黃正芳
《國家中長期教育改革和發展規劃綱要》指出:“尊重教育規律和學生身心發展規律,為每個學生提供適合的教育?!睂ξ覀儗W校層面而言就是提供適合學生的教學。面對不同需要的、有差異的所有學生,為全體學生提供“適合學生的教學”,讓他們接受有效學習,教師就會考慮不同學習需要、特點、風格和能力,為他們提供差異化和針對性指導。下面筆者結合實踐談談在“適合學生教學”方面的一些看法。
一、認真做好教學前測,科學制定教學目標
教學前測方法可以讓學生進行些實踐操作或者對學生進行一些訪談,了解他們已有的知識基礎,上課過程中還可以通過觀察學生的表情、精神狀態不斷調整教學目標和教學策略。教師研究教學目標時不僅要考慮“三維”目標即知識與能力、過程與方法、情感態度與價值觀,而且要研究教學目標的“三度”即適宜度、操作度和達成度。適宜度主要是看課堂教學目標設置與課程標準和學生實際是否一致,是否貼近學生的最近發展區;操作度主要是看新知識目標是否有效,教學方法、教學活動是否與教學目標相一致;達成度主要看學生對新知識的學習效果,任務活動完成的效果,以及活動中的進步與發展。
二、選擇適合教學內容,創造性地使用教材
教學過程是教師、學生、教材之間互動交流與對話的過程。教材是對話的話題,是支持對話的“文本”。教師要有針對性地借助教材選擇教學內容,選擇適合學生的教學材料,或密切聯系學生生活實際的素材,將其作為課堂教學內容,使學生在愛學、好學中獲得知識、培養能力。
我曾經聽過一節課《七巧板》,主要講了三年級畫圖中的圖形復制和粘貼,教師在教學過程中巧妙地將技術運用與七巧板游戲相結合,激發學生對技術和運用的興趣和熱情,讓學生感受技術魅力的同時產生愉悅感并完成知識學習。
三、設計多彩的活動,兼顧不同學生的需要
教學活動設計的出發點,也就是課堂教學目標的定位,設計的內容主要發生在教學活動建構過程中,并且這種設計大多是對教學活動的想象,很多都是預設的,具有可變性、選擇性。教學情境的創設有利于情感生成,情境一般依賴于預設。教師應在教學活動安排中尊重學生的個體差異,根據彈性設計教學原則,了解和關注學生的個體差異,在活動目標確定、活動內容安排、活動設計、活動組織形式確定、學習水平評價等方面,都給不同學生留下適當的空間,包括質的空間和量的空間,使學生學習活動之后在各自原有基礎上獲得一些新發展。
還以那節《七巧板》課為例,教師設計教學活動時分為“玩一玩”、“學一學”、“練一練”、“拼一拼”、“看一看”五個環節?!巴嬉煌妗杯h節主要以游戲導入課題,既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又讓學生對課堂新知有了初步了解。在“學一學”和“練一練”環節,教師設置了學案,先明確任務再讓學生嘗試完成,如果遇到困難可以借助學案、學生、老師解決,有效解除學生探究新知識的障礙,不同學生可以采取適合自己的方法解決實際問題。在“拼一拼”活動環節設計中以形象的拼圖游戲設計理念為基礎,在實踐中引導學生不斷完成任務,讓完成快的同學參與“創一創”活動,讓學有余力的同學有發揮空間,每個學生都能在課堂上找到適合自己的任務。
四、關注“學困生”,不放棄每一個學生
新課程改革為信息技術課堂教學注入了活力。自主探究、合作學習、動手操作為學生提供了廣闊的學習空間,尊重差異,滿足學生需要,為學生提供了展示的舞臺,使學生的個性得到了張揚。然而透過精彩的課堂,我們看到,在活躍的信息課堂學習中有一些學生難以深入其中,小組合作更多的時候是以思維活躍的學生為中心,而個別反應較慢的學生一直充當忠實的觀眾,有的陷入困頓狀態,甚至游離學習之外,還有的無所適從,影響課堂組織紀律。像這樣的“學困生”,在信息技術學習中更需要教師的關注,需要同伴的具體指導和幫助。
五、實施多元差異評價,為學生發展提供動力
1.教師評價與學生評價相結合
教師評價是一種最經常、最普遍的評價方式,學生的評價表達的是同伴的觀點,更能引起每個學生的注意,當贊賞某一個學生的思維火花時,就點燃了自己與其他學生的思維火炬,因為每一個學生都有表現的欲望、成功的欲望和被欣賞的需要。教師與學生的真誠評價能引發學生心靈的振動,激發學生的思維活力,使學生在課堂教學中不斷調整自己的學習狀態。
2.認知評價與情感評價相結合
課堂教學中不論怎樣改進都離不開“知識”這個載體,缺少它其他方面能力就無從談起。因此,課堂評價要做到知識評價不松懈,情感態度要跟進,更多的是看中學生在學習過程中表現出來的努力程度。這樣的課堂學生不僅學到了知識,而且人際交往能力和協調合作個性品質得到了培養。
3.過程評價與結果評價相結合
在教學活動結束之前要求學生對本節課學習效果和學習過程中的表現進行自評和互評。評價主要從以下幾個方面進行:課堂練習的完成率;參與教學活動的情況—是否認真聽講,能否積極舉手發言,能否積極參與同學合作,是否勇于提出問題、發表見解等;學習信息技術的情趣及能否保持良好的學習狀態等。
追求“適合學生的教學”必須綜合考慮社會大環境的影響,充分調動社會各方面的教育力量。讓學校教學、家庭教育和社會影響共同作用,共建美麗信息技術課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