姜婷
一、導入
“此情可待成追憶,只是當時已惘然”,這句詩之所以能引起很多人追憶逝水年華般的悵惘之情,是因為它反映了我們共同的情感體會?;仡櫷?,不堪回首的不僅僅有李商隱,今天,我們通過《馬嵬(其二)》一起走近另外一個惘然傷懷的靈魂。(板書:馬嵬其二)
二、讀詩
原詩(兩人讀,齊讀一遍);劃分節(jié)奏后的詩(兩人讀,齊讀一遍)。
三、解題
1.同學們,我們反復強調鑒賞詩歌首先應該看的是什么?
【明確】詩歌的題目。詩歌的題目往往包含很多有用的信息。(舉例:《秋興八首其一》、《琵琶行并序》)
2.這首詩的題目是《馬嵬(其二)》,你從題目中發(fā)現(xiàn)了哪些信息?
【明確】(1)馬嵬之變:馬嵬在唐代是“西出都門百余里”的一個普通驛站,是秦川蜀道上一個平常鄉(xiāng)野,可謂名不見經(jīng)傳。由于后來在這里發(fā)生了一場震驚朝野的兵變,致使“三千寵愛于一身”的楊貴妃葬身馬嵬坡下,馬嵬坡由此而馳名中外。馬嵬貴妃墓大約修于上世紀八十年代初期,位于一高坡小院。墓門口書寫對聯(lián)兩幅,一幅是妃子魂消猶痛梨花春帶雨,馬嵬玉隕幸留古韻冢攜香。另一幅為畢沅所題:谷風如訴舊愁來,蜀道秦川,過客重談李楊事;墓粉還將秋色補,雨塵云夢,傷心何似漢唐陵。
(2)吟詠歷史事件——詠史詩。
(3)詩文與唐玄宗和楊貴妃的愛情故事有關。
四、白居易《長恨歌》
寫貴妃容顏:回眸一笑百媚生,六宮粉黛無顏色;
寫兩人愛情:在天愿作比翼鳥,在地愿為連理枝;
寫賜死貴妃:君王掩面救不得,回看血淚相和流。
對兩人的生離死別極為同情,下面,就讓我們進入文本,看看李商隱是如何評價唐玄宗和楊貴妃的愛情的。
五、詩文解讀
1.讀翻譯(一人模擬玄宗讀前3聯(lián),一人模擬義山讀尾聯(lián))
陡然聽到傳說,海外還有九州,來生未可預知,今生就此罷休。
空聽到禁衛(wèi)軍,夜間擊打刀斗,不再有宮中雞人,報曉敲擊更籌。
六軍已經(jīng)約定,全都駐馬不前,遙想當年七夕,我們還嗤笑織女耕牛。
怎么你歷經(jīng)四紀,身份貴為天子,卻不及盧家夫婿,朝朝夕夕陪伴莫愁?
“十五嫁為盧家婦,十六生兒字阿侯?!?/p>
2.情感基調(學生讀時其他人思考:感情基調?)
【明確】諷刺批判。
3.既然詩歌的題目是馬嵬,那么詩中哪兩聯(lián)描寫了馬嵬之變?
【明確】頷聯(lián)和頸聯(lián)
頷聯(lián)寫聲音,頸聯(lián)寫時間。
小組討論:頷聯(lián)寫了哪些聲音,頸聯(lián)寫了幾個時間段?分析其內涵。
【明確】
詳析:
(1)禁衛(wèi)軍夜間巡邏用的梆子聲,宮中雞人報曉的聲音,這兩種聲音有什么不同點?
【明確】一個是警戒之聲,緊張危急,一個是報曉之聲,寧靜安詳。——昔安今危
一個是逃難生活的惶然無措,一個是春宵苦短日高起,從此君王不早朝的縱情歡樂。——昔樂今苦
兩種聲音進行對比,將唐玄宗昔安今危,昔樂今苦的處境表現(xiàn)得淋漓盡致。
頷聯(lián)中還有兩個詞是互相呼應的:空聞和無復。
【明確】無復——再也沒有,表現(xiàn)玄宗對昔日美好生活的懷念,渴望重享昔日的歡樂。
空聞——虎旅傳宵柝的目的本來是保護玄宗和貴妃的安全,但現(xiàn)在這一聲聲梆子聲讓玄宗心驚膽戰(zhàn),因為他們要發(fā)動兵變啊。
(2)此日和當時都指的是時間,此日指的是楊貴妃的死日,當時又怎樣呢?
【明確】“七月七日長生殿,夜半無人私語時。在天愿作比翼鳥,在地愿為連理枝”,兩人發(fā)誓要生生世世做夫妻,永不分離,而且嘲笑牽??椗荒瓴拍芟嘁娨淮?。
但遇上六軍不發(fā)的時候,結果又怎樣?玄宗信守了自己的諾言嗎?
【明確】沒有,楊被賜死。表現(xiàn)手法:對比。
沒有當時七夕笑牽牛的荒淫無道,哪有六軍同駐馬的痛心疾首?所以楊貴妃的悲劇是他們自己造成的。
【明確】悲劇的承受者恰恰是悲劇的制造者。
4.那句話寫出了玄宗之悲?(生答)
【明確】首聯(lián)。結合注釋一的典故。楊妃死后,玄宗派人招魂,方士回來說海外還有九州,楊妃生活在那里,信守生生世世為夫妻的諾言,這可信嗎?徒聞、他生未卜此生休暗示玄宗在癡心妄想。
5.對此李商隱發(fā)出了什么感嘆?(生答)
【明確】如何四紀為天子,不及盧家有莫愁。
從內容上看:對比手法。貴為天子卻無力保護心愛女人對比尋常百姓能帶給莫愁幸福。
語氣上:反問。問得有力、深刻,諷刺之意愈明。
6.倒敘手法的使用。
回顧板書,從時間上看,應該是先有馬嵬之變,再有玄宗之悲,最后有義山之嘆。但詩歌在謀篇布局上并不是這樣。想想《馬嵬》在敘事結構上有何特點?
【明確】倒敘。作用:使詩歌在尺幅之間,一波三折。突出因果。
7.小結
李商隱用對比、倒敘、反問等多種手法,通過深刻的語言向我們表達了他們對楊李愛情悲劇的看法:玄宗迷戀女色、荒廢政事,最終害人害己,還將盛唐引向衰敗。
8.詠史詩(分析作者寫作意圖)
《馬嵬(其二)》是一首詠史詩,詩人詠史所為何事?
作為一個關心政治的知識分子,李商隱常借用歷史題材反映對當代社會的意見,《馬嵬》應該是一個代表。李商隱途經(jīng)馬嵬驛,聯(lián)想到了馬嵬之變,聯(lián)想到了當年國家陷于動蕩、人民飽受戰(zhàn)亂之苦的情形,對這一歷史事件和歷史人物發(fā)表了自己的看法。
9.結合本詩內容,模擬玄宗口吻進行改寫,不限體裁與表達方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