徐帆 李淑敏
(山西財經大學馬克思主義學院,山西 太原 030000)
淺談對共產主義的認識
徐帆李淑敏
(山西財經大學馬克思主義學院,山西 太原030000)
摘要:共產主義是一種政治信仰或社會狀態,現今的共產主義奉馬克思、恩格斯思想為基本思想。共產主義主張消滅私有產權,并建立一個沒有階級制度、沒有國家和政府的集體生產的社會。共產主義設想未來的所有階級社會將最終過渡成為無階級社會,而共產主義思想的實現需要高度發達的集體主義思想。
關鍵詞:共產主義;公有制;社會公平
馬克思共產主義思想是馬克思主義理論的重要組成部分,它是對歷史經驗的科學總結,是對人類社會發展規律的科學指導。然而,由于缺少對馬克思共產主義思想整體性把握,今天人們對馬克思共產主義思想的認識和理解仍存在一定的片面性,并且認為共產主義社會是不能夠實現的“烏托邦”,這種持有否定的態度對于理解和發展馬克思共產主義產生消極負面的影響。因此,全面而深入地理解馬克思共產主義思想,對于當代中國發展具有重要意義。有助于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道路自信、理論自信和制度自信,有利于實踐“以人為本”的科學發展觀,有利于加快中國社會生產力的發展進程,加快社會主義現代化和小康社會的建設。
根據馬克思主義理論,社會發展分為四個階段:奴隸社會階段,封建社會階段,資本主義社會階段,(社會主義)共產主義社會階段。這四個階段中,共產主義社會是社會發展的必然和最高階段,共產主義社會代替資本主義社會是歷史發展的必然潮流。馬克思的理論活動主要集中在英、法、德三個資本主義國家,他的理論從批判資本主義世界入手,預測了代替資本主義舊世界的共產主義主義新世界的“特征與本質”。馬克思理論中對共產主義社會的特征總結如下:1、社會生產力高度發展,物質財富極大的豐富,可以滿足整個社會成員的需要;2、社會成員共同占有全部生產資料,生產資料的戰友關系徹底擺脫了私有制的束縛;3、實行各盡所能、按需分配的原則,消除了“按勞分配”存在著的事實上的不平等;4、徹底消滅了階級差別和社會重大差別,包括城鄉、工農、腦體勞動之間的差別;5、全體社會成員具有高度的共產主義覺悟和道德品質,勞動成為人們生活的第一需要,勞動者是全面發展的新人;6、隨著階級和階級差別的徹底消滅,作為階級統治工具的國家將完全消亡。那時,管理公共事務的機構雖然存在,但它的社會職能已經失去其階級性質,通過對馬克思關于共產主義的理論學習和對中國社會主義實踐的了解,我對共產主義有了更新的認識和理解:
(一)生產資料公有制是共產主義的制度基礎。
共產主義,顧名思義就是生產資料公有。生產資料是社會發展和進步的基礎。在資本主義社會中,生產資料為資本家私人所有,他們利用生產資料占有的優勢掌握了社會發展的命脈,同時也掌握了無產階級的生存與發展的基礎。生產資料私有制成為資產階級對無產階級進行壓迫的最主要的制度基礎。因此,要想推翻資產階級的壓迫,實現社會公平,就必須推翻原有的生產資料私有制、實現生產資料公有制,實現生產資料占有上的公平。生產資料為所有公民所有,所有的公民都是生產資料的所有者,在社會地位上才能有平等的可能性,才能從根本上去除剝削和壓迫的根源。
(二)解放和發展生產力是共產主義制度的優越性的表現。
正如鄧小平所講:“社會主義的優越性歸根到底要體現在它的生產力比資本主義發展得更快一些,更高一些,并且在發展生產力的基礎上不斷改善人民的物質文化生活。”(《鄧小平文選》第3卷第63頁)。共產主義的最主要的特征就是社會物質財富極大豐富,能夠滿足所有社會成員的需求。所以發展生產力,豐富社會的物質財富,必然是建立共產主義的必經階段和必然手段。此外,產力與生產關系是密切聯系的,生產力決定生產關系,生產關系反作用于生產力。所以,從現階段來講,解放和發展生產力是跨越到共產主義的必然階段。使廣大公民成為社會的主人,提高了社會成員發展社會的積極性,從而更有利于社會生產力的提高與發展。
(三)國家將自行消亡,社會生產的高度發展將消滅階級。
國家的實質是統治階級壓迫被統治階級的暴力工具。當國家終于真成為整個社會代表時,它就使自己本身成為多余的了。“國家真正作為整個社會的代表所采取的第一個行動,即以社會的名義占有生產資料,同時也就是它作為國家所采取的最后一個獨立行動。那時,國家政府對社會關系的干預將先后在各個領域中成為多余的事情而自行停止下來。對人的統治將由對物的管理和對生產過程的領導所代替。”這就意味著,國家不是被廢除的,而是自行消亡的。當社會實現生產資料公有制時,社會階級即消失,也就意味著國家失去了作為統治階級壓迫被統治階級工具而存在的基礎,也就喪失了其存在的必要。所以,共產主義不是一個國家、幾個國家的“共產”,而是整個社會的“共產”。實現共產主義使民眾不僅從階級壓迫中得到解放,更是使民眾從社會中解放出來。
(四)“按需分配”是共產主義社會最基礎的分配形式。
根據馬克思共產主義理論,共產主義社會的分配形式應該是“按需分配”,而不再是“按勞分配”的分配制度。由于社會分工的不同,社會成員在社會生產的過程中所貢獻的勞動必然會有所差別,例如腦體差別,城鄉差別等。采用“按勞分配”制度,必然會把這種差別作為分配考慮的因素之一,從而造成分配上的不平等,也就喪失了共產主義社會平等的社會基礎。雖然“按需分配”是共產主義的最基本的分配方式。但是,此種分配制度存在的前提是生產力高度發展,社會物質財富極度豐富,且公民的覺悟與道德水平極高。所以,在“按需分配”的制度需要有一個過渡過程,即“按勞分配”制度還是現代社會主義社會的主要的分配形式。
(五)實現社會公平是共產主義社會的價值追求。
共產主義的最主要的任務就是消滅階級,結束資產階級對無產階級的壓迫,實現社會公平。社會公平,不僅僅包括生產資料占有上的不公平,還包括地位上、社會成果分配等的不公平。所以僅僅實現生產資料公有制還是遠遠不夠的,還應該消除腦體之間,城鄉之間等的差別,才能真正實現社會公平。
參考文獻:
[1]焦佩峰.共產主義的本質[J].人文研究.中共中央黨校哲學部.2013年06期.
[2]張巖,毛勒堂.馬克思的共產主義思想探析[J].上海師范大學.
[3]楊治.淺析共產主義社會理論的形成——從《神圣家族》到《共產黨宣言》[J].基礎理論研討.2008.16.
[4]包晗.淺析共產主義何以實現[J].馬克思主義研究.2014年04期.
中圖分類號:D616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671-864X(2016)06-0290-01