孫旸
[摘要]對于媒體將自己的個人生活展示在廣大觀眾面前,不同的人態度是不一樣的,有人認為沒有關系,大家喜歡看就看,甚至還有的觀眾抱著其他目的,借機炒作出名;有的人則是相反的意見,不愿意將自己的個人生活暴露在人前。這類新聞報道不可避免的涉及到一個法律問題——隱私權,在個人不愿意的情況下,新聞媒體能不能去報道他的個人生活問題,能不能把他的一部分個人信息公之于眾,報道應該把握哪些尺度和原則,如何在提高新聞關注度的同時保護好公民的隱私權問題,則成為新形勢下新聞報道面臨的一個重大課題。
[關鍵詞]電視 新聞報道 隱私權
隨著電視事業的迅猛發展,電視新聞報道手段越來越豐富,電視新聞報道面已經從政治、經濟等領域擴展到社會生活的方方面面,社會新聞占據了越來越大的比重。各地地面頻道尤其是強勢地面頻道幾乎都會開設民生新聞欄目,比如湖北經視的《經視直播》,湖北綜合的《新聞360》等等。這些欄目中,圍繞普通民生生活的新聞,家庭糾紛、鄰里矛盾等等占據了很大的版面,這些新聞很多都會涉及采訪對象或者拍攝對象的個人生活。對于媒體將自己的個人生活展示在廣大觀眾面前,不同的人態度是不一樣的,有人認為沒有關系,大家喜歡看就看,甚至還有的觀眾抱著其他目的,借機炒作出名;有的人則是相反的意見,不愿意將自己的個人生活暴露在人前。這類新聞報道不可避免的涉及到一個法律問題---隱私權,在個人不愿意的情況下,新聞媒體能不能去報道他的個人生活問題,能不能把他的一部分個人信息公之于眾,報道應該把握哪些尺度和原則,如何在提高新聞關注度的同時保護好公民的隱私權問題,則成為新形勢下新聞報道面臨的一個重大課題。
什么是隱私權?綜合各大權威資料,它的基本定義和內涵是這樣的:隱私權是指自然人享有的私人生活安寧與私人信息秘密依法受到保護,不被他人非法侵擾、知悉、收集、利用和公開的一種人格權,而且權利主體對他人在何種程度上可以介入自己的私生活,對自己的隱私是否向他人公開以及公開的人群范圍和程度等具有決定權。
一、隱私權的保護對象
從以上對隱私權的描述可以看出,隱私權的保護對象僅限于自然人,也就是說企事業團體、單位、公司等非自然人不屬于隱私權保護的對象,那是另外的法律范疇。我們在新聞報道中經常會遇到各種單位行為,比如高考期間建筑工地夜間施工的噪音擾民問題;某化工企業排放污染問題;某行政主管部門不作為問題;某企業生產不合格產品問題等等,這些都是民生新聞中比較熱門的話題,在采訪中,有的采訪對象會以侵犯隱私權為由拒絕采訪,這種理由顯然在法律上是站不住腳的,非自然人主體不是隱私權保護的對象。
這里需要重點提到的是一個特殊群體:法院尚未判決的犯罪嫌疑人,這類主體有隱私權么,他們應該得到保護么?這方面的爭論很多,不同的媒體在報道時沒有統一的做法或者尺度,有時同一媒體對不同的犯罪嫌疑人的做法也不一致,甚至執法部門在公布犯罪嫌疑人圖像時的做法也不一致,有打馬賽克的,也有不打馬賽克的。2016年1月6日,“中警安徽”微博發布消息稱,1月3日安徽太和縣被搶的5歲女孩已經安全回到太和縣,并隨文發布了9張與案情相關的照片。其中,有3張是犯罪嫌疑人的正面照,并在嫌疑人照片的頭部位置寫了三個字:“馬賽克”。這條給犯罪嫌疑人打“文字馬賽克”的微博發布后,引發熱議。一些人表示“這是史上最帥馬賽克”,認為對待搶孩子的犯罪嫌疑人應該曝光,也有很多人對該做法提出質疑。央視的新聞報道也是如此,在一系列明星吸毒嫖娼事件的新聞報道中,做法也不一致,柯震東吸毒事件的報道中,柯震東眼部被打上馬賽克,字幕顯示的是“嫌疑人柯震東”。
