在迭部縣旺藏鄉崔谷倉開倉放糧。使紅軍在極端困難的情況下得到大力支持,從而贏得了和軍閥魯大昌守軍的戰爭勝利,順利通過了天險臘子口。臘子口戰役的勝利,確立了毛澤東思想的正確性和領導地位,使紅軍從弱小走向強大,從失敗走向勝利,從勝利走向輝煌,所以說臘子口是中國革命的重大轉折點。
當時毛主席寫下了“更喜岷山千里雪,三軍過后盡開顏”,的豪情萬丈的詩篇,抒發了當時決勝千里、勝券在握的心情。
迭部,在藏語中的意思為“大拇指”。我也深信,在“四個全面”的正確指引下,以綠色生態和紅色精神做支撐的迭部,會更加自豪、更加自信、更加果決地豎起心中的“大拇指”,一定會與全國同步實現小康社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