郭闿異
(浙江師范大學人文學院,浙江 金華 321004)
16-17世紀日本白銀對外貿易初探
郭闿異
(浙江師范大學人文學院,浙江 金華321004)
摘要:16-17世紀的日本,白銀開采量極大,是當時亞洲最大的產銀國。豐富而優質的白銀資源深受歐亞各國商人的喜愛,因此,諸多商人紛紛遠赴重洋與日本開展貿易來獲取日本的白銀。而這也造成了日本白銀的大量外流。本文將以日本白銀貿易的起轉盛衰為主線,將白銀貿易分為興起,巔峰和衰落三個階段來論述。同時,筆者將其放在世界的視角下考量,通過研究日本流出的白銀在東南亞地區世界性貿易中的作用,來進一步全面地分析日本白銀的生產、流通、及對外貿易所造成的歷史及社會的影響,以期在全球經濟一體化的今天,為當代中國經濟的和社會的發展提供借鑒。
關鍵詞:日本;白銀;對外貿易
一、日本白銀外貿易的興起
日本是一個有著獨特地理位置的國家。其處于亞歐板塊和太平洋板塊的交界處,地殼運動頻繁,火山和地震多發。盡管這樣的地理環境在歷史上給日本國民帶來了許多災難,不過,也正是由于這種特殊的地質構造,為日本帶來了極為豐富的貴金屬礦產資源。而這些礦產資源中,又以銀礦儲量最為豐富。日本的銀礦主要分布在以下7個地區:(1)北上及西兵庫地區、(2)北見地區、(3)北海道西南地區、(4)佐渡地區(5)伊豆地區、(6)日田地區、(7)鹿兒島地區。
白銀的大規模開采從16世紀末開始,原因有兩點:第一、16世紀末,日本各地方大名為了壯大自己領地的力量來爭霸天下,都比較重視經濟。所以當時很多的大名為了發展經濟,貯備硬通貨,就開始注重對白銀的開采,紛紛在領地內勘探銀礦,興建銀山。其中最為著名者有二:兵庫縣的生野銀山與島根縣的石見銀山。
第二、“灰吹煉銀法”的傳入。根據相關記載,早在1309年,周防國大名大內弘幸往訪石見國時,在參拜北斗妙見大菩薩之際便有采銀的紀錄,后來臣從于大內義興的出云國田儀村銅山主人三島清右衛門幫助大內家在1526年3月開掘出地下的銀礦脈,其子大內義隆繼位后在1533年透過博多的商人神谷壽貞招徠工匠,以從海外學習的精煉技術灰吹法大幅提升了銀的產量。用吹灰法提煉的白銀純度大大提升,不僅在日本本土社會極為流行,而且受到了外國商人的喜愛,迅速成為了對外貿易中的最為廣泛的支付手段。
二、16世紀末至17世紀中葉日本白銀貿易的繁榮
16世紀末國內經濟秩序的穩定為日本的對外貿易提供了良好的基礎,德川家康開創的“三貨制度”居功至偉。德川家康在1601年設置了金座、銀座、錢座,制定了統一的貨幣制度,即所謂的“三貨制度”。“三貨制度的建立意味著江戶幕府尊重并在相當程度上繼承了中世紀末期的貨幣制度。在京都、大阪一帶,銀幣作為稱量貨幣使用,商品的價格也都用銀表示。銀幣逐漸在全國范圍內的得到普及。
其次,當時日本國內市場對中國貨物尤其是生絲的大量需求以及東南亞市場對于日本優質白銀的需求為日本的對外貿易提供了強大的動力。當時日本國內對于生絲和絲織品的有著極大的需求,加上日本本土絲織業尚未形成規模,所以這種需求主要依靠對中國的進口來實現。而當與中國的貿易受到明朝“閉關鎖國”政策的影響之時,日本商人只好退而求其次,一方面通過長崎和遠道而來外國商人們交易、另一方面,自己獲得幕府的出海許可證以后漂洋過海來到東南亞,尋找中國、荷蘭、葡萄牙商人們來獲得所需要的生絲。這就是在東南亞貿易史上有名的“朱印船貿易”。在日本商人的對外貿易中,日本用來交換生絲和絲織品的貨物主要是銀、銅、銅錢、硫磺和日本刀。而由于日本白銀的成色很高,所以日本的白銀在東南亞市場上極受歡迎。當東南亞的日本商人們攜帶的白銀無法滿足其需求的時候,他們就會去日本本土進一步尋找交易的機會,而自室町幕府以來,日本對外交易的港口主要集中于長崎、薩摩和對馬三地。而白銀輸出從17世紀初開始,在17世紀中葉到達了巔峰。