張元在央視新聞頻道里講述吸毒過程時,臉部被打上了馬賽克,字幕顯示的是“導演張某”,并無嫌疑人字樣。同樣的情況還出現在寧財神身上,寧財神的眼睛部位被打上了馬賽克,字幕顯示的是“陳某某(筆名寧財神)”,同樣沒有嫌疑人字樣,但此后央視其他節目在播報此事時,寧財神的臉部卻沒有打馬賽克。薛蠻子在講述嫖娼過程時,臉部并沒有打馬賽克,字幕用的是“嫌疑人薛必群(網名薛蠻子)”。郭美美案件中,郭美美的臉部也未做馬賽克處理,字幕打出“犯罪嫌疑人”郭美美。高虎、張默等人涉毒事件報道中,也都采用真名,且無馬賽克處理。新聞報道在針對這類對象時到底應不應當實施適當的保護隱私權的方法,應不應當用馬賽克遮擋面部,我國現行的法律并沒有直接給出答案,業界也有不同的觀點,各有各的理由。
人性是親善嫉惡的,人們總是希望丑惡的行為得到批判,中國的習俗、習慣更是如此,對于一些惡性犯罪,現場抓獲影響惡劣的或者證據確鑿的犯罪嫌疑人,我們帶著極大的憤慨,我們希望他們得到審判,會自動的忽略他們的各種權利,包括隱私權等等,所以就算是在新聞報道中使用了不恰當的方法,也不會有人去追究和討論。但是法律是理性的,根據當代法律無罪推定的原則,任何嫌疑人在法院未宣判有罪前,均推定為無罪。無罪的人各項權利是應該得到保護的,這里面就包括隱私權,所以我們在新聞報道中,在報道這類人群的時候還是應該采取適當的保護隱私權的方法,避免不必要的法律糾紛。
二、隱私權的保護范疇
從隱私權的定義中,我們可以看到:隱私權是指自然人享有的私人生活安寧與私人信息秘密依法受到保護。隱私權保護的內容是“私人生活安寧與私人信息秘密”,也就是說隱私權保護的是與私人相關的信息和秘密,比如說個人習慣、收入多少、人際關系、身體疾病等等,與私人無關的信息則不屬于隱私權保護的范疇,我們在新聞報道中遇到以下問題時則應該注意回避。
1.個人在公共事件或社會事件中的行為屬于隱私權的保護范疇么?人肉搜索是對隱私權的傷害么?
民生新聞報道中經常會遇到這樣的選題,某些部門或者單位的相關負責人就一些不恰當行為不愿意接受采訪,比如企業排污問題、主管部門不作為問題、企業產品不合格問題等等,記者經過多方努力,采用非正常拍攝等方法在當事人不知情的情況下拍到了相關內容。在這樣的新聞中,需要保護當事人的隱私權么?對照隱私權的保護范疇,該新聞報道涉及的事件顯然不是某些個人信息或者個人秘密,不屬于隱私權保護的范疇,媒體可以正常報道,就事件本身而言,新聞媒體要充分發揮媒體的監督職能,但是在事件之外還有可能觸發另外一個社會問題,會產生巨大的社會影響,值得重視,那就是“人肉搜索”,“人肉搜索”會對事件當事人造成極大的傷害,如某人在某社會公眾事件中發表了不恰當甚至錯誤的言論,或者做出了不雅的行為,引起不良的社會影響,某些網友出于義憤或者其他目的,開展人肉搜索,將此人的信息材料全部公諸于眾,讓全社會來譴責他,新聞事件的當事人可以說赤裸裸的曝露在公眾面前,一時間社會輿論鋪天蓋地而來,當事人的正常生活都難以繼續,有的人無法承受輿論的壓力,甚至發生自殘或者自殺的行為。2013年,陸豐市某服裝店店主因懷疑高中生安琪(化名)順手牽羊偷走服裝,將監控視頻發布網絡,請求網友出力“人肉搜索”,并曝光“小偷”隱私信息。結果,安琪的各種信息被告知天下,其中不乏網友們的謾罵和詆毀,經不起輿論蜂擁而至的打擊,12月11日,深受煎熬的花季女孩安琪選擇輕生,跳河身亡,花樣年華,就丟了卿卿性命,令人們唏噓不已。謠言結束了,但年輕的生命永遠無法追回。人肉搜索這種方式無論是出于哪種目的,其結果都對當事人造成了嚴重的傷害,是對個人隱私權的極大踐踏,應該嚴厲禁止。
2.某些特殊主體的私人信息,譬如高級公務員的收入,這類問題是否應該得到隱私權的保護?
