楊樹彬
1.回歸文本,感受語言
在新課程標準的引導下,一些教師越來越注重拓展教學,反而忽視了教材文本。語文教材中的課文是教學展開的基礎,其選擇和編排都是經過合理安排的。在高中語文教學中,發散性思維的培養應該以文本為基礎,在學生全面理解和掌握課文的基礎上,再進行有方向性的拓展。與基礎教育其他階段的語文課文相比,高中課文具有更強的文學性與專業性,每一篇都值得細細品讀。出色的文章往往能將作者的情感、思想傾向與其語言風格相協調,通過品讀文本,既能感受到語言本身的魅力,又能對作者思想情感與性格特點有所把握,達到學生與課文產生共鳴的目的。以人教版必修1第四單元中的兩篇短新聞《別了,“不列顛尼亞”》和《奧斯維辛沒有什么新聞》為例,作為新聞體裁,一般需遵循零度原則,即新聞中只敘述事實而避免帶入作者的主觀情緒。但這兩篇新聞記敘的事件比較特別,一為香港回歸,一為二戰集中營探訪,作為重大歷史事件的記敘者,作者不可避免地會帶上主觀色彩。《別了,“不列顛尼亞”》語調相對激昂,滿溢著作者作為中國人的民族自豪感;《奧斯維辛沒有什么新聞》則語言基調沉重,充滿人性的關懷與對戰爭的反思。教師在講課之前,可以讓學生先自行閱讀,并播放課文朗讀錄音,讓學生對文本產生心有靈犀的共鳴,體會看似平靜的文本中所蘊含的厚重情感。
2.教師與學生要平等對話
以往的語文課堂總是教師提問、學生回答,為了從學生嘴里得到那個標準答案,學生經常被老師追問得不知道說什么好,或者學生順著老師的引導說出了老師想要的標準答案,但并非學生自己閱讀所得,學生對課文內涵依然很模糊。雖然也有學生自讀課文,同學之間討論等環節,但學生的閱讀仍然是被動的。所謂平等對話,應該是在各自研讀文本的基礎上,由學生提問,教師答疑解惑。有的問題教師可以系統回答,有的問題可以讓同學之間互相討論解答,還有的問題也許教師一時不能解答,但并不影響課堂教學效果,只要這種“探究式”的閱讀堅持久了,也許學生就能找到問題的答案。
3.課堂教學中的三個“注重”
3.1注重抓住課堂時機,適時提出問題。授課時,教師要善于抓住突破口,有意識地給學生設置一些懸念,讓學生帶著問題去閱讀、去探索。
3.2注重面向全體學生,因人設計問題,進一步提高他們的分析和概括能力。
3.3注重課前精心設計,強化重點問題。問題要有坡度;要緊扣教學重點,緊扣文本和大綱要求。發散型和假設型的問題不是無邊無際,要有提出的基礎、思考的方向和最終的目標。教師經常鼓勵學生大膽地闡述自己的觀點、思路,這樣既保證了學生的參與率,又得到了寶貴的教學反饋信息,從而能夠及時調整課堂的進度和教學的內容。做到:①面向全體,讓每個學生都在自己原有的基礎上獲得發展;②在課堂中勤于巡視、樂于傾聽、關注學生的發展。真正的教育往往發生在師生心理距離最短的時刻,教師的一個微笑、一次肯定的頷首、一聲親切熱情的指導都會帶給學生無窮的動力。
4.關于文言文教學
4.1文言文教學教學要重積累,會拓展。在平時授課中我非常注重基礎知識的強化。每節課學習正課之前,我總是抽出5分鐘,以課堂小測的方式考查課下注釋及老師特別強調的實詞和虛詞的含義。每天都有兩名學生在黑板上寫,其他同學在作業本上寫。由于我們年級對積極參與課堂學習的學生有表揚記錄,因此學生們都很喜歡在黑板上寫,上課時也能積極地回答問題。雖然是傳統的文言文的學習,但是整個課堂還是非常活躍的。為了鞏固課內的詞語積累,我還經常印一些課外的文言語段讓學生閱讀,檢查他們能否舉一反三,用課本上的例子解決新的問題,達到知識的遷移,同時拓寬學生的知識面,使學生積累更多的文言詞語和古代的文化知識。
4.2重視品味語言,感受文本魅力。教師在文言文教學中應重視引導學生品味文本語言。品味語言,目的是讓學生發現和體會文本的魅力,其著眼點是提高學生的語言感受力。通過品味語言,感受形象,領悟作品豐富的內涵,體會文本的藝術表現力。從文言文課文學習中體會到華民族的智慧,體會到中華文化的優秀,體會到漢語言的魅力。文言文課堂教學,老師應適當引導學生從重點詞語的推敲、精彩語句的揣摩、寫作技巧的欣賞等不同角度品味文本語言,采用和學生分享自己的閱讀感受方式進行語言品味。此外,我們可以把文言文語言品味與朗讀結合起來,讓學生在教師的指導下,在反復誦讀中,感受、體悟語言,形成良好的文言語感,從而發現文言文作品中的“妙處”。中國古代優秀作品是一塊充滿豐富情感的廣闊天地,要想讓學生充分領會作者蘊含在字里行間的思想感情,教師必須在課堂教學中培養學生反復閱讀文本,重視文本語言的分析品味能力,逐步提高學生的語文素養。
5.運用信息技術
教師在對學生傳授知識的過程中,在信息技術高速發展、普及的教育環境中,可以充分利用承載更多信息的媒介:圖像、文字、數字、聲音等。多媒體呈現信息方式是新穎的、靈活的;多媒體呈現的信息量是豐富的;多媒體能夠通過視覺、聽覺等多種途徑刺激學生的感官……心理學家試驗證明:學生對于不同類別的材料的記憶容量是不相同的,對于圖像的記憶明顯超過對于標明物品名稱的詞語的記憶。造成學生對不同材料的記憶力差異的原因,是記憶時的編碼方式與加工程度不同而引起的。短時記憶以聽覺編碼為主,長時記憶以視覺編碼為主。在教育教學過程中如果僅僅是單一地呈現文字材料,除了會使學生疲勞外,也會使學生喪失興趣,在教學過程中充分利用多媒體,在呈現記憶材料的時候進行多種方式的呈現,盡可能避免那些干擾信息元素介入,就會在學生的記憶中形成更多的記憶交叉點,可以強化學生的記憶;合理選用一些多媒體資料,可以使教學內容豐富化、多樣化,既可以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又可以讓學生加深對文本內容的理解;既可以培養學生良好的學習、思考習慣,又可以提高學生的語文素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