最后,從16世紀末開始勃興的白銀生產及先進的煉銀技術為這種日本的對外貿易提供了支付手段上的保障。我們可以從一些材料中發現,在引進了先進的開采和提煉技術以后,日本的白銀產量在17世紀得到了巨大的提升。
三、17世紀后期日本白銀對外貿易的衰落
隨著16世紀末至17世紀初日本白銀貿易的興盛,為日本帶來了國內市場所急需的大量的中國貨物,也使得統治者們及時地了解了世界的動態。但是,大量優質白銀的輸出也給幕府鑄造銀幣造成了嚴重的困難,而幕府鑄幣的困難對于國內的市場和經濟秩序有著極為重要的影響。
延寶八年,幕府第五代將軍德川綱吉繼位,為了解決當時幕府財政的窘境,德川綱吉任用荻原重秀改鑄貨幣,史稱“元祿改鑄”。元祿改鑄以后的丁銀和豆板銀,銀品位下降的十分嚴重。幕府雖然通過改鑄獲得了巨大的收益,在當時被稱之為“出目”,據研究,元祿改鑄的“出目”高達500萬兩。但是,也正是由于銀幣品位下降造成了銀幣發行量極具增加,帶來了物價上漲,從而引發了又一輪的經濟秩序的波動。而且,由于銀幣品位下降,使得日本白銀在東南亞市場上的吸引力逐漸降低。
無獨有偶,白銀的大量外流也開始影響到幕府對日本的統治和管理,這一點是統治者所不能接受的。因此,從17世紀中葉開始,幕府開始采取措嚴格施控制白銀的外流,寬文十一年,幕府頒布了市法-商法,并于次年正式施行。貞享二年,幕府又規定了每年輸入日本的外國商品的價值,即“中國商船6000貫目,荷蘭商船3000貫目,共計9000貫目(33750公斤)白銀。”再加上當時國內的生絲生產逐漸就緒,國內市場對于中國貨物的需求不再向之前那樣迫切,所以日本對外貿易的熱情不再向以前那樣熱烈,白銀的輸出也自然開始減少。
總體來說,自1660年以后,日本的白銀貿易就開始趨于衰落,直到元祿八年幕府確立了“以銅代銀”的原則,設置了對外貿易中金銀的替代物。元祿十四年,幕府在大阪設立了“銅座”作為銅的統一管理機構,至此,日本的白銀輸出完全被銅輸出所取代。
四、日本白銀貿易的影響
日本的對外白銀貿易從興起直到逐漸衰落經過了近一個半世紀。在這漫長的貿易歷程中,白銀發揮了重要的作用,而這些白銀通過貿易主要流入到了中國和東南亞地區,不論是對于明清之際的中國、還是對于正處于資本主義自由競爭時期的荷蘭、葡萄牙、西班牙、乃至于印度、印度尼西亞、馬來西亞等東南亞國家都有著極為深遠的影響。
16世紀末,由于白銀開采量的增加和對中國貨物的需求導致日本的白銀貿易開始勃興,至17世紀上半葉達到巔峰時期,歐亞各國商人們紛紛與日本展開貿易,以求獲得更多的日本白銀。而1660年以后,幕府深感白銀的大量外流動搖了日本本土的社會經濟秩序,不利于其統治,因此開始嚴格限制白銀的對外輸出,白銀貿易由此開始轉向衰落。日本對外輸出白銀近150年,在這段時間內,輸入中國的白銀推動了中國賦稅制度的變革和社會秩序的變動;經由葡萄牙、西班牙、荷蘭商人有東南亞輸入歐洲的白銀則推動了歐洲商品經濟的發展和資本主義的興起;東南亞地區也受益于此,興旺的白銀貿易使得各國商人匯聚東南亞,推進了該地區的城市化進程與社會經濟的發展??梢哉f,日本的白銀貿易聯通了世界,對于世界市場的形成及東西方文化的交流都有著不容忽視的貢獻。
中圖分類號:F752.9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671-864X(2016)06-0083-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