在新聞報道中,有些類型的人群比較敏感,處理不好也會造成侵犯隱私權的問題,比如說高級公務人員的部分個人信息,收入問題、住房問題等等。普通公民的收入問題當然屬于隱私權的保護范疇,這是私人信息,但是高級公務人員呢?高級公務人員也是公民,他們的隱私權也應該受到保護。不過,根據法律和相關政策規定,他們的收入必須對有關部門公開,以接受監督,所以我們在新聞報道中也要注意這類人群,他們也有隱私權,在一般報道中不能涉及其個人信息,如果經過有關部門調查得出結論后再做新聞報道,依據相關規定,則不涉及隱私權的問題了。
3.未成年人的隱私權問題如何才能得到較好的保護?
子女的教育是目前大家都極其關心的一個社會問題,所以有關未成年人的新聞也備受關注。比如說著名的“大陸小孩香港街頭小便事件”,該事件發生后,某衛視著名主持人微博轉載《孩子在香港街頭小便,大陸夫妻與港人發生激烈沖突》并配發評論。事件的視頻顯示,一對大陸夫妻帶著孩子在香港街頭小便,卻被港人攔住去路并遭圍觀者狂拍,現場混亂,有路人指責孩子父母,孩子被嚇得哇哇大哭。在該名主持人的轉載中,對于港人拉扯斥喝且拍了小孩私處的畫面并未提及,而且該主持人沒有考慮保護該事件中的未成年人,轉發清晰圖片,不顧視頻中被嚇得哇哇大哭的孩子,誤導輿論。未經父母監護人同意,把孩子的臉暴露在視頻中并發布到社交網絡上,這種行為是對未成年人的極大傷害,已經涉嫌犯法。還有一種比較普遍的現象,子女處于青春期,染上了一些壞習慣譬如網癮等等,他的父母多方說教無果后求助媒體,希望通過媒體的力量去影響子女,糾正其錯誤行為,未成年人心理發育極不穩定,通過新聞將其個人信息或者不當行為公諸于眾往往并不能起到積極作用,事態極有可能向反方向發展,所以在此類報道中應當慎重對待未成年人的隱私保護問題。
4.新聞事件中其他關系人的隱私權問題如何保護?
每一個人都不是孤立的個人,他有各種各樣的社會關系,雖然作為新聞事件當事人,他愿意主動公布各種私人信息,但是與他相關的一些社會關系人員的信息則應該注意保護,比如某位當事人大談其鄰居一些情況,媒體又去采訪其鄰居,鄰居拒絕接受采訪,媒體就采取非正常拍攝等手段獲取新聞,這是很不恰當的,鄰居并沒有義務接受采訪,在未經其允許的情況下,新聞報道中是不能將其個人信息公布的,這也是他人隱私權的侵害。
5.不道德行為是否應該得到隱私權的保護?
此類問題中,目前新聞報道涉及最敏感的就是婚外情的報道,我國的法律僅定有重婚罪,對婚外情這種行為則沒有做出直接的處罰規定,婚外情是一種極其不道德的行為,我們在新聞報道中應該怎么做?各電視臺的做法不一,有的直接曝光,有的則在播出的時候做了一些技術處理。關于這種行為我們還是希望有關部門盡快出臺相關法律,以規范我們的新聞報道。
社會發展越來越快,越來越多的人不介意甚至主動公開各種個人信息,有的甚至利用個人信息進行炒作,以達到各種商業性或者其他目的。隱私話題已經成為了電視節目的常態,對隱私話題的討論可以滿足部分觀眾的窺私欲,但是如果媒體在某些方面處理不當,又會引起社會不良反應,使自己處于社會輿論的風口浪尖。隱私權的問題涉及到新聞記者的職業道德、媒體的倫理界限,它是一個不容忽視的法律問題,需要我們不斷思索。<\\Y8\本地磁盤 (F)\2011-新聞前哨\2016-2\BBBB-.TIF>
(湖北廣播電視臺教育頻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