侯嵐
(湖南師范大學,湖南 長沙 410000)
淺談“中國”稱謂的詞義
侯嵐
(湖南師范大學,湖南 長沙410000)
摘要:“中國”是我們國家的名稱,很多學者從地理、經濟等方面來闡述“中國”的由來,但是很少會有人從文字學方面來考證為什么要叫做“中國”。“中國”原本為“國中”,“國”即為“城郭”的意思,而“中”則有“中間”義,因此“中國”原義應為“城的中心”。隨著歷史的變遷,社會文化的發展,“中國”這一稱謂逐漸發展成為“一國中心、天下的中心”,進而又有此引申出代指“具有先進文明的華夏漢族建立的政權”,[1]這就使它由地理、政治中心向文化中心過渡,后來又逐漸演變為近代并存于世界其他國家的國家代名詞。事實上,“中國”一詞的古代和現代意義存在著巨大差距。
關鍵詞:“中國”稱謂;古代意義;現代意義;起源
一、前言
“中國”是一個我們大家都耳熟能詳的詞語,只要提到“中國”,大家都會潛意識的認為是現代意義上的“中華人民共和國”。事實上,從古代到我們現代社會,這個詞的意思經歷了一系列的變化,由原來的“一城中心”到“中原地區”到“文化中心”而后又到現在的國家名稱。隨著歷史的發展,國家觀念的變化及認識的提高,“中國”一詞已經具有了明確的意義,但是,由于這個詞發展軌跡的模糊混亂,它的古代意義和現代意義仍會有混淆。本文將從“中”“國”及“中國”一詞的古文字構型、本義及它作為名稱的起源等方面來解析這個專有名詞的古今意義變化。
二、“中”、“國”、“中國”
(一)“中”。
在《說文解字》里釋為:“中,內也。從口,從丨”,指事字。在甲骨文金文等古漢語里,“中”字像“有旒之旆”,即為有飄帶裝飾的旗幟,旗桿豎立在正中的位置,將士們圍繞“中”聽從命令,“望見‘中’之所在即知其中央矣”[2]。它的本義是正中,中心,又引申為在空間位置上的中央,政治中心,經濟中心,文化中心等。
(二)“國”。
在漢代簡化字中,“國”外邊是個“囗”字,代表國家的四面邊境,里邊的“玉”字則代表各種珍器珠寶。甲骨文里,“國”常寫作初文“或”,并與“邑”關系密切。由戈和囗兩部分組成,后來周初的金文中除了“或”也會寫作“國”。《說文解字》中也用“或”字來對它進行講解:“或,邦也。從囗,戈以守其一,一,地也。域,或,或從土”,段玉裁為之做注:“邦者,國也。古或、國同用,邦、封同用。”這也就是說,在古漢語里邊,“國、邦、或、域”都能進行通用。其中,囗表示城墻,戈的本義則為兵器,那么,“國”的意思則為拿著武器保衛城郭,含有保衛一國都城之意。
(三)“中國”。
由上述我們可以知道,“中”是含有正中的意思,而國則是拿著武器捍衛都城,那么“中國”一詞代表了什么意義呢?
據考證,“中國”一詞最早出現在周初,《尚書·梓材》是最早的包含“中國”一詞的文獻:“皇天既付中國民,越其疆土,于先王肆”。在《漢語大詞典》中,“中國”一詞有以下幾個義項:1、華夏族2、指稱國家、朝廷3、京師4、我國的專稱5、指恒河中流一帶的中印度地區。而在《中華大辭典》中則略有不同,包含了一些其它義項,如:謂齊宋也:“中國稱齊宋”(《榖梁傳》),稱大原也等。《現代漢語詞典》中曾注釋:“中華:古代稱黃河流域一帶為中華,是漢族最初興起的地方,后指中國。”
據此,我將“中國”一詞的概念劃分為以下幾個方面:
第一,地理方面的概念。
1、國家的中心地區,有時也泛指為國境之中;天下之中心。如《孟子·公孫丑下》中:“王謂時子曰:‘我欲中國而授孟子室’。”用現代白話文來解釋:我想把國家中央這部分地區來給孟子蓋房子。這里的“中國”的意思是“中央地區”。《戰國策》中也說“今韓、魏,中國之處,而天下樞紐也。”“中國”,天下樞紐,天下中心。2、在上古時期,人們認知水平仍較為低下,認為黃河流域的中原地區就是天下的中心,因此常常在這里建國,寓意為自己是天下的中心所在,又被稱為“中原”。《史記·秦本紀》中就有這種說法:“僻在雍州,不與中國之諸侯會盟,夷狄遇之”。這里就是拿秦與中原各諸侯國進行對比,來表明秦地所處位置偏僻。后來,隨著秦朝統一全國,也開始“謂中國人為秦人”。
第二,政治方面的概念。
這種政治上的概念在古代文獻中并不少見,指一國的中心,如“京師、都城、王畿”等。這個義項在《詩經·大雅·民勞》中有所使用“民亦勞止,迄可小康,惠此中國,以綏四方”,這里的“中國”即與“四方”相對,毛傳釋曰:“中國,京師也;四方,諸夏也。”《史記·五帝本紀》中“然后之中國而踐天子位焉,是為帝舜。”南朝宋裴骃的《史記集解》解釋為“帝王所都為中,故曰中國”,也就是說是帝王所居住的地方,即為國都,國家中心。
