郭海英
摘 要: 新課程的實施再次掀起了素質教育的高潮,在近幾年的新課程改革中,我們既有很多的茫然與困惑,又實驗性地為數學課堂教學注入了生機與活力。逐漸的,作者總結出要將數學教學過程進行得更具有吸引力與創造力,就一定要以學生為主體,圍繞學生開展數學課堂教學。
關鍵詞: 數學課堂教學 學生主體 自主探索 張揚個性
一、自由民主,將課堂交給學生
數學課堂是教師進行數學教學的主要環節,也是課程改革的主要陣地,更是學生學習數學的重要途徑和主要場所。因此,數學課堂不僅要求教師的積極教導,更需要學生的積極參與和配合,只有將以學生為主體的思想貫穿于整個數學課堂教學過程中,才能使課堂充滿活力,才能更好地完成教學任務,達到教學目標。
(一)改進教學空間,讓學生“隨心所欲”。
數學課堂教學,是在教師這個特定環境中進行的,教學空間對教學質量的影響是潛移默化的,是無時無處不在的,是課堂教學第一層次的影響要素,因此學校要改進教學空間,使學生學習“隨心所欲”。
例如,學校可以將每個教室都分為學習區與活動區兩個區域。其中,學習區是課桌椅等,供學生學習和教師教學使用,桌椅可以以不同的隊形進行排列。活動區可以供學生學習討論用,在課堂教學過程中,每當教師提出需要討論的問題,學生都可以無所顧忌地與其他同學在討論區進行討論,并在其區域中展現出各自的問題。同時,教師在課堂上不再居高臨下,而是穿行在學習區中,融入到學生的學習中,成為學生的良師益友。
再如,將黑板作為可移動黑板,在教室使用的同時,也可以有相應的區域供學生使用,讓學生展現自己的努力與點滴的進步。
(二)拉近師生距離,讓學生“暢所欲言”。
蕭伯納說過,如果你有一個蘋果,我有一個蘋果,交換之后,還是各自一個蘋果;但如果你有一個思想,我有一個思想,彼此交換之后就出現兩個甚至更多的思想。要讓學生“暢所欲言”,就要讓學生脫離束縛,做到主動探究。為此,教師要主動走進并融入到學生的學習生活中,縮短師生距離,放下教師的架子,努力營造和諧的教學氛圍,成為學生的良師益友,進而引導學生進行學習和主動探究。此時,師生之間、生生之間才能做到“暢所欲言”,教師才能真正了解學生的所思所想,更好地改進教學方案。
例如,在進行“圖形的認識”一課講解時,教師可走入學生中,以“變魔術”的方式將一張正方形紙片折成三角形,這時會有學生說“這個魔術我們也會”。教師說“你們讓我看看”,學生輕而易舉地完成后,教師便故意說“完蛋了,我的秘密都被你們發現了”,學生哈哈大笑。這個過程可以拉近師生的距離,進而更好地解決學生的問題。
(三)優化教學情境,令學生大膽想象。
小學生對世界充滿了好奇,他們有超乎尋常的想象力,因此教師要優化教學情境,以更開放的方式引導學生,使學生大膽想象,盡情發揮自己的想象力,這樣可以開拓學生的思路,培養學生的創造性。
二、自主探索,把權力讓給學生
課堂教學是煥發學生活力、展現學習價值的過程。自主學習,可以賦予學生更大的權力,激發學生的積極性,使學生獲得獨特的感受,能在很大程度上滿足學生自身需求。因此,在數學教學過程中,教師應該以學生為主體,從學生的現實生活出發,創設良好的教學情境,將權力教給學生,引導學生進行自主學習與探索。
(一)積極引導,激發學生興趣。
興趣是最好的教師,因此教師在教學過程中應該積極引導,巧妙設計相應的疑問,激發學生學習興趣,調動學生積極性。
例如進行“乘法的認識”教學時,教師可問學生:“加入全班每人1支筆,咱們班一共多少支筆?每人2支筆,咱們班一共有多少只筆?每人3支呢?”以這種方式引導學生參與思考,進而引出乘法的概念。
(二)設置游戲,吸引學生參與。
在教學過程中,教師要善于設置相應的教學游戲,吸引學生參與其中,進而開展相應的教學。
例如:在講“除法及其余數”時,教師可用如下游戲吸引學生參與其中。教師可拿出10個核桃,問學生:“若以不同的方式放在不同數目的盒子里,且使得每個盒子里的核桃樹木相等,有幾種放法,能放幾盒?”在學生嘗試之后,教師從中選擇4種方式:每盤放2個,10÷2=5(盤);每盤放3個,10÷3=3(盤),余1個;每盤放4個,10÷4=2(盤),余2個;每盤放5個,10÷5=2(盤)。問學生:“請同學們思考,我們可以將這4種分法分為哪兩類情況”?學生很快便會想到分為有余數和沒有余數的2類分法,于是教師就可以引入“整除”和“有余除法”這兩個概念。
三、張揚個性,將發展留給學生
盧梭說過:兒童尤其獨特的看法、想法和情感,若我們想以自己的看法、想法和情感去取而代之,那便是極其愚蠢的行為。因此,教師要以學生為主體,尊重學生的所看、所聞、所想,突破教材的束縛,張揚自己的教學特點,創造性地開展相應的教學工作。
(一)靈活運用教材。
教師在張揚教學個性之前,要做到靈活運用教學教材,其教學個性與教學內容要源于教材并高于教材,針對不同學生的心理特點,進行不同的教學指導,形成豐富而有效的教學思路。
例如,在“比較熟的大小”一課時,教師可以問學生“你們的父母誰的年齡更大?你的父親比你大多少歲?你比你母親小多少歲”等很多問題。這樣教師就聯系了學生的生活實際,從學生生活中選取了他們感興趣的現象和事物,進而提出相應的數學問題,激發了學生的學習興趣,開發了他們的潛能。
(二)開房教學空間。
許多數學教師認為:教學過程中,如果學生太過自由,便會思考一些偏而低效的解決問題方法,這樣不能讓學生迅速學會正確而有效的方法。但是這些教師卻不知道只有給學生足夠的時間,讓學生從自己的角度思考創造并解決問題,才能更清晰地記憶,也才能掌握相應的解題方法,從而真正培養學生的創新精神。
總之,在新課改下的數學教學過程中,教師要以學生為主體,圍繞學生展開數學課堂教學,使每個學生都有所得,不斷提高小學數學教學效率。
參考文獻:
[1]陳長山.初中數學教學中學生創新能力的培養[J].數學教學與研究,2013(92):15.
[2]彭建平.初中生數學學習方法知道探索[J].中學數學研究,2000(2):22-2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