第三,民族方面的概念。
這種概念也是較為普遍的,一般都是將華夏族與周邊的夷狄相對比,兩者在一定意義上是需要同時存在的。“中國”最初是指中心,因為當時居住于天下中心地區的多為漢族人,又稱為華夏族,所以,“中國”一詞又有了民族意義上的概念,后來又引申為由華夏民族所建立的政權。《尚書》里“華夏蠻貊,罔不率禆,恭天成命。”孔穎達曾為這里的“華夏”一詞做疏“冕服采章曰華,大國曰夏,華夏,謂中國也。”[3]
第四,文化方面的概念。
在先秦時期,中國常常被看成是具有先進文化的地區的代名詞,它在文化意義上的色彩極為濃厚。上邊曾說因華夏族常居于中原地區,就用“華夏”來作為“中國”一詞的民族意義,孔穎達在《春秋左傳》中又曾做疏為“華夏,言有禮儀之大,有文章之華也。”華夏,即為中國,中國也又被賦上文化先進的意思,而且這種思想也較為深刻的存在于人們的想法中。西漢劉向的《戰國策》中“中國者,聰明睿智之所居也,萬物財用之所聚也,賢圣所教也,仁義之所施也,詩書禮樂之所用也,異敏技藝之所觀赴也,蠻夷之所夷行也。”在這里面,體現了作為中國人的強烈的自豪感。孔子也十分重視用“禮”來區分中國和四夷,但是,他又有所不同。他認為,只要是遵從禮義,不管你原來是什么族,那么你就是中國人,反之,如果遵從夷禮,那就只能是蠻夷,并且兩者之間是可以相互轉化的。他在用文化概念解釋“中國”時,又加入了對人的判斷標準,較為后世所理解采用。
第五,國別方面的概念。
這就是我們現在所說的“中國”的意義,是作為一個國家的名稱而存在的,這也是目前這個詞所演變出的使用最廣泛的意義。
經過以上的概括總結,我們可以看出,“中國”一詞的意義經歷了“地理、政治概念-民族概念-文化概念-國別概念”的過渡與發展變化,從“京師,都城”到一個獨立國家的國名,雖然并不是說某個意思只在某個時代出現,但它的確是隨著朝代的發展、歷史的變遷而變化,這也就是“中國”一詞衍變為國名的歷史過程。
三、“中國”國名的發展過程
研究“中國”一詞意義的古今發展,僅僅從概念上的解釋,是不行的。我們還要把握它在不同時期的發展變化。
(一)西周以前。
一般情況下,根據各種文獻史料,我們將“中國”一詞最早出現的時期定為西周的初期。在《尚書》中的“皇天既付中國民,越其疆土,于先王肆”及何尊“余其宅茲中國,自之治民”,都說明在周初時期,“中國”就已經作為一個獨立的詞語出現了。而后《詩經·大雅》中也出現了“中國”一詞,在這個時期,它的含義多為“京師、國都”,這應該也就是它作為一個獨立詞的最初意義。[4]何志虎在《“中國”稱謂的起源》一文中,運用《詩經》作例證來認為“西周自稱‘中國’”并以《禮制·王制》為例,表示周邊四夷稱西周王朝為中國。通過這兩點,證明“中國在西周時就已經具備了國家名稱的性質”。[5]雖然,這一觀點論證出了“中國”一詞起源于西周,但是他的有些論證是不充分的,如將“惠此中國,以綏四方”解釋為西周的政權實體,而且,未對后來該詞再國名方面的發展做進一步描述。
(二)西周至秦統一以前。
在這期間,社會主要是動蕩和合并時期,并沒有固定的國名代稱,主要是它的地理和文化意義的代表。春秋戰國時期,人們習慣上將地處中原的齊、魯、晉等國看作是中國,將秦、楚、吳越看為夷狄。《史記·越王勾踐世家》就曾說“越興師北伐齊,西伐楚,與中國爭強”。這里,就將處于南部的越國看作與中國(中原之國)位置上的對立。這是它側重于地理方面的意義。與此同時,這時期的“中國”也有文化上的意義。在《禮記·王制》中,將周天子統治地區稱為中國,東邊的居民為“夷”,南邊為“蠻”,西邊的叫“戎”,北邊的則為“狄”,雖然地域因素占有較大比重,但是,也與各地文化差異有較大關系。這一時期也就是把中國定義為華夏族及其政權,把少數民族稱之為夷族。
(三)秦統一后到唐朝時期。
在秦朝,秦始皇滅六國,書同文,車同軌,建立中央集權,實現了國家的統一,將整個連為一體。在整個秦到唐的發展變化過程中,因王朝的變遷,社會的動蕩及各民族的遷移,一般講中原地區稱為中國,如諸葛亮曾對孫權說:“若能以吳、越之眾與中國抗衡,不如早與之絕。”這里的“中國”既是指魏國,也是指中原地區。但在建立了統一王朝的時期,不但認為中原地區為中國,也將整個統治地區稱為中國。如漢朝時期,漢武帝選將練兵,征討匈奴,最后結果“中國罷耗,匈奴亦創艾”,這里的中國就是指漢朝政權,漢朝的統治。這一時期把中原及在中原地區建立的政權稱為中國,但是華夷之分仍較為強烈。
(四)宋元明時期及清前期。
我們一般認為,唐朝以后,雖然仍有盛景,但整個中國是漸趨分裂衰微的,各種民族交替興起,民族關系也發生了巨大變化,不再是以華夷來區分,就像孔子的理解一樣,這一時期的人們主要以是否行禮義為判斷中國與夷狄的主要標準。韓愈在作品中對這一思想進行概括:“諸侯用夷禮則夷之,夷而進于中國則中國之。”程頤程顥這兩位理學大家也曾說過,中國如果用了夷狄的禮節,那么也就變成了夷狄。而元朝作為蒙古族所建立的政權,從嚴格意義上說,它并不是當時人們認為的華夏族正統,這時,就在“中國”原來的意義上又添加了正統與非正統的色彩。到明朝時期,推翻了元朝的統治,民族進一步融合,華夷之分也就逐漸弱化了。“中國”一詞在這一時期的演變,也就反映了當時中國民族關系的變化發展,華夷漸趨一家,中國作為國名的意義也就進一步得到了發展。
(五)清后期以后。
這一時期進入了中國一詞的現代意義時期。清后期,列強侵略的逐步加深,西方的民主法制觀念的逐步傳入,現代化的國家觀念產生,古老的華夷觀念被打破,世界一體化觀念逐漸占據上風。在與外國進行各種交流時,雖仍會出現“大清、中華”等名稱,但更多的時候直接以“中國”為自稱,與“英國、法國”等來相對稱呼。后來,民國時期,建立“中華民國臨時政府”,孫中山先生的“五族共和”更是將華夷之分弱化,這一階段的發展基本上完成了中國作為國名的現代意義上的轉化。
由上總結,我們可以推出結論:“中國”作為國名存在,最終是形成于民國時期的。我國古代的朝代有著各種各樣的國號、年號,我們也通常用這些來指代某一時期的社會,如漢武帝時期。元朝是第一個自稱“中國”的朝代,而開始具有較明確的國體意味則是起于宋朝,北宋石介就以中國為題做《中國論》,以地域概念劃分,認為居于天地之中的為中國,偏著為四夷。到清朝時期,國家觀念的傳入,“中國”的國體意義就相對完善,作為與別國對等的國名使用。最后,在民國時期,政治學上的“中國”一詞最終形成,中華民國的成立也使“中國”的地位得到了確立和鞏固,先后作為中華民國和中華人民共和國的簡稱,作為正式國名被人們所使用。
四、“中國”一詞并非專稱
然而,在《漢語大詞典》中,“中國”一詞還有一個義項,是指恒河中流一帶的中印度地區。在古代,中原人常認為自己居住于天下中心地區而自稱為“中國”,佛教、天主教、伊斯蘭教三大宗教也皆認為自己是中心,自稱“中國”。這是在更深入了解世界地理基礎上對古代認為:“中國是天下的中心”的批判與反思。
五、結語
經過以上分析,我們就能發現,我們現在所作為國名稱呼的“中國”,在很大意義上是不同于歷史上所稱呼的“中國”,兩者并不是在同一個領域的。古代意義上的“中國”嚴格意義上只是現代意義上的一部分。現代意義上的中國,更大程度上是作為一個獨立于世界舞臺的更為完整的存在。
綜上所述,“中國”一詞由來深遠,貫穿了整個中華民族發展史,甚至可以說,它的意義的演變,也代表了我國古代主流民族思想、民族史的發展變化。然而,由于歷史的久遠,它的古今意義發生了一系列變化,我們只有充分理解“中國”的古代意義與現代意義,我們才能更好的去演繹,去使用它。
參考文獻:
[1]趙永春,賈淑榮.中國古代的“國號”與歷史上的“中國”[J].吉林師范大學學報,2009年第5期
[2]李孝定.甲骨文集釋[M].中央研究院·歷史語言研究所,1965,0168-1069
[3]洪成玉.中國及其別稱考源[J].漢字文化,2006年第1期
[4]楊建新.“中國”一詞和中國疆域形成再探討[J].中國邊疆史地研究,2006年6月第2期
[5]何志虎.中國稱謂的起源.[J]人文雜志,2002年第5期
[6]金侖,林霖.字海探源[M].北京:語文出版社,2013,381-385
[7]劉慶俄.漢字形義通釋[M].北京:首都師范大學出版社,2008,251-252
[8]王祥之.圖解漢字起源[M].北京:北京大學出版社2009,378-379
中圖分類號:H136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671-864X(2016)06-0283-0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